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於是,范仲淹改革軍中論資排輩的弊端,淘汰一批怯懦無能的將校,將一批經過戰火考驗,有才幹的人選拔為將官。他親自挑選18000名優秀士兵,把他們統一編制分成6部,讓每個將領統率3000人,親自訓練士卒、演習陣法,加強了官兵之間的聯繫,改變地方軍隊體系繁多、不相配屬、“兵不識將,將不識兵”的積弊。

  作戰之時,不按以往職位高低先出的舊規戰法出擊,臨戰時根據來敵的軍事力量強弱分布,少則輪流而戰,多則全體出動。這樣,既通過戰鬥練將,又通過實戰練兵,大大提高邊防軍的戰鬥力。

  范仲淹又積極召募善於騎射的當地百姓以補充軍隊。原來守邊的大都是從內地調來的禁軍,這批人既不耐勞苦,又因久思故鄉,鬥志不高,而從本地人民中召募士兵,熟悉山川道路,強悍敢戰,又因保衛家鄉,鬥志較強,提高軍隊的素質和戰鬥力。

  為了招募到更多的勇猛士兵,范仲淹同時改革了軍隊士兵標記和兵役期的做法。

  宋朝有個殘酷的制度,為了防止士兵逃跑,入伍前要在兵士的臉上刺字。臉上的制字是軍士低賤的標記,士兵喪失了自尊心和自由,因而戰鬥力削弱。民間更以當兵為恥,遇到徵兵便四處逃亡,兵源越來越少。

  范仲淹大膽改刺面為刺手。戰事過後,兵士可以恢復平民之身,兵士均感動不已。

  同時,范仲淹又改兵士戍守3年期限為1年,改變了兵士長期不能回家,日久生怨的弊端。他還奏報朝廷,將兵士的家屬遷徙到塞下,讓他們同兵士一道墾荒務農,這不但使士兵獲得更大的利益,而且使他們因顧全父母妻兒的安全而死心踏地守衛邊疆。

  范仲淹賞罰分明,獎勵勇猛殺敵的士兵,提拔重用立功的將領,對剋扣軍餉的貪污分子則當眾斬首,毫不留情,在官兵中樹立起了崇高的威望。

  范仲淹范仲淹下令在延州東北二百里的古寬州故址上築了一座青澗城,建立了牢固的城防,在州城的附近廣泛修築城寨,招還延州一帶的流亡邊民,修邊寨,興營田,募商賈,通貿易,使當地人民各安其業,發展生產,重整家園。

  同時將自己在延州的經驗推廣到西北各路,在宋夏邊境的要衝之地修城築砦,構建牢固的軍事據點,並訓練當地亦兵亦民的鄉兵、蕃兵和弓箭手對付西夏軍隊的侵擾。

  范仲淹深知良將的作用,在延州主持軍事時,特別注意選拔將材。

  行伍出身的狄青作戰十分勇敢,臨陣之時時常披頭散髮,頭戴銅面具,在敵軍中衝鋒陷陣,所向披靡。范仲淹對狄青非常賞識,不僅給予他優厚的待遇。

  得知狄青出身兵士,識字不多,於是贈予他《左氏春秋》,並勸他認真讀書,說:“你現在是個將官了,做將官的如果不能博古通今,只靠個人的勇敢是不夠的,充其量不過是匹夫之勇而已。”

  這些寨堡互為聲援,使延州固若泰山。西夏國王趙元昊從此不敢再下手,感慨道:“今小范老子(范仲淹)腹中有數萬雄兵,不比大范老子(范雍)可欺也。”

  范、韓兩人同心協力,互相聲援,人心歸服,名重一時。當時邊塞上到處流傳這樣的歌謠:

  軍中有一韓,西夏聞之心骨寒。

  軍中有一范,西夏聞之驚破膽。

  與此同時,正如范仲淹所分析的那樣,西夏境內由於長期用兵,物資奇缺,物價飛漲,百姓怨聲載道,已無力發動大規模戰爭,迫使西夏國主趙元昊想與宋朝議和。

  宋慶曆三年(公元1043年),趙元昊主動提出與宋朝議和,史稱“慶曆和議”。

  張元竭立反對議和,無奈趙元昊一心議和,力爭不可,張元知道其理想再也無法實現,終日鬱鬱不樂,在西夏天授禮法延祚七年(1044年)病逝。吳昊最後也隱名埋姓,不知去向。

  慶曆四年(1044),宋夏達成協議:趙元昊以西夏國主的名義向宋朝稱臣,宋朝每年給西夏絹13萬匹,銀5萬兩,茶2萬斤;每年還要給西夏國節日與生日禮物銀2萬兩,銀器2000兩,絹、帛、衣2.3萬匹,茶1萬斤;兩國恢復貿易往來。

  西北前線戰事剛剛緩和,范仲淹被重新調入中央。這一年是慶曆三年(1043),離上次范仲淹因為抨擊宰相呂夷簡而離開朝廷,已經整整七年了。

  ☆、第十六章 慶曆新政

  北宋慶曆年間,官僚機構龐大而臃腫,行政效率低下,各級官員缺乏進取心,官員過多問題突出,人民生活困苦,遼和西夏一直威脅著北方和西北邊疆。

  為了解決國家的確財政危機和軍事危機,富國強兵。仁宗帝決定調西北前線的正副統帥回朝掌管樞密院,其中夏竦任樞密使,范仲淹、韓琦任樞密副使。啟用一批革新派官員對朝政進行改革,以重振國威。

  雖然范仲淹離開朝廷已經七年了,但朝中仍有一批少壯派官員一直強烈支持和擁護范仲淹的政治主張,反對宰相呂夷簡。

  七年之前,范仲淹上奏《百官升遷圖》議論朝政,指出呂夷簡以權謀私、任人唯親而被指為朋黨貶到饒州。范仲淹被趕出朝廷時,集賢校理余靖上言為范仲淹鳴不平,因此獲罪,被貶到筠州監管酒稅。

  館閣校勘尹洙則聲稱就是范仲淹的同黨,若得宰相呂夷簡大怒,將他貶到了郢州。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