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4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這樣一來,曹操更加憎恨陶謙了,而且也給自己找到了一個很好的東征理由——為父報仇。有了這種心思,於是,曹操不管父親的被殺是不是陶謙指使的,非要找陶謙報仇不可。

  這一年秋天,曹操留陳宮守東郡,夏侯惇屯於濮陽,安排荀彧、程昱堅守州治所在地鄄城。安排好後方一切後,自己親率大軍東征陶謙。大軍所向無敵,連下徐州十多個城池,很快抵達彭城(今江蘇徐州市)。

  陶謙率領主力部隊前來交戰。雖然雙方殺得激烈,但曹軍還是更勝一籌。陶謙不得不退守徐州治所郯縣(今山東郯城縣西南),然後,派一部分兵力到郯縣西南的武原迎擊曹軍。曹操將這支軍隊打敗,來到郯縣城下,陶謙堅守不出。

  曹操攻郯不下,引兵向南攻陷取慮(今江蘇睢寧縣西南)、夏丘(今安徽泗縣)等地。這次東征,曹操軍隊的紀律很差,曹操的復仇心理很強,放縱軍隊殺掠,連老百姓也不放過,前後共殺死男女數十萬人。不少屍體倒伏在泗水之中,情狀慘不忍睹。這樣的大屠殺,在曹操一生中,可以說是空前絕後的一次。

  曹操為什麼會進行大屠殺?其實,除了那個冠冕堂皇的理由外,更重要的是要威服天下百姓,樹立自己的威信。同時,給其他諸侯一個警告,不要隨便打他的主意。連給父親報仇都不忘附帶政治意圖,奸雄之名,實至名歸。

  平定濟南 曹操用計殺劉康

  曹操為了達到目的,常常計謀百出,令人防不勝防。他兵不血刃就把一場謀反行動平息,而且又乾淨利落地處理了領導者濟南王劉康,充分體現了他遊刃有餘的用計策略。

  曹操在任濟南國相的時候,濟南王劉康在南面群山中秘密蓄兵、練兵,準備背叛朝廷謀反,早被曹操慧眼識破,並用計將南山的藏兵引下山,一舉殲滅。而濟南王劉康也被曹操的兵馬困在街巷之中,不能脫身。劉康手下的親兵一一戰死,只剩下他這個“孤家寡人”在城內苦苦支撐,情況非常危急。

  忽然,濟南王劉康聽見城外喊殺聲逐漸平靜下來,以為是藏在南山的兵馬已將官兵殺退,挽回了局勢,自己馬上就要獲得勝利。於是,他一心只等著趙虎、張豹兩位將軍前來解救。

  不一會兒,就見從西城方向遠遠有一隊兵馬急馳而來。待來到跟前仔細一看,大吃一驚,原來是官府的士兵殺氣騰騰而來。只見趙虎被縛在馬上,低頭耷腦,一動不動;張豹的首級被官兵用刀尖挑著,已是血肉模糊。

  劉康見狀,急火攻心,“哎呀”大叫一聲,撲倒在地。眾軍士見此情景,一擁而上,爭著要上前擒拿。這時,卻見曹操把手擺了擺,又搖了搖頭,眾軍士也就不敢亂動了。劉康這時無精打采地抬起頭,用哀求的眼光看著曹操,似乎要請求曹操放過他。

  曹操拍馬來到劉康面前,厲聲呵斥道:“大膽濟南王劉康!你竟敢陰謀造反。幸虧朝廷早已知曉,如今派遣我前來,就是要等待時機討伐你。如今你陰謀敗露,兵敗被俘,你還有什麼話說?就算今天不殺你,將來見了皇帝,你如何面對?你還有什麼臉面活下去?”

  曹操越說越激動,他的措辭嚴厲而刻薄,讓人聽了無地自容,恨不得死在當下。他為什麼出口如此歹毒?原來,這是曹操的激將法。曹操認為,無論如何,劉康是皇室宗親,一代有名的藩王,是皇帝的親戚。如果只是將他押送到朝廷,萬一皇帝心生惻隱之情,看在親戚的面上不忍殺他,而只是削去爵位,敷衍了事,那他曹操豈不是反而落下個大大的仇人?瘦死的駱駝比馬大!一旦讓濟南王鹹魚翻了身,自己免不了身受其害。但是,如果將他當場處死,皇帝知道了,恐怕以後也會怪罪他。況且,劉康這一家族勢力也很大,狐朋狗黨數不勝數,如果哪一個要找我報仇,自己豈不是天天擔驚受怕?再加上那劉康並未抵抗他,已經落馬,倘若自己親手把他殺死,自己反倒要落得個嗜殺的罵名。

  曹操說出這番冠冕堂皇的話來,分明是要逼著劉康自行了斷。這樣一來,上下左右遊刃有餘,都好交差,而且又除了自己的心頭大患,豈不一舉多得。這就是曹操心機過人之處,閃念之間,祭出殺招,既達到了目的,又把自己解脫了出來。

  劉康當然猜不透這份玄機,聽了這番話,果然仰天長嘆一聲,自感無顏面對朝廷,說道:“老天不保佑我,讓我落得如此下場,還有什麼臉面見地下的列祖列宗啊!”說罷,抽出腰間寶劍,往脖頸上一橫,立斃當場。

  可憐劉康,放著現成的藩王不做,偏偏心生邪念,得隴望蜀,要爭那個皇位。如今落得個身首異處,千載罵名,想想又何必呢?

  曹操使用了一種十分有成效的應變術,當危機的起因與自己密切相關時,就可用這種方法來擺脫危機。

  最具特色的運用,是官場上的急流勇退,以免兔死狗烹結局的發生。春秋時越國的范蠡、漢高祖劉邦的主要謀士張良就是最好的例子。他們十分熟悉和理解中國古文化中黃老之術的精髓,並身體力行老子所講的“功遂、身退”的思想,在國家根基穩固後,及時隱退,以表達他們功成不居的人生哲學,也以此為遁詞,明哲保身。

  逼人代罪 借人頭平息眾怒

  曹操行事向來目的性很強,有時為了達到某種目的,往往不擇手段,甚至不惜損害別人的利益和生命,這也體現出他的強勢性格。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