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8頁
察合台淚水橫流,卻沒有哭出聲來,因為父親不讓他哭。他照常飲食,好像什麼事都沒發生,好像他兒子仍然活著一樣。可成吉思汗知道,他經常跑到野外,對著蒼天大哭。
成吉思汗沒有時間撫平察合台的悲傷,他帶領大軍星夜兼程,向可疾雲奔去。札蘭丁得到消息後,從可疾雲西撤,準備渡過申河,到忻都去暫時躲避成吉思汗的兵鋒。
當成吉思汗抵達可疾雲時,札蘭丁已逃走十日,成吉思汗下令毀滅可疾雲,因為這個地方是花剌子模最後的堡壘、反攻的基地,他絕不允許自己眼皮子底下有這樣的地方存在。可疾雲遭到有史以來最大的破壞,漸漸變成廢墟,成了野獸的樂園。
札蘭丁到申河河畔後,開始搜尋許多小船和木筏,準備運送大軍渡河,可是奔騰的狂濤把所有船隻都拍到了岩石上,一片粉碎。他只好命人在申河河畔製造大船,十天後,大船製造完畢,他先用船把輜重運送到河對岸,然後是士兵。當得知成吉思汗離自己只有十幾公里時,他的兵團發生騷亂,士兵們為了爭奪船隻,大打出手,申河河畔漂起無數死屍。
成吉思汗兵分三路,向札蘭丁兵團逼近。札蘭丁大聲疾呼停止內訌,一致對外,因為只有如此,才有生還的可能,部隊馬上安靜下來,背靠申河,準備迎接成吉思汗大軍的衝擊。
著名的申河大戰就此上演。
申河血戰
札蘭丁迅速完成防禦,在距申河一百米外用船隻布下“弧形”防禦,船隻背後是弓箭手,弓箭手背後則是騎兵。船隻兩頭抱河,以河岸為月弦,額明滅里負責左翼,帖木兒滅里負責右翼,他本人負責中路。從物理學角度而言,弧形會分散受力點的力,具有良好的抗衝擊能力;陣內士兵背水為陣,又可以起到“陷之死地而後生”的效果。
成吉思汗見到此種布陣,也針對問題出發,分三路進攻札蘭丁的左中右,他想以絕對的優勢兵力把札蘭丁的陣形衝破,然後反包圍予以全殲。
開戰前,成吉思汗對他的指揮官們說,要活捉札蘭丁,他有很多話要和札蘭丁說。札蘭丁則對他的指揮官們說,背後就是七米高的山崖,倉促之間跳下去必死無疑,只有一條路是生路,那就是衝破成吉思汗的包圍圈,在圈外相會。
成吉思汗的三路兵團已經向札蘭丁的軍隊逼近,三個半圓的陣形銜接成一個彎彎的弓弧,圍攏上來,如果從高處看,申河河岸正像是貫著兩端的弓弦。
讓成吉思汗大感意外的是,人數處於劣勢的札蘭丁居然未採取守勢,雙方還未短兵相接,札蘭丁突然下令進攻。他的弧形戰陣像是彎彎的潮水一樣,推了過來,緊緊貼上成吉思汗兵團的陣形。
札蘭丁鬥志昂揚,如同一頭瞎眼的野獸,在中路猛衝猛咬,中路蒙古兵團居然被他逼得連連後退。但他顯然犯了個致命錯誤,他的人數少,以弧形陣形向外擴張時,密集度越來越小,額明滅里的左翼馬上出現空當,蒙古人最善於發現敵人的薄弱點,馬上加大力度猛攻他們發現的弱點。額明滅里已來不及補救,就被蒙古人衝破陣線,他試圖調頭逃跑,可根本沒有路,很快,這位國舅爺死在蒙古人的亂箭之下。
左翼一失,札蘭丁驚慌失措,他急忙收縮陣形。此時,他又忙中出錯,收縮陣形的命令不是下達給指揮官,而是下達給全體官兵的,命令一出,兵團中的所有人都在毫無秩序地快速向後退卻。大家互相踐踏,申河河畔幾成地獄。
在亂鬨鬨、慘兮兮的退卻過程中,蒙古兵團抓住機會,猛衝札蘭丁的右翼,帖木兒滅里雖艱難支撐,無奈人數有限,士氣有限,終於潰敗,他本人卻很幸運,在亂軍中尋到一個縫隙,逃之夭夭。
這位花剌子模的民族英雄和大多數民族英雄一樣,結局悲慘。從申河河畔逃出生天后,帖木兒滅里放下武器,拿起《古蘭經》,成了一名虔誠的伊斯蘭教徒,他逃到敘利亞,在那裡緬懷前朝。多年之後,花剌子模已是蒙古人的天下,他懷念故土,返回家鄉。在當年為他贏得榮耀的忽氈城,他想拜見當地的蒙古領導人,希望得到寬恕。此時的大蒙古國領導人窩闊台的兒子合丹沒有廣闊的胸襟,將他捆綁,最後一箭射死了他。
帖木兒滅里逃出後,只剩下札蘭丁在奮勇作戰,他帶著當時世界上最精銳的七百兵團,抵抗著成吉思汗的數萬大軍,不輕易退卻一步,越戰越勇。有一次,居然把圍攻的蒙古兵團擊退十幾米。
成吉思汗在高處觀察札蘭丁,不由得發出讚嘆:“犬父竟有虎子,真使人不敢相信。”他回頭對察合台和窩闊台說:“我的兒子也應該這樣!”
當時,沒有任何人的兒子想做札蘭丁,因為他被蒙古人圍困攻擊,活動範圍越來越小,人數也越來越少。他清醒地意識到,今天就是他的死期,只是有一點不明白,為什麼那些蒙古人不對他下死手。一道光射進他的腦海,他恍然大悟:成吉思汗是想活捉我,羞辱我,羞辱我的帝國!
他決不能讓成吉思汗的陰謀得逞,既然圍上來的蒙古人對他不下重手,那他就只好撿便宜,對對方下死手了。他使出吃奶的力氣,把大刀砍向撲上來要活捉他的蒙古士兵,有幾次,他從對方頭頂砍下去,將其一分為二。
敵人的鮮血浸染了他,不知什麼時候,他出現了幻覺,迎面而來的敵人的速度逐漸減慢,像是慢鏡頭,他像庖丁一樣,有足夠的時間分析敵人的身體結構,分析從哪裡下刀才能讓敵人快速死去,而不會浪費刀刃。天空也變得猩紅,申河的水靜止不流,戰場上所有的一切都慢了下來,他看到自己人的頭顱被敵人的刀砍上天,鮮血從胸腔如噴泉一樣直衝雲霄。戰馬的嘶鳴仿佛遠古的聲音,在他耳畔一浪接一浪地迴蕩開去。
成吉思汗沒有時間撫平察合台的悲傷,他帶領大軍星夜兼程,向可疾雲奔去。札蘭丁得到消息後,從可疾雲西撤,準備渡過申河,到忻都去暫時躲避成吉思汗的兵鋒。
當成吉思汗抵達可疾雲時,札蘭丁已逃走十日,成吉思汗下令毀滅可疾雲,因為這個地方是花剌子模最後的堡壘、反攻的基地,他絕不允許自己眼皮子底下有這樣的地方存在。可疾雲遭到有史以來最大的破壞,漸漸變成廢墟,成了野獸的樂園。
札蘭丁到申河河畔後,開始搜尋許多小船和木筏,準備運送大軍渡河,可是奔騰的狂濤把所有船隻都拍到了岩石上,一片粉碎。他只好命人在申河河畔製造大船,十天後,大船製造完畢,他先用船把輜重運送到河對岸,然後是士兵。當得知成吉思汗離自己只有十幾公里時,他的兵團發生騷亂,士兵們為了爭奪船隻,大打出手,申河河畔漂起無數死屍。
成吉思汗兵分三路,向札蘭丁兵團逼近。札蘭丁大聲疾呼停止內訌,一致對外,因為只有如此,才有生還的可能,部隊馬上安靜下來,背靠申河,準備迎接成吉思汗大軍的衝擊。
著名的申河大戰就此上演。
申河血戰
札蘭丁迅速完成防禦,在距申河一百米外用船隻布下“弧形”防禦,船隻背後是弓箭手,弓箭手背後則是騎兵。船隻兩頭抱河,以河岸為月弦,額明滅里負責左翼,帖木兒滅里負責右翼,他本人負責中路。從物理學角度而言,弧形會分散受力點的力,具有良好的抗衝擊能力;陣內士兵背水為陣,又可以起到“陷之死地而後生”的效果。
成吉思汗見到此種布陣,也針對問題出發,分三路進攻札蘭丁的左中右,他想以絕對的優勢兵力把札蘭丁的陣形衝破,然後反包圍予以全殲。
開戰前,成吉思汗對他的指揮官們說,要活捉札蘭丁,他有很多話要和札蘭丁說。札蘭丁則對他的指揮官們說,背後就是七米高的山崖,倉促之間跳下去必死無疑,只有一條路是生路,那就是衝破成吉思汗的包圍圈,在圈外相會。
成吉思汗的三路兵團已經向札蘭丁的軍隊逼近,三個半圓的陣形銜接成一個彎彎的弓弧,圍攏上來,如果從高處看,申河河岸正像是貫著兩端的弓弦。
讓成吉思汗大感意外的是,人數處於劣勢的札蘭丁居然未採取守勢,雙方還未短兵相接,札蘭丁突然下令進攻。他的弧形戰陣像是彎彎的潮水一樣,推了過來,緊緊貼上成吉思汗兵團的陣形。
札蘭丁鬥志昂揚,如同一頭瞎眼的野獸,在中路猛衝猛咬,中路蒙古兵團居然被他逼得連連後退。但他顯然犯了個致命錯誤,他的人數少,以弧形陣形向外擴張時,密集度越來越小,額明滅里的左翼馬上出現空當,蒙古人最善於發現敵人的薄弱點,馬上加大力度猛攻他們發現的弱點。額明滅里已來不及補救,就被蒙古人衝破陣線,他試圖調頭逃跑,可根本沒有路,很快,這位國舅爺死在蒙古人的亂箭之下。
左翼一失,札蘭丁驚慌失措,他急忙收縮陣形。此時,他又忙中出錯,收縮陣形的命令不是下達給指揮官,而是下達給全體官兵的,命令一出,兵團中的所有人都在毫無秩序地快速向後退卻。大家互相踐踏,申河河畔幾成地獄。
在亂鬨鬨、慘兮兮的退卻過程中,蒙古兵團抓住機會,猛衝札蘭丁的右翼,帖木兒滅里雖艱難支撐,無奈人數有限,士氣有限,終於潰敗,他本人卻很幸運,在亂軍中尋到一個縫隙,逃之夭夭。
這位花剌子模的民族英雄和大多數民族英雄一樣,結局悲慘。從申河河畔逃出生天后,帖木兒滅里放下武器,拿起《古蘭經》,成了一名虔誠的伊斯蘭教徒,他逃到敘利亞,在那裡緬懷前朝。多年之後,花剌子模已是蒙古人的天下,他懷念故土,返回家鄉。在當年為他贏得榮耀的忽氈城,他想拜見當地的蒙古領導人,希望得到寬恕。此時的大蒙古國領導人窩闊台的兒子合丹沒有廣闊的胸襟,將他捆綁,最後一箭射死了他。
帖木兒滅里逃出後,只剩下札蘭丁在奮勇作戰,他帶著當時世界上最精銳的七百兵團,抵抗著成吉思汗的數萬大軍,不輕易退卻一步,越戰越勇。有一次,居然把圍攻的蒙古兵團擊退十幾米。
成吉思汗在高處觀察札蘭丁,不由得發出讚嘆:“犬父竟有虎子,真使人不敢相信。”他回頭對察合台和窩闊台說:“我的兒子也應該這樣!”
當時,沒有任何人的兒子想做札蘭丁,因為他被蒙古人圍困攻擊,活動範圍越來越小,人數也越來越少。他清醒地意識到,今天就是他的死期,只是有一點不明白,為什麼那些蒙古人不對他下死手。一道光射進他的腦海,他恍然大悟:成吉思汗是想活捉我,羞辱我,羞辱我的帝國!
他決不能讓成吉思汗的陰謀得逞,既然圍上來的蒙古人對他不下重手,那他就只好撿便宜,對對方下死手了。他使出吃奶的力氣,把大刀砍向撲上來要活捉他的蒙古士兵,有幾次,他從對方頭頂砍下去,將其一分為二。
敵人的鮮血浸染了他,不知什麼時候,他出現了幻覺,迎面而來的敵人的速度逐漸減慢,像是慢鏡頭,他像庖丁一樣,有足夠的時間分析敵人的身體結構,分析從哪裡下刀才能讓敵人快速死去,而不會浪費刀刃。天空也變得猩紅,申河的水靜止不流,戰場上所有的一切都慢了下來,他看到自己人的頭顱被敵人的刀砍上天,鮮血從胸腔如噴泉一樣直衝雲霄。戰馬的嘶鳴仿佛遠古的聲音,在他耳畔一浪接一浪地迴蕩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