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9頁
另外,在治軍的過程中,曹操對裝神弄鬼的做法也深惡痛絕,予以嚴厲打擊。
曹操在征討河內、獲嘉時,從俘虜口中得知,有一個叫宋金生的人,自稱神仙,告訴守軍鹿角無須把守,他派狗替大家防守。如若不然,就會在夜裡聽到軍隊行動和兵器撞擊的聲音,天明後會看見地上有老虎的腳印。曹操覺得這會擾亂軍心,立即派人將宋金生捉住殺死,表明了他對裝神弄鬼行為的斷然態度。曹操還在《孫子·九地篇》注中說:“禁妖邪之言,去疑惑之計。”《用間篇》注說:“不可以禱祀而求,亦不可以事類而求也。”這也都表明了同樣的態度。
曹操不信方術,但對方士的延長壽命的養生術還是比較推崇的。
人生的時光有限,曹操非常清楚這一點。《精列》說:“厥初生,造化之陶物,莫不有終期。”他的《秋胡行》中說:“存亡有命,慮之為蚩。”而那首著名的《龜雖壽》中有:“神龜雖壽,猶有竟時;騰蛇乘霧,終為土灰。”這都表達了同樣的意思。
曹操認為,人雖不能成為神仙,不能長生不老,但通過自身的保養,是可以延長壽命的。所以《龜雖壽》中說:“盈縮之期,不但在天;養怡之福,可得永年。”
曹操是個實事求是的人,長期的政治鬥爭和軍事鬥爭的磨鍊,使他明白了辦事必須從實際出發才能有所收穫的道理。
中國向來注重禮節,更有尊重賢士的優良傳統。對祖先的祭祀,為有德行的先輩立廟堂,曹操也並不反對。他在《褒賞令》云:別部司馬請立齊桓公神堂,使記室阮瑀議之。較之保守、不知變通的人來說,曹操又是開明的。如在《春祠令》中,曹操主張改革祭祀宗廟的儀式:人們認為祭廟上殿脫鞋,他接受皇命,可帶劍穿鞋上殿,如果祭告宗廟上殿脫掉鞋子,那就是尊重先人而違背王命,尊敬父祖而輕視君王,所以他不敢脫掉鞋子。又臨祭時到水盆旁要做洗手的樣子,他認為,澆水洗手是為了表示對神的敬意,因而要親自澆水洗手。由此可見,他並不根本反對祭神和敬神。
曹操不信“天命”,從某種意義上說是他人格魅力的體現,也是形勢的需要。身為漢相,同時也想開創一代江山。既有此心,當然不能相信天命。因為通常所謂“天命”的最主要含義是“受命於天”。所以,如言天命,首先面對的就是漢朝的延續問題。
別人可以大談漢將廢,魏將興,但曹操不能。因為這樣一來,他的篡漢野心就暴露無遺了,天下的形勢將對他極為不利。由此可見,從某種意義上看,曹操不信天命,也不談天命之事,部分是出於政治因素的考慮。因為“天命”與“政權”緊緊相連,反對者們由曹操的“性不信天命”,已經猜出他“有不遜之志”。政敵對他的攻擊,多少也有這方面的原因。
總之,曹操說他“性不信天命之事”,這一原則是貫穿其一生的。因為不談天命,便沒了束縛,更利於大展拳腳,馳騁天下。這正是曹操作為一名傑出政治家,具有高瞻遠矚的政治眼光的真實體現。
以身垂範 事必躬親倡節儉
曹操戎馬一生,叱吒疆場。雖然官至丞相併受封魏王,朝廷內外沒有不順從其權威者,可謂功成名就。但他依然嚴格要求自己,甚至影響到身邊的人。這也許應該歸因於他起於微末,從小沒有奢華的生活習慣,所以造就了凡事以節儉為重的行事風格的原因吧。
曹操一生儉樸節約,對吃穿不甚講究,而且還要求家人也這麼做。魏明帝曹睿時,尚書衛覬在上表中說:“武皇帝(曹操)之時,後宮食不過一肉,衣不用錦繡。”曹操也曾在《內誡令》中說:“我的那些衣被都已經使用十年了,只要每年把它拆洗縫補一下還可以用。”曹操使用的被子、床褥之類的東西,只要暖和舒適,並沒有什麼刺繡等花飾。他所用的器物也大都講究實用,不追求奢華。他用的帷帳屏風,壞了也是縫補之後再使用,從不輕易更換。
他在《內誡令》中還告誡官吏和家人說:
官吏和百姓多製作刺繡衣服,穿絲織的鞋子不得用朱紅、紫、金黃等顏色。以前,我在江陵得到的各種花色的絲鞋,把它給了家人,和他們約定,穿完了不准再仿作。
朱紅、紫、金黃幾種顏色代表尊貴,所以曹操才下令不能隨便使用。關於家人穿各種花色的絲鞋是在特殊情況下允許的,平常是不可以的。這些細節體現了曹操的節儉精神。
不僅如此,曹操的節儉作風還影響到他的夫人和後世子孫。到曹丕稱帝時,曹操的夫人卞氏仍然堅持這種習慣,還嚴格要求自己的外親也遵照執行,並告誡他們說:“居處當務節儉,不應當奢望賞賜。外人或許會說我對你們太刻薄,其實這是我一貫的主張。我侍奉武帝四五十年,已經養成了節儉的習慣,不能隨便改變的。”
在使用器具方面,曹操向來懷舊,“不好鮮飾嚴具”。“嚴具”就是箱子,主要用於盛放日常生活用品。曹操明確表示不喜歡裝飾鮮艷的箱子,原先所用的是新舊皮混合而製作的皮箱,中間用黃皮鑲嵌。後來,因為兵荒馬亂,這件皮箱也丟失了。於是,改用方形竹箱,用黑皮罩在外面,裡面用粗布襯托,同時加上漆,他覺得這樣已經很好了。
曹操在征討河內、獲嘉時,從俘虜口中得知,有一個叫宋金生的人,自稱神仙,告訴守軍鹿角無須把守,他派狗替大家防守。如若不然,就會在夜裡聽到軍隊行動和兵器撞擊的聲音,天明後會看見地上有老虎的腳印。曹操覺得這會擾亂軍心,立即派人將宋金生捉住殺死,表明了他對裝神弄鬼行為的斷然態度。曹操還在《孫子·九地篇》注中說:“禁妖邪之言,去疑惑之計。”《用間篇》注說:“不可以禱祀而求,亦不可以事類而求也。”這也都表明了同樣的態度。
曹操不信方術,但對方士的延長壽命的養生術還是比較推崇的。
人生的時光有限,曹操非常清楚這一點。《精列》說:“厥初生,造化之陶物,莫不有終期。”他的《秋胡行》中說:“存亡有命,慮之為蚩。”而那首著名的《龜雖壽》中有:“神龜雖壽,猶有竟時;騰蛇乘霧,終為土灰。”這都表達了同樣的意思。
曹操認為,人雖不能成為神仙,不能長生不老,但通過自身的保養,是可以延長壽命的。所以《龜雖壽》中說:“盈縮之期,不但在天;養怡之福,可得永年。”
曹操是個實事求是的人,長期的政治鬥爭和軍事鬥爭的磨鍊,使他明白了辦事必須從實際出發才能有所收穫的道理。
中國向來注重禮節,更有尊重賢士的優良傳統。對祖先的祭祀,為有德行的先輩立廟堂,曹操也並不反對。他在《褒賞令》云:別部司馬請立齊桓公神堂,使記室阮瑀議之。較之保守、不知變通的人來說,曹操又是開明的。如在《春祠令》中,曹操主張改革祭祀宗廟的儀式:人們認為祭廟上殿脫鞋,他接受皇命,可帶劍穿鞋上殿,如果祭告宗廟上殿脫掉鞋子,那就是尊重先人而違背王命,尊敬父祖而輕視君王,所以他不敢脫掉鞋子。又臨祭時到水盆旁要做洗手的樣子,他認為,澆水洗手是為了表示對神的敬意,因而要親自澆水洗手。由此可見,他並不根本反對祭神和敬神。
曹操不信“天命”,從某種意義上說是他人格魅力的體現,也是形勢的需要。身為漢相,同時也想開創一代江山。既有此心,當然不能相信天命。因為通常所謂“天命”的最主要含義是“受命於天”。所以,如言天命,首先面對的就是漢朝的延續問題。
別人可以大談漢將廢,魏將興,但曹操不能。因為這樣一來,他的篡漢野心就暴露無遺了,天下的形勢將對他極為不利。由此可見,從某種意義上看,曹操不信天命,也不談天命之事,部分是出於政治因素的考慮。因為“天命”與“政權”緊緊相連,反對者們由曹操的“性不信天命”,已經猜出他“有不遜之志”。政敵對他的攻擊,多少也有這方面的原因。
總之,曹操說他“性不信天命之事”,這一原則是貫穿其一生的。因為不談天命,便沒了束縛,更利於大展拳腳,馳騁天下。這正是曹操作為一名傑出政治家,具有高瞻遠矚的政治眼光的真實體現。
以身垂範 事必躬親倡節儉
曹操戎馬一生,叱吒疆場。雖然官至丞相併受封魏王,朝廷內外沒有不順從其權威者,可謂功成名就。但他依然嚴格要求自己,甚至影響到身邊的人。這也許應該歸因於他起於微末,從小沒有奢華的生活習慣,所以造就了凡事以節儉為重的行事風格的原因吧。
曹操一生儉樸節約,對吃穿不甚講究,而且還要求家人也這麼做。魏明帝曹睿時,尚書衛覬在上表中說:“武皇帝(曹操)之時,後宮食不過一肉,衣不用錦繡。”曹操也曾在《內誡令》中說:“我的那些衣被都已經使用十年了,只要每年把它拆洗縫補一下還可以用。”曹操使用的被子、床褥之類的東西,只要暖和舒適,並沒有什麼刺繡等花飾。他所用的器物也大都講究實用,不追求奢華。他用的帷帳屏風,壞了也是縫補之後再使用,從不輕易更換。
他在《內誡令》中還告誡官吏和家人說:
官吏和百姓多製作刺繡衣服,穿絲織的鞋子不得用朱紅、紫、金黃等顏色。以前,我在江陵得到的各種花色的絲鞋,把它給了家人,和他們約定,穿完了不准再仿作。
朱紅、紫、金黃幾種顏色代表尊貴,所以曹操才下令不能隨便使用。關於家人穿各種花色的絲鞋是在特殊情況下允許的,平常是不可以的。這些細節體現了曹操的節儉精神。
不僅如此,曹操的節儉作風還影響到他的夫人和後世子孫。到曹丕稱帝時,曹操的夫人卞氏仍然堅持這種習慣,還嚴格要求自己的外親也遵照執行,並告誡他們說:“居處當務節儉,不應當奢望賞賜。外人或許會說我對你們太刻薄,其實這是我一貫的主張。我侍奉武帝四五十年,已經養成了節儉的習慣,不能隨便改變的。”
在使用器具方面,曹操向來懷舊,“不好鮮飾嚴具”。“嚴具”就是箱子,主要用於盛放日常生活用品。曹操明確表示不喜歡裝飾鮮艷的箱子,原先所用的是新舊皮混合而製作的皮箱,中間用黃皮鑲嵌。後來,因為兵荒馬亂,這件皮箱也丟失了。於是,改用方形竹箱,用黑皮罩在外面,裡面用粗布襯托,同時加上漆,他覺得這樣已經很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