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3頁
簡言之,在中國這一農業古國,自發展的早期階段,糧食生產都是豐富而有餘裕的,曾幾何時,一些地方改而經營其他經濟作物,因此不得不進口糧食(如廣東、江蘇、福建等),這是一種進步,而不是倒退;如果“倒行逆施”,強令其“自給自足”,結果將會放棄其領先地位,即使獲得一時成功,卻最終無法解決該地區的發展問題。
“以糧為綱”的問題,到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初才得以解決,《杜潤生自述》中說:1981年中央批轉了國家農委《關於積極發展農村多種經營的報告》(13號文件),它關係到健全農業生產結構,和農業生產的戰略方向等問題。在某種意義上說,這一生產結構問題和責任制問題至少是同等重要的。兩項政策,一條是包產到戶,一條是多種經營,從此把農業推進新的體制和新的生產結構。
在這個問題上人們存在著很大的誤解。好像在中國歷史上,歷代王朝都主張重農輕商,就只種糧食,不搞多種經營。實際上“多種經營”是禁不住的,在有些朝代還很發達,——《自述》在這裡即引述了高王凌的研究。
1982年秋,我把文章初稿交給發展組。當時小組正準備下鄉調查,題目是“包產到戶以後”的政策走向。“帶頭大哥”宋江看好它,來信說:“不僅文章對現實有借鑑意義,而且對改變史學界的學風有一定價值”,並決定列印若干份,送中央書記處。多年以後,據友人唐曉峰迴憶,王岐山曾拿此文向他顯擺。
當然,這一問題的解決還須分兩步走,沒有八十年代中在糧食問題上的“放手”(所謂農村改革的“第二步”),則還不成(參見廣東和江蘇的例子)。
說到這裡應該聲明,我決無意指陳中國當代改革是受清代影響,不,農村改革是從實際出發,並非受書本和前人影響。但也不可否認,這裡面存在有一種“關聯”,而且可以“互相說明”。
所以我曾提出這樣的學術口號:“正面觀察,貫通古今”。不但來回觀察,必要時還須反覆貫通。
四、一以貫之的農村工業問題
有關經濟發展的第三個方面,是農村工業問題。
有人以為,農村工業是“大躍進”以後才有的,這並不對。也有朋友問我,蘇南的鄉村工業為什麼這樣發達(白南生;為此1988年我們曾一同去無錫作了一次調查)?對我來說,這問題卻是“不言自明”的。在地區研究中,除四川、廣東外,我曾專門研究過江南。過去由於“資本主義萌芽研究”的遮蔽,這些地區發展的本格意義都被忽視和歪曲了。
我的研究表明,在清代長江三角洲,曾存在一個“農村工業區”。當然,這裡說的不是現代工業,而是傳統工業(與今人的誤解不同,傳統工業也是工業,而且二者的轉化在江南也沒遇到什麼“實質性”的障礙)。在那裡,農家出產主要是工業品——手工紡織產品(棉布、絲織品等),基本是以貨幣結算(出售棉花,買米自食及交納漕糧)。不但如此,如果進一步細作區分,可以發現,其最終產品組成中“工業所得”占據大半,“農業所得”不過三分之一。因此,江南也成為當時人口密度最高、經濟最為富庶的地區。
與一般所知相反,清代政府對農家工業採取支持態度,好些個省份,如河南、四川、陝西等地的“勸農”中,也都把江蘇當作了經濟發展的楷模。相應的,乾隆時期政府還開放了礦禁。
“農村工業區”?其他經濟史學家不一定同意我的說法。當然,在經濟史研究中不可避免會缺乏一些“現代統計”。但這不能成為藉口。曾國藩說:做學問要有“膽識”。有些問題需要“考據”,有些則須用別的方法,如章學誠說的“性靈”和“神解精識”,所謂“古人書不盡言,言不盡意,竹帛之外,別有心傳”,一味考據,恐怕就會落入學問的“下乘”,並可能迷失研究的方向。
《杜潤生自述》里說:初到國家農委上任,正是1979年年初,發現江蘇一枝獨秀,發展了一批社隊企業。鄉鎮企業在蘇南早一步得到發展,也和近代早期的傳統基礎有關。
他又引述高王凌的研究,說:據中國有的學者研究,在清代這裡就形成了一個“傳統工業區”,家庭手工業非常發達,已成為當地“農民”的“主要收入”。而且,到二十世紀很快就轉成現代工業,並形成當地的經濟中心,但新中國成立後逐漸趨於凋落。縱觀歷史,農業向工業生產發展的衝動,在中國是早就存在的,也是難以遏止的。
在追述改革前夜農村形勢時,杜潤生提出,當時農村已形成了三類地區,各占三分之一左右的比重:一種是集體經濟搞得比較好的,一種是處於中間狀態的,一種是較差的“三靠隊”。所謂“三靠”,即是“吃糧靠返銷,生產靠貸款,生活靠救濟”。這一類生產隊大多在落後地區,顯得問題最大。
但是人們往往忽視了,第一類地區即所謂先進地區,問題也很大,只是性質不大一樣罷了。這些地方迫切需要放寬政策和解放勞動力,把經濟導入一個更高的發展階梯。然而,受到宏觀經濟的制約,這種需要很難滿足。集體經濟體制既解決不了三靠隊的“脫貧”問題,也滿足不了先進社隊的“致富”要求。它幾乎已經到了“山窮水盡”的地步。
“以糧為綱”的問題,到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初才得以解決,《杜潤生自述》中說:1981年中央批轉了國家農委《關於積極發展農村多種經營的報告》(13號文件),它關係到健全農業生產結構,和農業生產的戰略方向等問題。在某種意義上說,這一生產結構問題和責任制問題至少是同等重要的。兩項政策,一條是包產到戶,一條是多種經營,從此把農業推進新的體制和新的生產結構。
在這個問題上人們存在著很大的誤解。好像在中國歷史上,歷代王朝都主張重農輕商,就只種糧食,不搞多種經營。實際上“多種經營”是禁不住的,在有些朝代還很發達,——《自述》在這裡即引述了高王凌的研究。
1982年秋,我把文章初稿交給發展組。當時小組正準備下鄉調查,題目是“包產到戶以後”的政策走向。“帶頭大哥”宋江看好它,來信說:“不僅文章對現實有借鑑意義,而且對改變史學界的學風有一定價值”,並決定列印若干份,送中央書記處。多年以後,據友人唐曉峰迴憶,王岐山曾拿此文向他顯擺。
當然,這一問題的解決還須分兩步走,沒有八十年代中在糧食問題上的“放手”(所謂農村改革的“第二步”),則還不成(參見廣東和江蘇的例子)。
說到這裡應該聲明,我決無意指陳中國當代改革是受清代影響,不,農村改革是從實際出發,並非受書本和前人影響。但也不可否認,這裡面存在有一種“關聯”,而且可以“互相說明”。
所以我曾提出這樣的學術口號:“正面觀察,貫通古今”。不但來回觀察,必要時還須反覆貫通。
四、一以貫之的農村工業問題
有關經濟發展的第三個方面,是農村工業問題。
有人以為,農村工業是“大躍進”以後才有的,這並不對。也有朋友問我,蘇南的鄉村工業為什麼這樣發達(白南生;為此1988年我們曾一同去無錫作了一次調查)?對我來說,這問題卻是“不言自明”的。在地區研究中,除四川、廣東外,我曾專門研究過江南。過去由於“資本主義萌芽研究”的遮蔽,這些地區發展的本格意義都被忽視和歪曲了。
我的研究表明,在清代長江三角洲,曾存在一個“農村工業區”。當然,這裡說的不是現代工業,而是傳統工業(與今人的誤解不同,傳統工業也是工業,而且二者的轉化在江南也沒遇到什麼“實質性”的障礙)。在那裡,農家出產主要是工業品——手工紡織產品(棉布、絲織品等),基本是以貨幣結算(出售棉花,買米自食及交納漕糧)。不但如此,如果進一步細作區分,可以發現,其最終產品組成中“工業所得”占據大半,“農業所得”不過三分之一。因此,江南也成為當時人口密度最高、經濟最為富庶的地區。
與一般所知相反,清代政府對農家工業採取支持態度,好些個省份,如河南、四川、陝西等地的“勸農”中,也都把江蘇當作了經濟發展的楷模。相應的,乾隆時期政府還開放了礦禁。
“農村工業區”?其他經濟史學家不一定同意我的說法。當然,在經濟史研究中不可避免會缺乏一些“現代統計”。但這不能成為藉口。曾國藩說:做學問要有“膽識”。有些問題需要“考據”,有些則須用別的方法,如章學誠說的“性靈”和“神解精識”,所謂“古人書不盡言,言不盡意,竹帛之外,別有心傳”,一味考據,恐怕就會落入學問的“下乘”,並可能迷失研究的方向。
《杜潤生自述》里說:初到國家農委上任,正是1979年年初,發現江蘇一枝獨秀,發展了一批社隊企業。鄉鎮企業在蘇南早一步得到發展,也和近代早期的傳統基礎有關。
他又引述高王凌的研究,說:據中國有的學者研究,在清代這裡就形成了一個“傳統工業區”,家庭手工業非常發達,已成為當地“農民”的“主要收入”。而且,到二十世紀很快就轉成現代工業,並形成當地的經濟中心,但新中國成立後逐漸趨於凋落。縱觀歷史,農業向工業生產發展的衝動,在中國是早就存在的,也是難以遏止的。
在追述改革前夜農村形勢時,杜潤生提出,當時農村已形成了三類地區,各占三分之一左右的比重:一種是集體經濟搞得比較好的,一種是處於中間狀態的,一種是較差的“三靠隊”。所謂“三靠”,即是“吃糧靠返銷,生產靠貸款,生活靠救濟”。這一類生產隊大多在落後地區,顯得問題最大。
但是人們往往忽視了,第一類地區即所謂先進地區,問題也很大,只是性質不大一樣罷了。這些地方迫切需要放寬政策和解放勞動力,把經濟導入一個更高的發展階梯。然而,受到宏觀經濟的制約,這種需要很難滿足。集體經濟體制既解決不了三靠隊的“脫貧”問題,也滿足不了先進社隊的“致富”要求。它幾乎已經到了“山窮水盡”的地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