第24頁
館閣校勘歐陽修也寫信指責諫官高若納,說范仲淹無罪被逐,高若納身為諫官,不分是非,不向皇帝諫言,實屬無恥之徒。高若納氣不打一處,立即將信件上交仁宗,結果仁宗皇帝震怒,將歐陽修貶到夷陵縣任縣官。
館閣校勘蔡襄目睹言者均被貶職,心中感到憤憤不平,寫了《四賢一不肖詩》五首,讚譽范仲淹、余靖、尹洙尹、歐陽修四人,諷刺奸臣高若納。一時京城士人爭相傳抄《四賢一不肖詩》:
人稟天地中和生,氣之正者為誠明。
誠明所鍾皆賢傑,從容中道無欹傾。
嘉謀讜論范京兆,激奸糾繆揚王庭。
積羽沈舟毀銷骨,正人夫從奸者朋。
主知膠固未遐棄,兩轓五馬猶專城。
歐陽祕閣官職卑,欲雪忠良無路岐。
累幅長書快幽憤,一責司諫心無疑。
人謂高君如撻市,出見縉紳無麵皮。
高君攜書奏天子,游言容色仍怡怡。
反謂範文謀疏闊,投彼南方誠為宜。
永叔忤意竄西蜀,不免一中讒人機。
汲黯嘗糾公孫詐,弘於上前多謝之。
上待公孫禮益厚,當時史官猶刺譏
司諫不能自引咎,復將憶過揚當時。
四公稱賢爾不肖,讒言易入天難欺。
朝家若有觀風使,此語請與風人詩。
這篇詩作一出京城,士民爭相傳抄,大有洛陽紙貴之勢。此時,契丹使者聞悉購得此名篇刊本回去,張貼在幽州館裡品賞。若干年後,大宋出使契丹的官員甚至還在契丹境內見到此詩。
過了一年,范仲淹正在知潤州任上,有地方發生了地震,朝廷照例召集群臣議論災異,史館葉清臣上奏皇帝說:“自從范仲淹、余靖等因為言事被逐,臣民們都不敢議論朝政了,希望陛下能切實反省,引過自責,善待敢於直言之人。”
七年之中,朝廷中不斷有人為范仲淹講話,范仲淹又在西北前線立下大功,仁宗皇帝終於決定重新重用范仲淹這一批革新派官員,以改革國家弊政。
朝廷先後下旨調夏竦任樞密使,范仲淹、韓琦任樞密副使。范仲淹因為西北戰事還沒有結束,五次上奏要求繼續留在西邊前線,駐守邊關,但未得到仁宗皇帝的同意。
在將范仲淹調回京城之前,宋仁宗皇帝還任命了歐陽修、王素、蔡襄三人知諫院,余靖為右正言。朝中呂夷簡一派看到范仲淹的人占據諫院,便再次攻擊他們私結朋黨。
歐陽修怕皇上再次聽信呂夷簡一派讒言,特意寫了一篇《朋黨論》進獻。在《朋黨論》中,歐陽修對朋党進行了重新定義,指出,朋黨也分君子之朋、小人之朋,君子結黨,遵循道義,小人結黨,為利所驅,因此皇上應該屏退小人之偽朋,而進用君子之真朋黨。
仁宗皇帝看了歐陽修上表的奏章,覺得很有新意,非常欣賞。
諫官歐陽修、余靖和御史中丞王拱辰認為夏竦在陝西期間,畏懼怯懦,毫無建樹,而且詭計多端,奸邪狡詐,一致反對夏竦任樞密使。此後仁宗皇帝連續收到反對夏竦入京的奏疏,最後不得不撤消對夏竦的樞密使任命。
當范仲淹回到京城時,發現朝廷中已經大變模樣。仁宗皇帝已經免掉了呂夷簡的宰相職務,改任司徒、監修國史。新任的宰相一位是舉薦過范仲淹的晏殊,另一位則是章得象,另一位樞密副使富弼,是晏殊的女婿,四位諫官歐陽修、蔡襄、王素、余靖,這些人一直以來都是范仲淹改革的堅定擁護者。只有御史中丞王拱辰是呂夷簡的舊黨。
不久,仁宗皇帝又對宰相班子進行了調整,任用范仲淹和賈昌朝為參知政事(相當於副總理),任命杜衍為樞密使,韓琦和富弼為樞密副使。
仁宗皇帝這次起用范仲淹等人,目的比較明確。朝廷正在經歷一個多事之秋,先是西北開戰,接著沂州士卒王倫率眾起義,張海和郭邈山在商山起義。令仁宗吃驚的是,這些起事的隊伍所到州縣,宋朝官吏全無戰鬥力,或作鳥獸散,或以兵甲為禮,迎接起事者入住縣衙。
內憂外患,使得仁宗皇帝感受到了統治的危機,於是想重用范仲淹等一批有志於改革的官員來振興朝政。
慶曆三年(1043)九月,宋王室在危機面前主動要求變革,顯示出巨大的勇氣。改革進程中,趙禎顯得非常焦躁,每次召見范仲淹、韓琦、富弼三人時,都必定要求馬上提出改革方案,要天下立致太平。
范仲淹私下對人說:“皇帝對我可謂優厚之極,但事情有緩急,革除多年的積弊,不是一朝一夕能做到的。”趙禎繼續頒下手詔:“朝野上下都認為你們是國家人才,我寄予厚望,希望范仲淹、富弼你們不要迴避,儘快擬定改革方案,陳列獻上。”每天催得很急。
天章閣是宋室陳列供奉先皇畫像、遺墨、御集的地方,有著神聖的意義。趙禎打開天章閣,召見范仲淹、富弼,賜座,賜紙筆,命兩人立即上奏當世急務。
宋初宰相地位下降,不能像漢唐那樣與皇帝坐而論道。趙禎如此舉動,自認為是天大的恩賜,將振興國家的責任交給臣子。
二人感到壓力巨大,不敢就座,倉惶告退。范仲淹窮盡心力,用一個多月的時間,寫成《答手詔條陳十事》,提出改革綱領。
館閣校勘蔡襄目睹言者均被貶職,心中感到憤憤不平,寫了《四賢一不肖詩》五首,讚譽范仲淹、余靖、尹洙尹、歐陽修四人,諷刺奸臣高若納。一時京城士人爭相傳抄《四賢一不肖詩》:
人稟天地中和生,氣之正者為誠明。
誠明所鍾皆賢傑,從容中道無欹傾。
嘉謀讜論范京兆,激奸糾繆揚王庭。
積羽沈舟毀銷骨,正人夫從奸者朋。
主知膠固未遐棄,兩轓五馬猶專城。
歐陽祕閣官職卑,欲雪忠良無路岐。
累幅長書快幽憤,一責司諫心無疑。
人謂高君如撻市,出見縉紳無麵皮。
高君攜書奏天子,游言容色仍怡怡。
反謂範文謀疏闊,投彼南方誠為宜。
永叔忤意竄西蜀,不免一中讒人機。
汲黯嘗糾公孫詐,弘於上前多謝之。
上待公孫禮益厚,當時史官猶刺譏
司諫不能自引咎,復將憶過揚當時。
四公稱賢爾不肖,讒言易入天難欺。
朝家若有觀風使,此語請與風人詩。
這篇詩作一出京城,士民爭相傳抄,大有洛陽紙貴之勢。此時,契丹使者聞悉購得此名篇刊本回去,張貼在幽州館裡品賞。若干年後,大宋出使契丹的官員甚至還在契丹境內見到此詩。
過了一年,范仲淹正在知潤州任上,有地方發生了地震,朝廷照例召集群臣議論災異,史館葉清臣上奏皇帝說:“自從范仲淹、余靖等因為言事被逐,臣民們都不敢議論朝政了,希望陛下能切實反省,引過自責,善待敢於直言之人。”
七年之中,朝廷中不斷有人為范仲淹講話,范仲淹又在西北前線立下大功,仁宗皇帝終於決定重新重用范仲淹這一批革新派官員,以改革國家弊政。
朝廷先後下旨調夏竦任樞密使,范仲淹、韓琦任樞密副使。范仲淹因為西北戰事還沒有結束,五次上奏要求繼續留在西邊前線,駐守邊關,但未得到仁宗皇帝的同意。
在將范仲淹調回京城之前,宋仁宗皇帝還任命了歐陽修、王素、蔡襄三人知諫院,余靖為右正言。朝中呂夷簡一派看到范仲淹的人占據諫院,便再次攻擊他們私結朋黨。
歐陽修怕皇上再次聽信呂夷簡一派讒言,特意寫了一篇《朋黨論》進獻。在《朋黨論》中,歐陽修對朋党進行了重新定義,指出,朋黨也分君子之朋、小人之朋,君子結黨,遵循道義,小人結黨,為利所驅,因此皇上應該屏退小人之偽朋,而進用君子之真朋黨。
仁宗皇帝看了歐陽修上表的奏章,覺得很有新意,非常欣賞。
諫官歐陽修、余靖和御史中丞王拱辰認為夏竦在陝西期間,畏懼怯懦,毫無建樹,而且詭計多端,奸邪狡詐,一致反對夏竦任樞密使。此後仁宗皇帝連續收到反對夏竦入京的奏疏,最後不得不撤消對夏竦的樞密使任命。
當范仲淹回到京城時,發現朝廷中已經大變模樣。仁宗皇帝已經免掉了呂夷簡的宰相職務,改任司徒、監修國史。新任的宰相一位是舉薦過范仲淹的晏殊,另一位則是章得象,另一位樞密副使富弼,是晏殊的女婿,四位諫官歐陽修、蔡襄、王素、余靖,這些人一直以來都是范仲淹改革的堅定擁護者。只有御史中丞王拱辰是呂夷簡的舊黨。
不久,仁宗皇帝又對宰相班子進行了調整,任用范仲淹和賈昌朝為參知政事(相當於副總理),任命杜衍為樞密使,韓琦和富弼為樞密副使。
仁宗皇帝這次起用范仲淹等人,目的比較明確。朝廷正在經歷一個多事之秋,先是西北開戰,接著沂州士卒王倫率眾起義,張海和郭邈山在商山起義。令仁宗吃驚的是,這些起事的隊伍所到州縣,宋朝官吏全無戰鬥力,或作鳥獸散,或以兵甲為禮,迎接起事者入住縣衙。
內憂外患,使得仁宗皇帝感受到了統治的危機,於是想重用范仲淹等一批有志於改革的官員來振興朝政。
慶曆三年(1043)九月,宋王室在危機面前主動要求變革,顯示出巨大的勇氣。改革進程中,趙禎顯得非常焦躁,每次召見范仲淹、韓琦、富弼三人時,都必定要求馬上提出改革方案,要天下立致太平。
范仲淹私下對人說:“皇帝對我可謂優厚之極,但事情有緩急,革除多年的積弊,不是一朝一夕能做到的。”趙禎繼續頒下手詔:“朝野上下都認為你們是國家人才,我寄予厚望,希望范仲淹、富弼你們不要迴避,儘快擬定改革方案,陳列獻上。”每天催得很急。
天章閣是宋室陳列供奉先皇畫像、遺墨、御集的地方,有著神聖的意義。趙禎打開天章閣,召見范仲淹、富弼,賜座,賜紙筆,命兩人立即上奏當世急務。
宋初宰相地位下降,不能像漢唐那樣與皇帝坐而論道。趙禎如此舉動,自認為是天大的恩賜,將振興國家的責任交給臣子。
二人感到壓力巨大,不敢就座,倉惶告退。范仲淹窮盡心力,用一個多月的時間,寫成《答手詔條陳十事》,提出改革綱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