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7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只是,仍然不給配備糧草運輸系統,期望李廣利死的欲望,越來越強烈。

  公元前90年,68歲的漢武大帝,為李廣利布設下了最後的陷阱。

  說到這裡,我們就面臨著這樣一個尷尬的問題,誅除衛青集團,連自己的女兒孫子都不放過,又不間斷地設伏布局,坑殺李廣利。漢武大帝,他究竟在幹什麼?

  縱然是再有學問的史學家,遇到這個問題,也會笑眯眯地去洗手間,而且多半情形下還會走錯門。

  解答不了,一逃了之。

  為什麼就解答不了呢?

  因為,晚年時代的漢武大帝,他的個人意志,與身邊的親信霍光、金日磾等人的意志摻雜在一起。這種意志或是意願,都是抽象的思維式存在,沒人能夠從每道政令中,將這諸多混摻的多方面意願,逐一拆解開來。

  簡單說就是,很多情形下,你無法弄清楚,究竟是漢武大帝在主事,還是霍光和金日磾在擺攤賣他們的私貨。

  理論上來說,大事必然要經過漢武大帝本人的肯首。諸如追殺太子,逼死皇后,滅除公主,下皇孫於大獄等等。

  但要命的是,所謂大事,不過是諸多小事匯聚奔流的最終結果。當最終的結果到來,縱然是漢武大帝,也只能接受既定的宿命。

  總之呢,情況就是這麼個情況,漢武大帝太過於隨心所欲,拒絕任何制度性約束。一旦他不喜歡某個人,比如說不喜歡太子及皇后時,諸多奸小就會乘虛而入,齊心合力,把事情推到一個失控的狀態。

  春秋年間,孔子最優秀的弟子之一子貢曾經曰過:“是以君子惡居下流,而眾惡歸焉。”

  把子貢的話,翻譯成正常人類都能讀懂的白話文,意思就是:“牆倒眾人推!”

  具體到太子及皇后衛子夫的遭遇,悲劇的根源始自衛青時代。衛青當然是位偉大的將軍,但在他受寵之時,他的優點被擴大,他的缺點被縮小。他的正確被銘記,他的錯誤被忽略或忘記。於是乎,一個近乎完美的英雄出現了,他沒有缺點只有優點,沒有錯誤只有正確。為了塑造這樣一位英雄,帝國傾盡了財力與人力,李廣家族三代人的血,就是為了這個營建過程而付出。

  但等到走過他的巔峰時期,人們對他的要求突然間變得苛刻起來。這時候,他的優點被縮小,他的缺點被放大。他的錯誤被銘記,而他的正確,卻被人刻意忽略或忘卻。他仍然是他,但評價系統發生了本質的轉變。此前他一點點的小成績也會贏得萬眾歡呼,現在,縱然是他付出再多做得再好,評價者對此也無動於衷,只是執著地抓住他的枝節不放,直到這個人徹底崩潰為止。

  所以子貢先生曰:“君子惡居於下流。”

  意思是說,不要讓人把你放置在劣質的評價體系中。在這個評價體系里,你的優點和成績被漠視,被忽略,而你的錯誤與缺點卻被無限放大,直到大到超出你的預期,導致整個社會對你形成擠壓之勢,到那時,你所有的付出,全都是枉然。

  但是,子貢先生這番訓誡,跟他放的屁沒什麼兩樣。

  因為這是個單邊世界,呈現的是一元評價體系,你沒有選擇。

  神視蒼生如草芥

  漢武帝時代,無疑是宏大的,中國歷史前所未有之宏大,至今仍有餘響。

  但當時的整體社會遊戲規則,卻是很原始的。事實上,漢武帝對社會遊戲規則的理解,停留在一個四歲孩子認知的水平上。終其一生,他活在自己的臆想和幻覺之中,並仿照這個幻覺的要素,在現實世界建立起一個仙人法則。

  在漢武帝俯視天下時,他以為自己是神,被他看中的人,就可稱為神選,立即可以獲得富貴、功名與榮耀。儘管他也知道,這些財富、功名或榮耀,是強行從其他人的付出盤剝來的。但他並不介意這些,他只注重讓自己獲得神賜的快感。

  他走遍大地,尋找神仙。而事實上他就是這個世界上的神仙。任何人獲得仙賜神選,就能夠霎時間改變命運。

  為了維繫這個法則,他不惜泯滅親情,任何人,不管是女兒還是孫子,只要妨礙了他這個華美的白日夢,他就痛下辣手。

  他希望所有人都知道,他是神。神視蒼生如草芥,冷酷無情。

  生殺予奪,予取予求。這是中國千秋萬代的皇帝夢,但在社會認知體系中,不過是一個四歲嬰孩的夢。漢武帝成熟得太早太早,從他五歲博取陳阿嬌歡心時,他就具有了一個成年人的功利思維。但他的心靈一片荒蕪,始終停留在四歲嬰孩階段,未曾得以拓展。

  一生在做孩子的夢。

  他不願意去想,這個夢太過於粗放原始,在他關注的地帶,固然是天堂,但他的注意力有限,舉凡注意力不至,就因為民眾的付出與資源被剝奪而淪為地獄。

  就是個權力遊戲。

  孩子層級的低端、原始社會遊戲。

  只是因為認同這個規則,他才不惜一切代價地維繫之。任何人敢於否認這個規則,他的大腦就會無法承受,寧不惜殺掉對方全家,才能夠讓自己大腦恢復到平靜的原始認知。

  殺掉任何人的一家,包括他自己。

  他真的殺掉了自己的一家。

  之所以如此之兇殘,只是因為,一旦人的既有世界觀遭到否定,整個大腦都會陷入崩潰。正常人沒有能力拒絕崩潰,所以大腦崩潰時所帶來的痛苦,不過是智商推進之前的產疼。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