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6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另外還有最重要的一點,隨著社會的發展,一切現成的東西都已具備,我們在這個世界上正被動地接受一切。把米放進電飯鍋里就能吃到米飯,其間不用我們費任何力氣,不用動任何腦子,把屁股放到車座上,就能到達目的地,我們也不費任何力氣,也不同動腦子;這都是現成的,是不用我們費力就可以做到的,何必去問直覺?因為事情本來就是那樣啊。

  雖然如此,但王陽明還是認為,我們的良知一直在發揮作用,只是你不理睬它。很多人都會對下面例子的判定深信不疑:高樓上掉下一個冰箱來,我們第一反應就是逃跑。而當我們看到高樓上掉下一個嬰兒時,絕大多數人的反應是去承接。這就是致良知,遇到冰箱逃跑,是因為我們的良知告訴我們,它是惡的,砸到你會把你砸死,而生是本能,所以要躲開。看到嬰兒掉下,良知馬上會告訴我們,他是善的,因為他是一條生命,我們的良知對自己的生命重視,當然也重視別人的生命,所以要去承接。

  在這兩件事中,你沒有思考的時間,你只能靠我們今天所謂的直覺去做出行動。如何致良知,就是聽從我們良知的指引,也就是直覺。

  實際上,如果你的良知光明,沒有烏雲和塵埃的遮蔽,它在剎那間給你指引的聲音猶如滾滾天雷。可當我們被物慾遮蔽後,它的聲音雖然微弱,卻仍然能被我們聽到。那麼,問題就在這裡,我們雖然聽到了,卻不遵循它的指引,這就是不能致良知了。

  不能致良知,有兩種情況:一種是,我乾脆聽而不聞;一種情況是,我雖然聽到了它的聲音,可一定就對嗎?我要好好考慮一下。正如王陽明所說,你思考的時候,就已經摻雜了私慾,思考出來的結果可能是正確的,但那是歪打正著,大多是錯誤的。為什麼錯誤?無非是私慾讓你迷失了方向。

  我們舉張學良的例子來說明。張學良當年在東北有百萬東北軍,當日本人準備進攻東北的消息傳到他耳里時,他魂飛魄散。多年以後,他在口述實錄中說,他第一個感覺就是,不能撤,因為東北有那麼多百姓,如果撤了,就是把家鄉父老送進火坑。但他沒有遵從第一感覺,因為他有很多私慾。他魂不附體地考慮幾天,在這些考慮中,他想到生命,想到他的家底——東北軍,想到真要和日本人打起來肯定會失敗,一旦失敗,他的家底就全沒了,他在蔣介石那裡腰杆子就不硬了。這種種私慾的集合最終讓他做出了違背良知的決定:不做任何抵抗,把軍隊撤進關內。

  多年以後,他始終為這件事懊悔。但正如世界上很多人一樣,即使給他個重來的機會,把當時的場景復活,他做的決定和第一次還會一樣。因為他的良知已被外界的物慾遮得奄奄一息了。

  王陽明說得很簡單,只要良知判定是非善惡,你照著去做就是了。實際上,就是這麼簡單的一個遞進句,人類歷史上真正做到的人卻屈指可數。

  致良知:聽從內心的聲音

  所謂四句教,是王陽明晚年向眾弟子提出的恍恍惚惚的四句話:無善無噁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

  據心學的擁躉、思想家耿定向說,“四句教”實際上就是“致良知”的步驟。他在給王陽明作傳時,提到了這樣一個例子,這個例子正是王陽明本人的現身說法。王陽明在功成名就後回浙江老家休養。有一天,一個老鄉來找王陽明。這個老鄉是個年邁的農夫,據他說,自己無兒無女,身體已不允許自己耕種,所以想把他的一塊土地賣給王陽明換點養老錢。王陽明毫不客氣地拒絕了,他說,土地買賣不合法,另外,他不忍心讓一個做了一輩子農夫的人臨死前看不到他自己的土地。於是,他給了老農夫幾兩銀子,打發走了。

  王陽明做完這件事後,很為自己的良知又光明了一分而沾沾自喜。不過很快,他就險些在致良知的路上栽了跟頭。

  事情是這樣的:有一天風和日麗,王陽明和他的弟子們到山間遊玩。正在興頭上,忽然他的一個弟子指著眼前一塊飄來清新的泥土氣息的土地對王陽明說,那就是幾天前想售賣給您土地的老農的地。

  王陽明順著弟子的手指看去,讚嘆一聲,真是個修身養性的好地方。他不禁懊悔起來,心說,當時真應該買下來!可這念頭剛一起,王陽明馬上打了個寒戰,他問自己,我怎麼會這樣想?我怎麼會懊悔?為什麼懊悔,就是因為我覺得那塊地很不錯,這就是貪慾。我絕對不能有這樣的想法,必須立即把他祛除。在很長一段時間裡,王陽明閉口不語,學生們感到很奇怪,直到太陽落山時,王陽明才長噓一口氣道:“終於把它祛除了,真難啊!”

  耿定向講完整個故事後,就用四句教做了精緻的分析:王陽明和弟子們在山間遊玩,心上是何等的坦蕩,沒有任何善惡,這就是“無善無噁心之體”。可當弟子告訴他那個老農土地的消息後,王陽明馬上就動了懊悔之心:天啊,這裡真是個好地方,當時我怎麼就不買下來呢!這就是“有善有惡意之動”。“意”動了後,王陽明突然就感覺不對,這是私慾,是惡的。他是怎麼知道的呢?當然是良知告訴他的,因為良知能知是非善惡。這就是“知善知惡是良知”。良知告訴他了是非善惡後,他立即沉默不語,開始專心祛除這種被良知判定的“惡”,這就是“為善去惡是格物”。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