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4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辛毗這一番話說得條理清晰,頭頭是道。曹操連聲說:“說得好。”於是答應和袁譚講和,去討伐袁尚。

  第二年攻打鄴城,攻下鄴城,在皇帝面前保舉辛毗為議郎,算是對辛毗的報答。

  曹操一開始答應接受投降,雖有過短暫的動搖,但最後還是在辛毗的勸說下遵守承諾,下定決心,攻取河北,表明他在處事上善斷多謀的特色。

  言出必行,這才有成大事的氣概。曹操言出必行,雖然多出於籠絡人心的考慮,但畢竟形成了事實上的遵守諾言,還是值得肯定的。

  安身立命 定兗州打下根基

  一個人要想成就大業,必有一個牢固的安身之所。出可以闖天下,入可以保自身,這樣才能無後顧之憂。對於胸懷大志的曹操來講,急切地需要建立一塊穩固的根據地。

  陳留起兵討伐董卓時,他連自己的根據地都沒有,後來才擁有了兗州,並以此為根據地,繼續擴張地盤。後來,為報父仇而攻打徐州,呂布乘虛襲兗州。濮陽、鄄城、東阿、范縣同時告急。

  曹操採納郭嘉意見,賣人情給劉備,從徐州撤兵退守,徐州太守陶謙死,劉備不費吹灰之力任徐州牧。曹操非常氣惱,即傳部隊,起兵攻取徐州。

  曹操的謀士荀彧不同意這種做法,對曹操提出建議:“昔日高祖與項羽爭天下,命蕭何鎮守關中;光武帝經營河北,令寇恂據守河內。這都是先深根固本,然後再進而奪取天下的好策略。這樣一來,進可以戰勝敵人,退可以保守根本。所以,雖然他們也有困難和失敗的時候,但最終還是完成了大業。

  將軍本來是在兗州起兵的,兗州是天下的要衝之地。現在雖然有些殘破,但還可以據以自保,這裡就是將軍的關中、河內,不能不首先加以平定。現在我們已經打敗了李封和薛蘭,如果再分兵向東攻打陳宮,使陳宮無法西顧,就可以利用時機搶收糧食,積儲軍糧,一舉就可以打敗呂布。這樣一來,就可以南結劉繇,一起討伐袁術,把勢力發展到淮河、泗水一帶。如果放棄呂布不打,東攻徐州,留守的兵力多了,則前方兵力不足。留守的兵力少了,則無法固保後方。假如呂布來攻伐搶掠,兗州就有失掉的危險,而徐州又一時拿不下來,將軍將到哪裡去立足呢?”

  荀彧不愧是曹操的“張子房”,在曹操就要踏上歧路時,給他指明了方向。

  荀彧的這一段話,包含三個關係霸業成敗的最重要因素:

  第一,要得天下得有自己的根據地。第二,根據地位置非常重要。第三,不要樹敵眾多,避免兩線作戰。集中優勢兵力逐個消滅敵人。古往今來,成就帝業的人沒有一個可以離開這三個條件。

  荀彧這一番分析,不僅是對當前形勢的分析,也是曹操整個行動的綱領,對曹操事業的成敗起到了無法用言語形容的巨大作用。

  如果放棄東征呂布,就等於讓敵人有了喘息之機,不僅以前的心血白白浪費,待對方緩過勁兒之後,他必然要報復你。呂布有萬夫不當之勇,加上陳宮足智多謀,兗州很有可能保不住。

  而徐州牧陶謙臨終之時,知道曹操不會善罷甘休,定會趁勢起兵來奪,就把徐州牧之位讓給了劉備。劉備為皇親貴胄。坐鎮徐州,名正言順,曹操去進攻,師出無名而又勞師遠來。況且劉備當時雖然四處漂泊不定,手下也有萬餘士兵和幾員虎將,也不好對付,徐州不一定攻得下。

  再把兗州和徐州作一比較,兗州地處中原,人口眾多,戰略要地,歷來兵家必爭。控制此地,東西南北各路軍閥的聯絡將被割斷,而曹軍卻可以主動四處出擊,逐個擊破,徐州與兗州難以相提並論。所以,即便是拿下徐州而失掉了兗州,也不是可取之計。

  曹操認真考慮了荀彧的建議,覺得很有道理,於是放棄了攻打徐州的打算,先在兗州安身立命,以謀深遠。

  果然,不久後呂布、陳宮率兵萬餘人來攻曹操。曹操早有準備,設下疑兵,大敗呂布,呂布退往定陶。這次曹操下定決心要把對方置於死地,以絕後患,親率大軍緊緊追趕。經過激戰,將定陶攻下。呂布見大勢已去,帶著殘兵敗將向徐州投奔劉備去了。曹操因此收復了兗州的郡縣,得以繼續經營兗州。

  呂布戰敗後,張邈跟著呂布逃向徐州,讓他的弟弟張超帶著家屬據守雍丘(今河南杞縣)。八月,曹操兵圍雍丘。十月,朝廷見曹操實際上已完全控制了兗州,正式任命他為兗州牧,這時距離他代理這個職務已經有三年多了。這樣一來,曹操在名義上也得到了承認。

  十二月,曹操攻下雍丘,張超自殺,張邈一家全被曹操殺掉。張邈在得知雍丘被圍後,曾到袁術處搬救兵,半路上被部下殺死。至此,兗州全部平定。

  經過一年多的征伐,曹操終於鞏固了自己在兗州的地位,並得到朝廷的正式承認,有了一塊進可攻、退可守,名副其實的根據地。這就為他以後不斷向周邊發展,奠定了一個良好的基礎。

  權衡利弊 曹丞相果斷東征

  成功的一大秘訣,當然是勇往直前,有一種奮發向上、敢為人先的精神。但做事只憑向前沖的勇氣是不夠的,還要有思考的空間。學會權衡利弊,把利害關係作為行事的指南,利大於弊則可行,弊大於利則不行。總之,凡事要學會掌握輕重緩急。曹操驅逐呂布,而又進攻陶謙就是這種策略的一個反映。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