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8頁
荀彧和郭嘉,是三國時大名鼎鼎的智囊人物,都曾是袁紹的幕僚。荀彧“度紹終不能成大業”,率先棄袁投曹。曹操得荀彧,高興地稱他是“吾子房也”。郭嘉看透了袁紹“未知用人之機”,也跑到曹操營壘。曹操喜而贊之:“真吾主也。”
官渡大戰時,袁紹的重要謀士田豐、許攸,大將張郃、高覽等,除田豐被袁紹殺死在獄中之外,都臨陣倒戈,投靠了曹操。
此外,曹操在除掉呂布後,還得到了許多有用之才,臧霸就是此時收降的。曹操還通過臧霸收降了徐翕和毛暉。徐翕、毛暉原為曹操部將,後來背叛曹操投奔了臧霸。曹操讓劉備給臧霸傳話,讓他把這兩個人的頭顱割下送來。臧霸不同意,對劉備說:我之所以能夠自立,就因為我不肯去做這一類不義的事情。我受曹公生全之恩,不敢違命。但建立王霸之業的人是可以義動之的,希望將軍能夠替我去說明一下。
劉備將臧霸的話原封不動地轉給了曹操,曹操大為感嘆,立即召見臧霸,並對他說:“這是古代大賢才能做到的事情,而您卻做到了,這正是我所希望的啊!”於是,不僅不再追究徐翕、毛暉的罪過,還加以重用,任命他們為郡守。
其實,很多志向高遠之士,都是可以用道義感召的。道義自古以來就是做人的根本,也是從事任何事業不可或缺的一項美德。曹操正是抓住了道義的精髓——正義和真理,於是就站在了成功的一側。
“名不正,言不順。”許多戰爭說是正義與非正義之戰,其實都是為名義而戰。曹操之所以能夠“挾天子以令諸侯”,就沾了名正言順的光。做任何事都打著朝廷的名義,自然得到民心的支持,這也是人才紛紛歸順的重要原因。
惺惺相惜 曹操誠心待英雄
人以群分,物以類聚。對於那些志趣相投而又有共同志向的英雄,曹操從來都是惺惺相惜,十分敬重。他雖然在政治和軍事上對敵常常耍詐用謀,但對於朋友、義士和敬重的人,從來都是敞開胸懷,以誠相對。
曹操一直以來用利益和情意維繫著他的團隊,而他尤其重視以情義為基礎建立起來的親密關係。在曹操看來,人品之高下,從氣節上即可判斷。成就天下者,所憑的就是一股勇氣和義氣,以及一種懍然屹立在天地間的正氣。因此,天下英雄必然賞識有氣節的人。曹操敬重有氣節的人,也很好地為自己塑造了重氣節的英雄形象。
陳宮原在曹操帳下,後來因不滿曹操的屠城行為而投靠了呂布,做了他的謀士。後來和呂布一同在白門樓被擒,堅決不投降曹操,表現出一股一心求死的英雄之氣。曹操看重他的高義,仍然不死心,就說:“那你的老母、妻子兒女怎麼辦?”陳官說:“以仁孝治天下的,不迫害人的親長,不絕人家後代,你看著辦吧。”陳宮自請死刑。曹操不禁淚下,為陳宮的氣節感動。他派人奉養陳宮的母親、妻子兒女,並親自將陳宮的女兒風風光光地出嫁,以示惋惜之情。
沮授是袁紹的謀士,是個非常忠誠的人。官渡之戰後被捕,大喊:“我死也不投降!”面不改色,從容就死。曹操非常欽佩他對舊主的忠誠,為他建墓並親筆題詞:“忠烈沮君之墓。”
曹操雖然不得已殺了陳官、沮授,但心裡對他們充滿了敬佩之情,同時也為他們的死感到悲痛,並分別厚待了他們的親人。這表達了對他們的尊敬之情和憐惜之意,使得身邊的將士無不為之感動。
有一次,平虜將軍劉勛因犯法被處死,抄家時搜出一封河東太守杜畿的信。劉勛原被曹操寵信,威震朝野。他曾向杜畿索取河東特產,杜畿就寫了這封表示拒絕的信。曹操得知這事後,對桂畿不媚權貴的做法大為讚賞,說:“杜畿可稱得上是‘不媚於灶’的人了。”意思就是“杜畿是在眾人中挑出來的賢人,可以作為大家的表率,希望大家好好向他學習”。
建安十八年(公元213年)十一月,曹操任命杜畿為魏國尚書。關中平定後,接下來就是如何鞏固統治的問題,進取漢中的軍事行動也隨即提上議事日程,河東的地位和作用仍不可忽視。於是,曹操決定仍由杜畿留在河東,並專門為此下了一道手令:昔蕭何定關中,寇恂平河內,卿有其功。間將授卿以納言之職,顧念河東,吾股肱郡。充實之所,足以制天下,故且煩卿臥鎮之。
所謂“納言”,就是負責傳達天子命令的官名,後稱為尚書。“臥鎮”,即藉助杜畿在河東的威望來鎮守此處。這裡有一個來歷:西漢武帝時汲黯任東海太守,經常病臥室內,但該郡卻治理得很好。後召他為淮陽太守,他以病辭。漢武帝說:“我就是要藉助你的威望,讓你躺著治理淮陽。”曹操認為杜畿有蕭何安定關中、蠱恂平定河內那樣的豐功偉績,因而要把重要而又富庶殷實的河東郡交給他繼續治理。
杜畿沒有辜負曹操的厚望,把河東治理得政事和順、百姓富足。後來,曹操征漢中時,杜畿派遣五千人運送軍糧。由於工作做得細緻,運糧的人互相勉勵說:“人生有一死,不可負我府君。”沒有一人逃亡,圓滿地完成了支援前線的任務,可見杜畿的個人魅力和威望之高。這樣的人得到曹操的賞識也在情理之中。
官渡大戰時,袁紹的重要謀士田豐、許攸,大將張郃、高覽等,除田豐被袁紹殺死在獄中之外,都臨陣倒戈,投靠了曹操。
此外,曹操在除掉呂布後,還得到了許多有用之才,臧霸就是此時收降的。曹操還通過臧霸收降了徐翕和毛暉。徐翕、毛暉原為曹操部將,後來背叛曹操投奔了臧霸。曹操讓劉備給臧霸傳話,讓他把這兩個人的頭顱割下送來。臧霸不同意,對劉備說:我之所以能夠自立,就因為我不肯去做這一類不義的事情。我受曹公生全之恩,不敢違命。但建立王霸之業的人是可以義動之的,希望將軍能夠替我去說明一下。
劉備將臧霸的話原封不動地轉給了曹操,曹操大為感嘆,立即召見臧霸,並對他說:“這是古代大賢才能做到的事情,而您卻做到了,這正是我所希望的啊!”於是,不僅不再追究徐翕、毛暉的罪過,還加以重用,任命他們為郡守。
其實,很多志向高遠之士,都是可以用道義感召的。道義自古以來就是做人的根本,也是從事任何事業不可或缺的一項美德。曹操正是抓住了道義的精髓——正義和真理,於是就站在了成功的一側。
“名不正,言不順。”許多戰爭說是正義與非正義之戰,其實都是為名義而戰。曹操之所以能夠“挾天子以令諸侯”,就沾了名正言順的光。做任何事都打著朝廷的名義,自然得到民心的支持,這也是人才紛紛歸順的重要原因。
惺惺相惜 曹操誠心待英雄
人以群分,物以類聚。對於那些志趣相投而又有共同志向的英雄,曹操從來都是惺惺相惜,十分敬重。他雖然在政治和軍事上對敵常常耍詐用謀,但對於朋友、義士和敬重的人,從來都是敞開胸懷,以誠相對。
曹操一直以來用利益和情意維繫著他的團隊,而他尤其重視以情義為基礎建立起來的親密關係。在曹操看來,人品之高下,從氣節上即可判斷。成就天下者,所憑的就是一股勇氣和義氣,以及一種懍然屹立在天地間的正氣。因此,天下英雄必然賞識有氣節的人。曹操敬重有氣節的人,也很好地為自己塑造了重氣節的英雄形象。
陳宮原在曹操帳下,後來因不滿曹操的屠城行為而投靠了呂布,做了他的謀士。後來和呂布一同在白門樓被擒,堅決不投降曹操,表現出一股一心求死的英雄之氣。曹操看重他的高義,仍然不死心,就說:“那你的老母、妻子兒女怎麼辦?”陳官說:“以仁孝治天下的,不迫害人的親長,不絕人家後代,你看著辦吧。”陳宮自請死刑。曹操不禁淚下,為陳宮的氣節感動。他派人奉養陳宮的母親、妻子兒女,並親自將陳宮的女兒風風光光地出嫁,以示惋惜之情。
沮授是袁紹的謀士,是個非常忠誠的人。官渡之戰後被捕,大喊:“我死也不投降!”面不改色,從容就死。曹操非常欽佩他對舊主的忠誠,為他建墓並親筆題詞:“忠烈沮君之墓。”
曹操雖然不得已殺了陳官、沮授,但心裡對他們充滿了敬佩之情,同時也為他們的死感到悲痛,並分別厚待了他們的親人。這表達了對他們的尊敬之情和憐惜之意,使得身邊的將士無不為之感動。
有一次,平虜將軍劉勛因犯法被處死,抄家時搜出一封河東太守杜畿的信。劉勛原被曹操寵信,威震朝野。他曾向杜畿索取河東特產,杜畿就寫了這封表示拒絕的信。曹操得知這事後,對桂畿不媚權貴的做法大為讚賞,說:“杜畿可稱得上是‘不媚於灶’的人了。”意思就是“杜畿是在眾人中挑出來的賢人,可以作為大家的表率,希望大家好好向他學習”。
建安十八年(公元213年)十一月,曹操任命杜畿為魏國尚書。關中平定後,接下來就是如何鞏固統治的問題,進取漢中的軍事行動也隨即提上議事日程,河東的地位和作用仍不可忽視。於是,曹操決定仍由杜畿留在河東,並專門為此下了一道手令:昔蕭何定關中,寇恂平河內,卿有其功。間將授卿以納言之職,顧念河東,吾股肱郡。充實之所,足以制天下,故且煩卿臥鎮之。
所謂“納言”,就是負責傳達天子命令的官名,後稱為尚書。“臥鎮”,即藉助杜畿在河東的威望來鎮守此處。這裡有一個來歷:西漢武帝時汲黯任東海太守,經常病臥室內,但該郡卻治理得很好。後召他為淮陽太守,他以病辭。漢武帝說:“我就是要藉助你的威望,讓你躺著治理淮陽。”曹操認為杜畿有蕭何安定關中、蠱恂平定河內那樣的豐功偉績,因而要把重要而又富庶殷實的河東郡交給他繼續治理。
杜畿沒有辜負曹操的厚望,把河東治理得政事和順、百姓富足。後來,曹操征漢中時,杜畿派遣五千人運送軍糧。由於工作做得細緻,運糧的人互相勉勵說:“人生有一死,不可負我府君。”沒有一人逃亡,圓滿地完成了支援前線的任務,可見杜畿的個人魅力和威望之高。這樣的人得到曹操的賞識也在情理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