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7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對“文字獄”的恐懼,是舊的楊家將小說突然消亡的最重要原因。

  明清兩代有不少關於“文字獄”的歷史記錄,洪武二十二年(1389年)三月二十五日,朝廷頒布榜文:

  在京軍官軍人,但有學唱的,割了舌頭。倡優演劇,除神仙、義夫節婦、孝子順孫、勸人為善及歡樂太平不禁外,如有褻瀆帝王聖賢,法司拿究。棋打雙陸的斷手,蹴圓的卸腳。

  千戶虞讓子虞端,吹笛唱曲,將上唇連鼻尖割去。指揮伏顒與姚晏保蹴球,卸去右足,全家戍滇。

  明成祖朱棣繼承了這一傳統,文字獄的大棒繼續揮向雜劇文化。永樂元年(1403)七月,刑科給事中曹潤等上奏,稱社會上有褻瀆帝王的雜劇流行,為了討好皇帝,他們要求:

  後人民倡優裝扮雜劇,除依律神仙道扮,義夫節婦、孝子賢孫、勸人為善及歡樂太平者不禁外,但有褻瀆帝王聖賢之詞曲、駕頭、雜劇,非律所該載者,敢有收藏、傳誦、印賣,一時拿送法司究治。

  但這等詞曲,出榜後,限他五日,都要乾淨將赴官燒毀了,敢有收藏的,全家殺了。

  繼朱元璋、朱棣對元雜劇下手之後,明英宗朱祁鎮又將視野投向了民間傳奇小說。《明英宗實錄》載,正統七年(1442年)二月辛未,國子監祭酒李時勉言:

  近有俗儒假託怪異之事,飾以無根之言,如《剪燈新話》之類。不惟市井輕浮之徒爭相誦習,至於經生儒士,多舍正學不講,日夜記憶,以資談論;若不嚴禁,恐邪說異端,日新月盛,惑亂人心。乞敕禮部行文內外衙門,及調提為校僉事御史,並按察司官,巡歷去處,凡遇此等書籍,即令焚毀,有印賣及藏習者,問罪如律,庶俾人知正道,不為邪妄所惑。從之。

  明朝文字獄泛濫,有的根本無道理可尋,完全是莫名其妙。永樂二年(1404年),江西儒士朱季友向朝廷獻書。只因該書批判宋儒理學,不合朱棣胃口,朱棣便將其押送還鄉,痛杖一百,然後抄了他的家,把他所著文字盡皆銷毀,不許他稱儒教學;永樂三年(1405年),大臣章朴家中藏有方孝孺詩文,被人揭發,朱棣大怒,下令逮捕章朴,戮於市。因為朱棣曾經下詔昭告天下,收藏方孝孺詩文就是死罪。

  因為獻書而獲罪,可以用自取其咎來形容。因為藏書被屠戮,則只能用不幸來概括。即便是在政治較為清明的時段,明政府的文字獄也絲毫沒有停歇,推行“一條鞭法”的改革派張居正曾經囚殺何心隱,禁毀書院64處,實行文化專制政策。萬曆皇帝還發動了針對李贄的文字獄,下詔將他已刻未刻的所有書籍,一律燒毀,不許存留,“如有黨徒,曲庇私藏,該科道及各有司,訪奏治罪”。

  明末文人張岱對明朝文字獄的血腥恐怖有過深刻的反思,他在《石匱書自序》中痛心疾首地指出:“有明一代,國史失誣,家史失諛,野史失臆。故二百八十年,總成一誣妄世界。”

  了解了這段歷史,也許就不難明白,為什麼之前的楊家府小說消失得那麼迅速而徹底。在那種專制制度之下,不知有多少文化作品被毀滅殆盡,因收藏書籍而被殺的事件屢見不鮮。在播州楊氏事發之後,如果有誰膽敢收藏為其歌功頌德的作品,輕則肢體受損,重則性命不保,在這樣的肅殺之下,還有誰敢冒天下之大不韙。

  話又說回來,其實朱元璋不是不喜歡戲劇,也不是不懂戲劇,從某種意義上講,他應該還算得上是個專家。“洪武初年,親王之國”,朱元璋“必以詞曲一千七百本賜之”。朱元璋曾經有首詩:“諸臣未起朕先起,諸臣已睡朕未睡;何似江南富足翁,日高三丈猶披被。”他的詩很顯然是受了元人雜劇楔子引白的影響:“君起早,臣起早,來到朝門天未曉,長安多少富豪家,不識明星直到老。”

  朱元璋最為關注的是,戲劇不能褻瀆帝王皇權,他的這個禁忌被強化到了無以復加的極致,有許多例子可以作證。翰林編修高啟做詩:“小犬隔牆空吠影,夜深宮禁有誰來”,被腰斬;御史張尚禮做詩:“夢中正得君王寵,卻被黃鸝叫一聲”,下獄死;僉事陳養浩作詩:“城南有安婦,夜夜哭征夫”,被投入水中溺死。朱元璋私游一寺,見壁上有詩“畢竟有收還有散,放寬些子也何妨”,大怒,遂將全寺僧人盡皆殺了。

  明代的文字獄出名,明代皇帝的濫殺同樣有名。他們不僅殺功臣、殺貪官還殺文人,其規模之大,手段之殘忍,為歷朝歷代所罕見。明太祖朱元璋奪取政權後,採取了與宋太祖完全不同的對待大臣的方式,為排除異己,他大開殺戒,搞了兩次大規模的冤案,一次是剷除文臣“胡黨”,另一次是消滅武將“藍黨”。

  1390年,朱元璋以私通日本和蒙古為罪名,凌遲左丞相胡惟庸,同時發布《昭示奸黨錄》,受株連者達三萬之眾,誅殺牽連蔓延,多年未除。1393年,大將軍藍玉被指不軌,處以極刑,一萬五千多人被誅殺,《逆臣錄》發布天下,世人膽顫心驚。

  通過這兩次冤案,大明王朝開國的文武功臣幾乎全被株連,那些被殺之人,無一例外地劃入“奸臣錄”或“逆黨錄”。朱元璋死後不過四年,燕王朱棣造反成功,一躍成為明成祖。朱棣殺人更是變本加厲,他把前朝忠臣指為奸黨,採用各種手段殺人清側,“建文奸黨案”漫延了一百七八十年,一直延續到明神宗萬曆年間。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