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0頁
作者彼得・弗蘭科潘先生在“說”——貫穿全書的“東方中心”的視角,作品的“多線程”和隱形的“線性史”結構,以及作家對“絲綢之路正在以全新的形式復興壯大”的期待,足以讓您興奮不已。
翻譯這樣一部史書,對譯者來說是一個不小的挑戰。本書合譯者孫芳是第十三至第二十五章的貢獻者,多謝她的譯文。我們在有限時間內竭盡全力搜索和探尋,但無法經常去圖書館核對原文,這些都是遺憾。原著涉及中國的部分都是從海外譯本引用的,從原著的英文再翻譯成中文的人名、地名和古典原句,查對十分費時。好在有中亞史專家徐文堪先生把關審校,剔除了譯作中的不少謬誤。當然,不可避免地還是會有漏網之魚,懇請廣大讀者慧眼糾錯。
最後要謝謝上海讀客圖書的責任編輯沈駿、盛亮先生的辛勤工作。沒有他們,此中文譯本不會呈現在您的面前。
邵旭東
2016年5月28日於北京
翻譯這樣一部史書,對譯者來說是一個不小的挑戰。本書合譯者孫芳是第十三至第二十五章的貢獻者,多謝她的譯文。我們在有限時間內竭盡全力搜索和探尋,但無法經常去圖書館核對原文,這些都是遺憾。原著涉及中國的部分都是從海外譯本引用的,從原著的英文再翻譯成中文的人名、地名和古典原句,查對十分費時。好在有中亞史專家徐文堪先生把關審校,剔除了譯作中的不少謬誤。當然,不可避免地還是會有漏網之魚,懇請廣大讀者慧眼糾錯。
最後要謝謝上海讀客圖書的責任編輯沈駿、盛亮先生的辛勤工作。沒有他們,此中文譯本不會呈現在您的面前。
邵旭東
2016年5月28日於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