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8頁
明眼人都看得出來,這是慈禧插進湘系集團的一枚釘子。
馬新貽被刺於由校場閱兵回總督府的路上,刺客當場被捉,自稱叫張文祥。這就是刺馬案,清末四大奇案之一。
馬新貽被刺後,整個中國風言風語。有人說是太平軍餘孽乾的,只是為了替死在馬新貽手中的兄弟們報仇。還有一種說法讓曾國藩大為不安:馬新貽是被湘系集團謀殺的,因為曾國藩不想讓兩江總督這個肥缺落到非湘系人手裡。
慈禧單刀直入,曾國藩明白,慈禧心有疑慮,但又不能明問,所以用這個問句試探曾國藩。
曾國藩心領神會,毫不猶豫地給了回覆:“馬新貽被刺這事的確很弔詭。”
慈禧錐子般的目光審視著曾國藩,沒發現任何異樣:“馬新貽辦事很好。”
“是,他辦事平和、精細。”曾國藩淡淡地說。
“你要還他一個公道。”
曾國藩提高音量:“臣一到金陵,就一心一意審理此案。”
慈禧在帘子後微微點了點頭,不再說話。曾國藩自然也不會開口。
許久,慈禧問:“你的身體如何?”
曾國藩誠實地回答:“腳腫雖消,但兩腿酸軟,行動維艱。尿頻、尿痛、尿不盡。這隻好眼,也要壞掉了。”
慈禧輕輕“哦”了一聲,雙方的談話就這樣結束了。
沒有結束。
十天後,慈禧聽說曾國藩竟然還在京城,而且絲毫沒有要回金陵的意思。於是她再召見曾國藩,一面就問:“你什麼時候去金陵?”
曾國藩回答:“三日後就啟程。”
“為何還要等三日?”
曾國藩聽出了慈禧的不耐煩,慌忙跪下。他想說的是,三日後乃良辰吉日。
但這話不能和慈禧說,慈禧也沒讓他說,略帶訓斥的口氣道:“金陵的事要緊,你早些去!”
曾國藩立即回答:“馬上就走,絕不敢耽擱。”
第二天,慈禧問:“曾國藩走了嗎?”
人回答:“正在收拾東西。”
第三天,慈禧又問:“曾國藩走了嗎?”
人回答:“在收拾東西。”
慈禧很不高興,人告訴他:“曾國藩做事向來平穩緩慢。”
“放屁!”慈禧幾乎要跳起來,“他在拖延。”
六天後,曾國藩終於上路了。上路前,他去見慈禧。
慈禧譏諷道:“終於要走了。”
曾國藩叩頭,慈禧要他起身時,他起了半天,才勉強站起。
“你的病不算重。”慈禧笑道。
曾國藩不知慈禧什麼意思。
慈禧皮笑肉不笑地說道:“還能跪著。”
這句話暗藏玄機,曾國藩額頭立即汗出,告別慈禧後,當天夜裡,收拾行囊,雞叫頭遍,就出了北京城。
可是,出北京城後,他的步子就和蝸牛差不多了。從北京到金陵,他足足走了三十六天。
這三十六天裡,是曾國藩有生以來活得最舒服的日子。路上有各地官員迎接照顧,他又有精力和時間回想一生的往事。可每次想到最幸福時光時,“馬新貽”這三個字就會蹦進他腦海。
每次“馬新貽”這三個字蹦入腦海時,他都要長嘆一聲。
“這案子不好辦。”他對心腹說。
心腹不以為然:“比天津教案還難?”
曾國藩一愣,的確,沒有任何一件案子比天津教案還難。但馬新貽案的確很難。
“馬新貽到底是被誰殺的?”他問。
“張文祥啊。”
曾國藩搖頭:“你知道,我要聽的不是這個。”
心腹也搖頭:“您現在只能聽這個,不然,這案子真就難辦了。”
猶如一道刺眼的光芒,射進曾國藩的腦海。他那隻壞掉的眼,幾乎能看見東西了。
他沉思許久,終於點了點頭。
抵達金陵後,代理總督、江寧將軍魁玉把大印交給他,同時鄭重其事交給他的就是張文祥案卷。
魁玉對曾國藩說:“此案關係複雜,又重大,我審訊了多時,仍得不到真正口供。”
曾國藩說,這個不急,容我從長計議。
他“從長計議”的“長”真的好長,兩個月過去了,他沒有對馬新貽案做出任何批示,甚至連關於馬新貽的一句話都未和他人談過。
金陵官員們,甚至是他的幕僚們都大為驚異,想不明白曾國藩的葫蘆里到底賣的是什麼藥。
一個清晨,陽光普照兩江總督府,細若遊絲的灰塵,灑進曾國藩的臥室。他吃力地從床上爬起,去書案上寫了副不痛不癢的對聯,然後派人送去了馬新貽家。
這是他兩個多月來,唯一做的和馬新貽有關的一件事。
慈禧氣得死去活來。她命令刑部尚書鄭敦謹火速趕往金陵,幫曾國藩審理刺馬案。
鄭尚書到的前一天,曾國藩得到消息,急忙讓人把張文祥案卷調來,粗略看了一番,記下了有關案犯的名字。
鄭敦謹到的那天,曾國藩熱烈歡迎,宴會一直持續到凌晨。
第二天,鄭敦謹宿醉,頭暈腦漲,無法審理。曾國藩卻來了勁,死活把鄭尚書拉到衙門。鄭敦謹強撐著,把案卷看了一遍,於是問跪在下面的張文祥:“你到底受何人指使,刺殺馬大人?”
馬新貽被刺於由校場閱兵回總督府的路上,刺客當場被捉,自稱叫張文祥。這就是刺馬案,清末四大奇案之一。
馬新貽被刺後,整個中國風言風語。有人說是太平軍餘孽乾的,只是為了替死在馬新貽手中的兄弟們報仇。還有一種說法讓曾國藩大為不安:馬新貽是被湘系集團謀殺的,因為曾國藩不想讓兩江總督這個肥缺落到非湘系人手裡。
慈禧單刀直入,曾國藩明白,慈禧心有疑慮,但又不能明問,所以用這個問句試探曾國藩。
曾國藩心領神會,毫不猶豫地給了回覆:“馬新貽被刺這事的確很弔詭。”
慈禧錐子般的目光審視著曾國藩,沒發現任何異樣:“馬新貽辦事很好。”
“是,他辦事平和、精細。”曾國藩淡淡地說。
“你要還他一個公道。”
曾國藩提高音量:“臣一到金陵,就一心一意審理此案。”
慈禧在帘子後微微點了點頭,不再說話。曾國藩自然也不會開口。
許久,慈禧問:“你的身體如何?”
曾國藩誠實地回答:“腳腫雖消,但兩腿酸軟,行動維艱。尿頻、尿痛、尿不盡。這隻好眼,也要壞掉了。”
慈禧輕輕“哦”了一聲,雙方的談話就這樣結束了。
沒有結束。
十天後,慈禧聽說曾國藩竟然還在京城,而且絲毫沒有要回金陵的意思。於是她再召見曾國藩,一面就問:“你什麼時候去金陵?”
曾國藩回答:“三日後就啟程。”
“為何還要等三日?”
曾國藩聽出了慈禧的不耐煩,慌忙跪下。他想說的是,三日後乃良辰吉日。
但這話不能和慈禧說,慈禧也沒讓他說,略帶訓斥的口氣道:“金陵的事要緊,你早些去!”
曾國藩立即回答:“馬上就走,絕不敢耽擱。”
第二天,慈禧問:“曾國藩走了嗎?”
人回答:“正在收拾東西。”
第三天,慈禧又問:“曾國藩走了嗎?”
人回答:“在收拾東西。”
慈禧很不高興,人告訴他:“曾國藩做事向來平穩緩慢。”
“放屁!”慈禧幾乎要跳起來,“他在拖延。”
六天後,曾國藩終於上路了。上路前,他去見慈禧。
慈禧譏諷道:“終於要走了。”
曾國藩叩頭,慈禧要他起身時,他起了半天,才勉強站起。
“你的病不算重。”慈禧笑道。
曾國藩不知慈禧什麼意思。
慈禧皮笑肉不笑地說道:“還能跪著。”
這句話暗藏玄機,曾國藩額頭立即汗出,告別慈禧後,當天夜裡,收拾行囊,雞叫頭遍,就出了北京城。
可是,出北京城後,他的步子就和蝸牛差不多了。從北京到金陵,他足足走了三十六天。
這三十六天裡,是曾國藩有生以來活得最舒服的日子。路上有各地官員迎接照顧,他又有精力和時間回想一生的往事。可每次想到最幸福時光時,“馬新貽”這三個字就會蹦進他腦海。
每次“馬新貽”這三個字蹦入腦海時,他都要長嘆一聲。
“這案子不好辦。”他對心腹說。
心腹不以為然:“比天津教案還難?”
曾國藩一愣,的確,沒有任何一件案子比天津教案還難。但馬新貽案的確很難。
“馬新貽到底是被誰殺的?”他問。
“張文祥啊。”
曾國藩搖頭:“你知道,我要聽的不是這個。”
心腹也搖頭:“您現在只能聽這個,不然,這案子真就難辦了。”
猶如一道刺眼的光芒,射進曾國藩的腦海。他那隻壞掉的眼,幾乎能看見東西了。
他沉思許久,終於點了點頭。
抵達金陵後,代理總督、江寧將軍魁玉把大印交給他,同時鄭重其事交給他的就是張文祥案卷。
魁玉對曾國藩說:“此案關係複雜,又重大,我審訊了多時,仍得不到真正口供。”
曾國藩說,這個不急,容我從長計議。
他“從長計議”的“長”真的好長,兩個月過去了,他沒有對馬新貽案做出任何批示,甚至連關於馬新貽的一句話都未和他人談過。
金陵官員們,甚至是他的幕僚們都大為驚異,想不明白曾國藩的葫蘆里到底賣的是什麼藥。
一個清晨,陽光普照兩江總督府,細若遊絲的灰塵,灑進曾國藩的臥室。他吃力地從床上爬起,去書案上寫了副不痛不癢的對聯,然後派人送去了馬新貽家。
這是他兩個多月來,唯一做的和馬新貽有關的一件事。
慈禧氣得死去活來。她命令刑部尚書鄭敦謹火速趕往金陵,幫曾國藩審理刺馬案。
鄭尚書到的前一天,曾國藩得到消息,急忙讓人把張文祥案卷調來,粗略看了一番,記下了有關案犯的名字。
鄭敦謹到的那天,曾國藩熱烈歡迎,宴會一直持續到凌晨。
第二天,鄭敦謹宿醉,頭暈腦漲,無法審理。曾國藩卻來了勁,死活把鄭尚書拉到衙門。鄭敦謹強撐著,把案卷看了一遍,於是問跪在下面的張文祥:“你到底受何人指使,刺殺馬大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