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頁
聯姻,還是淮軍將領解決宗族矛盾、聯合本地勢力的好辦法。
劉銘傳故鄉有郭也魯、黃家文二人,其宗族“富於資,結寨自衛,未毀於賊”。族侄劉盛藻曾“向其稱貸”,其“拒而絕之”,致與劉銘傳劉氏宗族“有交鬨之事”。後來,劉、郭、黃三族相互聯姻,遂“和好如初”,於是 “迭結朱陳,婚姻世世”成為淮軍鞏固的聯盟。
值得一提的是淮軍內部及與其他勢力的聯姻,都不僅僅是“門當戶對”選擇的結果,通過聯姻,宗族之間發生橫向聯繫,提高和鞏固各自的地位,進而以姻親形成更加龐大而堅固的宗族勢力,在各類政治力量風雲際會的晚清基層社會得以存在並且不斷地發展。
李鴻章特別看重地方上很有實權的官僚家族,也十分重視通過與地方上的官僚家族聯姻來鞏固李氏家族的地位。
四川總督劉秉璋曾師從李文安和李鴻章父子,後又被李鴻章調往淮軍,統領淮軍的主力部隊。而劉李兩家,從兒女到姑侄,竟先後通了七門姻親。
除了與淮系要員聯姻外,李家還攀了很多闊親戚,來擴充自己的實力。如大哥李瀚章的十個女兒盡嫁豪門大戶,有嫁光緒帝師孫家鼐的侄子孫傳樾的,有嫁光緒另一帝師孫詒經的兒子孫寶瑄(曾任民國總理的孫寶琦的弟弟)的,還有嫁曾國藩的最小的外孫的;曾國藩的長子,盛宣懷的長子,段祺瑞的外孫女,湖州望族徐仁良,江南首富劉鏞的曾孫,光緒帝皇妃的堂侄女……都和李家成了親戚。他們在壯大了李氏家族的同時還為李氏大宅門增添了不少有趣的故事。
在婚姻問題上,李鴻章的女兒菊耦名聲頗為響亮,她與張佩綸的傳奇婚姻,曾引起世人的關注。張佩綸結過兩次婚,晚清有名的大炮筒子,當時已年近四旬,由於他在福建馬尾海戰中的錯誤指揮,導致福建水師全軍覆沒,背上了罪臣的名聲。
但李鴻章欣賞他的才學,並沒有嫌棄他,毅然決然要將最心愛的女兒嫁給這中年男子。據說當時趙氏夫人哭鬧著不讓最心愛的女兒過門,只因菊耦也十分欣賞張佩綸的才華,只好作罷。這位菊耦小姐的孫女便是現代著名小說家張愛玲。
在政壇上,有背景很關鍵,有根基也很關鍵。而聯姻,是打牢自己根基非常重要的方式。
通過聯姻,李鴻章與朝廷的權貴和地方的實力派結成了榮辱與共的關係,又通過聯姻,把淮軍建成了地道的“李家軍”。這張四面八方延伸的關係網,成為李鴻章屹立不倒最有力的支撐。
3.鐵桿部下是馳騁官場的強大後盾
李鴻章一生當中,對他幫助最大的老師,自然非曾國藩莫屬,而說起對他幫助最大的部下,當數劉銘傳。
一個人在官場上混,如果有幾個跟隨自己的鐵桿部下,而且有勇有謀,已經是十分幸運的事了,如果再唯自己馬首是瞻,那真是再好不過了。
劉銘傳就是李鴻章的這樣一個鐵桿部下。
李鴻章和劉銘傳雖然都是合肥人,起先卻並無來往。1862年,李鴻章奉命組建淮軍援滬。劉銘傳看到“棋局漸分明”,太平天國必將失敗,遂率眾加入淮軍,自此和李鴻章結下不解之緣。
劉銘傳智勇過人,不同凡響,深受李鴻章欣賞。1862年5月,淮軍到上海不足兩月,劉銘傳和潘鼎新以數千之眾招降太平軍萬餘人,井然有秩。劉銘傳的“應變之才”給李鴻章以極深的印象,在致曾國藩的信中大加讚揚。兩年時間,劉便由一位職級不高的軍官升遷至直隸提督,並賞穿黃馬褂。
劉銘傳對李鴻章平定太平天國,立下了汗馬功勞。李鴻章到達上海後,便著手更換軍械。至九月,“銘字營”中小槍隊已改為洋槍隊。以後,全營都換成清一色的洋槍。十一月,劉銘傳聘請法國炮兵軍官畢乃爾教演洋槍,後來又四處購覓新式炸炮,委任畢乃爾充任親兵炮營營官。隨著武器裝備的改變,作戰形式也就改為在開花炮隊掩護下由洋槍實施突擊的新式戰法。
劉銘傳先後參與了進攻上海外圍和蘇南的太平軍,攻占了南匯、川沙、江陰、無錫、常州等城鎮。由於他打仗不怕死,深得淮軍統帥李鴻章的賞識,由游擊、副將擢升至記名提督,所部“銘字營”發展成左、中、右三軍,每軍六營,共十八營,加上炮隊、親兵隊和幕僚人員,總兵力達七八千人,成為淮軍的主力之一。
李鴻章一生在軍事上有兩大成就,一是平太平軍,二是剿捻。劉銘傳為李鴻章平定太平軍立下了汗馬功勞,而在剿捻戰爭中,劉銘傳更是功不可沒。1867年6月,東捻軍在賴文光、任化邦率領下渡過運河進入山東半島,兵鋒直指煙臺。劉銘傳整天疲於追擊,不見成效,遂提出“守運河進扼膠萊”的毒計,企圖將捻軍“擠入登、萊海隅,趁勢圍逼”。
李鴻章採納了他的建議,在膠萊河近三百里的地段上,部署了近百營的重兵把守,在河西修築長牆壕溝,每營負責三里寬的防禦正面。捻軍雖然一度突圍,但劉銘傳緊追其後,先後在淮縣、贛榆大敗捻軍,並收買叛徒殺害捻軍領袖、魯王任化邦,使東捻軍元氣大傷,於年底覆敗於揚州東北瓦窯鋪。
劉銘傳名士味甚重,以“士為知己者死”為信條,朝廷和上司如對他信任,則能效命疆場;當道者如處置不公,他則速速求退,“不樂復為用”,他把李鴻章作為自己的知己,隨時聽候李鴻章差遣。
劉銘傳故鄉有郭也魯、黃家文二人,其宗族“富於資,結寨自衛,未毀於賊”。族侄劉盛藻曾“向其稱貸”,其“拒而絕之”,致與劉銘傳劉氏宗族“有交鬨之事”。後來,劉、郭、黃三族相互聯姻,遂“和好如初”,於是 “迭結朱陳,婚姻世世”成為淮軍鞏固的聯盟。
值得一提的是淮軍內部及與其他勢力的聯姻,都不僅僅是“門當戶對”選擇的結果,通過聯姻,宗族之間發生橫向聯繫,提高和鞏固各自的地位,進而以姻親形成更加龐大而堅固的宗族勢力,在各類政治力量風雲際會的晚清基層社會得以存在並且不斷地發展。
李鴻章特別看重地方上很有實權的官僚家族,也十分重視通過與地方上的官僚家族聯姻來鞏固李氏家族的地位。
四川總督劉秉璋曾師從李文安和李鴻章父子,後又被李鴻章調往淮軍,統領淮軍的主力部隊。而劉李兩家,從兒女到姑侄,竟先後通了七門姻親。
除了與淮系要員聯姻外,李家還攀了很多闊親戚,來擴充自己的實力。如大哥李瀚章的十個女兒盡嫁豪門大戶,有嫁光緒帝師孫家鼐的侄子孫傳樾的,有嫁光緒另一帝師孫詒經的兒子孫寶瑄(曾任民國總理的孫寶琦的弟弟)的,還有嫁曾國藩的最小的外孫的;曾國藩的長子,盛宣懷的長子,段祺瑞的外孫女,湖州望族徐仁良,江南首富劉鏞的曾孫,光緒帝皇妃的堂侄女……都和李家成了親戚。他們在壯大了李氏家族的同時還為李氏大宅門增添了不少有趣的故事。
在婚姻問題上,李鴻章的女兒菊耦名聲頗為響亮,她與張佩綸的傳奇婚姻,曾引起世人的關注。張佩綸結過兩次婚,晚清有名的大炮筒子,當時已年近四旬,由於他在福建馬尾海戰中的錯誤指揮,導致福建水師全軍覆沒,背上了罪臣的名聲。
但李鴻章欣賞他的才學,並沒有嫌棄他,毅然決然要將最心愛的女兒嫁給這中年男子。據說當時趙氏夫人哭鬧著不讓最心愛的女兒過門,只因菊耦也十分欣賞張佩綸的才華,只好作罷。這位菊耦小姐的孫女便是現代著名小說家張愛玲。
在政壇上,有背景很關鍵,有根基也很關鍵。而聯姻,是打牢自己根基非常重要的方式。
通過聯姻,李鴻章與朝廷的權貴和地方的實力派結成了榮辱與共的關係,又通過聯姻,把淮軍建成了地道的“李家軍”。這張四面八方延伸的關係網,成為李鴻章屹立不倒最有力的支撐。
3.鐵桿部下是馳騁官場的強大後盾
李鴻章一生當中,對他幫助最大的老師,自然非曾國藩莫屬,而說起對他幫助最大的部下,當數劉銘傳。
一個人在官場上混,如果有幾個跟隨自己的鐵桿部下,而且有勇有謀,已經是十分幸運的事了,如果再唯自己馬首是瞻,那真是再好不過了。
劉銘傳就是李鴻章的這樣一個鐵桿部下。
李鴻章和劉銘傳雖然都是合肥人,起先卻並無來往。1862年,李鴻章奉命組建淮軍援滬。劉銘傳看到“棋局漸分明”,太平天國必將失敗,遂率眾加入淮軍,自此和李鴻章結下不解之緣。
劉銘傳智勇過人,不同凡響,深受李鴻章欣賞。1862年5月,淮軍到上海不足兩月,劉銘傳和潘鼎新以數千之眾招降太平軍萬餘人,井然有秩。劉銘傳的“應變之才”給李鴻章以極深的印象,在致曾國藩的信中大加讚揚。兩年時間,劉便由一位職級不高的軍官升遷至直隸提督,並賞穿黃馬褂。
劉銘傳對李鴻章平定太平天國,立下了汗馬功勞。李鴻章到達上海後,便著手更換軍械。至九月,“銘字營”中小槍隊已改為洋槍隊。以後,全營都換成清一色的洋槍。十一月,劉銘傳聘請法國炮兵軍官畢乃爾教演洋槍,後來又四處購覓新式炸炮,委任畢乃爾充任親兵炮營營官。隨著武器裝備的改變,作戰形式也就改為在開花炮隊掩護下由洋槍實施突擊的新式戰法。
劉銘傳先後參與了進攻上海外圍和蘇南的太平軍,攻占了南匯、川沙、江陰、無錫、常州等城鎮。由於他打仗不怕死,深得淮軍統帥李鴻章的賞識,由游擊、副將擢升至記名提督,所部“銘字營”發展成左、中、右三軍,每軍六營,共十八營,加上炮隊、親兵隊和幕僚人員,總兵力達七八千人,成為淮軍的主力之一。
李鴻章一生在軍事上有兩大成就,一是平太平軍,二是剿捻。劉銘傳為李鴻章平定太平軍立下了汗馬功勞,而在剿捻戰爭中,劉銘傳更是功不可沒。1867年6月,東捻軍在賴文光、任化邦率領下渡過運河進入山東半島,兵鋒直指煙臺。劉銘傳整天疲於追擊,不見成效,遂提出“守運河進扼膠萊”的毒計,企圖將捻軍“擠入登、萊海隅,趁勢圍逼”。
李鴻章採納了他的建議,在膠萊河近三百里的地段上,部署了近百營的重兵把守,在河西修築長牆壕溝,每營負責三里寬的防禦正面。捻軍雖然一度突圍,但劉銘傳緊追其後,先後在淮縣、贛榆大敗捻軍,並收買叛徒殺害捻軍領袖、魯王任化邦,使東捻軍元氣大傷,於年底覆敗於揚州東北瓦窯鋪。
劉銘傳名士味甚重,以“士為知己者死”為信條,朝廷和上司如對他信任,則能效命疆場;當道者如處置不公,他則速速求退,“不樂復為用”,他把李鴻章作為自己的知己,隨時聽候李鴻章差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