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2頁
在這場交鋒中,韓侂胄連連告捷,他的矛頭很快對準了宰相趙汝愚。
要攻擊趙汝愚什麼呢?韓侂胄與一幫黨徒研究半天,找了一個理由。自大宋開國以來,就有一條不成文的規定,宰相一職,不由趙氏宗室擔任。趙汝愚是趙元佐(宋太宗趙炅的長子)的七世孫,這下子韓侂胄有理由了。於是他便指使李沐上書彈劾趙汝愚,稱他“以宗室同姓居相位,將不利於社稷”,並告他“植私黨”“專功自恣”。這一擊實在致命,趙汝愚被罷相。
韓侂胄的時代來了。
但是理學派也是不好惹的。自從理學興起後,自稱繼往聖之絕學,就是把孔、孟當年的絕學接過來繼續發揚光大。理學雖然不是宗教,但有著宗教般的信仰,他們強調正心誠意,要培養浩然之氣。在理學派眼中,韓侂胄就是個奸佞之徒。
李祥、楊簡、呂祖儉等理學名士,紛紛上書請留趙汝愚,並攻擊韓侂胄。這些正人君子既然不屑使用小人手段,如何抵得過對手的陰招呢?遂紛紛敗下陣來,要麼被貶,要麼被流放。但是理學自從北宋二程、張載倡導以來,到了南宋朱熹時已儼然成為學術之主流,信眾基礎堅實。老師被打倒了,輪到學生上場。
太學生楊宏中、周端朝、張道、林仲麟、蔣傳、徐范六人,伏闕上書,為趙汝愚等鳴冤,言辭激烈。在皇帝看來,學生此舉,無異於公然要挾朝廷,大怒之下,把六名太學生流放到五百里外。這六名學生雖遭流放,卻贏得人心,時人稱其為“六君子”。
趙汝愚罷相後,韓侂胄因為外戚身份,也不好就任宰相之職,於是便把他的同黨京鏜推到宰相寶座。韓侂胄雖不是宰相,實際上權力比宰相還要大。
在“六君子”上書後,韓侂胄也深感理學派根深葉茂,不容易一網打盡。要徹底清除理學在朝中的影響,就必須在理論上給予致命一擊。韓侂胄與同黨何澹等人研究後,出籠了一個偽學的名目。所謂的偽學,就是偽道學、偽儒學。
那麼韓黨攻擊偽學的根據何在呢?
這裡就要說一個故事了。
理學產生於北宋,特別是經程顥、程頤以及張載的倡導,成為時代顯學。理學家對道統是這樣認為的:孔子是得到堯、舜、文、武的真傳,孟子得到孔子的真傳,但是孟子之後,就沒有人傳承了,隔了千年後,程頤又繼承了。程頤開創的伊川學派學說奠定了理學的基礎,與後來朱熹之學合稱為“程朱理學”。
宋高宗曾一度對程頤學說大加讚賞,後來陳公輔上書,斥責伊川之學為“狂言怪語,淫說鄙論”。當時南宋正值存亡關頭,推崇伊川之學的人,多數只會高談闊論,標榜道德,在國家存亡問題上實在起不到什麼作用。因此宋高宗遂下詔:“天下士大夫之學,一以孔孟為師,庶幾言行相稱,可濟時用。”也就是說儒學應該回歸孔孟之說,應該師法於孔孟,而不是師法於伊川(程頤)。
宋高宗的這道詔書,後來便成了韓侂胄一黨攻擊理學為“偽學”的依據。何澹向宋寧宗提出:“臣願陛下以高宗之言,風勵天下,使天下人皆師孔孟。有志於學者,不必自相標榜,使眾人得而指目。”雖說韓侂胄一黨攻擊理學為“偽學”,乃是出於政治目的,但也道出理學的一些弊病,比如“自相標榜”,“同門則相庇護”,門戶之見頗深。
但是問題來了,什麼才算真儒學,什麼算偽儒學,標準為何?
切不要以為韓侂胄是要跟朱熹探討學問,他可沒那興趣,也沒那個水平,他巧立名目,乃是為了打擊政敵,實施專政。但凡是攻擊韓侂胄一黨的,無論是不是真的理學家,統統打上“偽學”之名。於是乎,朝中同情理學者紛紛被罷,而嚴斥“偽學”者則加官進爵。太常少卿胡紘上書稱:“宜嚴行杜絕,勿使偽學奸黨,得以復萌。”這樣,偽學與奸黨掛鉤了,黨禁由是大興。
既然是奸黨,自然要揪出其黨魁了。
當時朱熹是理學的領袖人物,自然被視為奸黨黨魁。朱熹被罷出朝廷後,皇帝還給了他一個秘閣修撰的閒職,其實他並未赴任,隱退在家。韓侂胄想打倒朱熹,胡紘、沈繼祖等人本與朱熹有隙,便乘機大肆攻擊,羅列了所謂十大罪狀,並嘲諷朱熹毫無學術,不過是剽竊張載、程頤等人的思想。皇帝也不分青紅皂白,便把朱熹秘閣修撰這個閒職也罷免了,朱熹弟子蔡元定被流放。
朱熹被打倒了,但黨禁卻未結束,反而愈演愈烈。
慶元三年(1197)底,所謂的偽學籍隆重出台,就是朝廷編制偽學名冊,列入名冊的偽學奸黨共計五十九人。這五十九人中,有四人曾經擔任宰輔,包括趙汝愚、留正等;有十三個曾擔任待制以上官職,包括朱熹、彭龜年等;有三十一人擔任過散官,包括劉光祖、呂祖儉、葉適等;還有八名士人,包括前面提到的“六君子”及朱熹弟子蔡元定等。
這就是所謂的“慶元黨禁”。
宋朝政治有好的一面,也有壞的一面。
往好的說,總體上是比較清明的,也比較人道,以韓侂胄之專權,大興黨禁,仍然只是採用免官、流放、造奸黨名冊這些手段,絕少採用殺戮手段,固而宋朝黨爭頻繁,但沒有釀成東漢黨錮血流成河之慘劇。往壞處說,黨爭頻頻,大大消耗國家力量,各黨都把精力放在對付對手上,卻沒有放在富國強兵之上。南宋沒有好好利用這段和平年代來擴軍備戰,為北伐中原作準備,等到戰爭來臨時,又要一敗塗地了。
要攻擊趙汝愚什麼呢?韓侂胄與一幫黨徒研究半天,找了一個理由。自大宋開國以來,就有一條不成文的規定,宰相一職,不由趙氏宗室擔任。趙汝愚是趙元佐(宋太宗趙炅的長子)的七世孫,這下子韓侂胄有理由了。於是他便指使李沐上書彈劾趙汝愚,稱他“以宗室同姓居相位,將不利於社稷”,並告他“植私黨”“專功自恣”。這一擊實在致命,趙汝愚被罷相。
韓侂胄的時代來了。
但是理學派也是不好惹的。自從理學興起後,自稱繼往聖之絕學,就是把孔、孟當年的絕學接過來繼續發揚光大。理學雖然不是宗教,但有著宗教般的信仰,他們強調正心誠意,要培養浩然之氣。在理學派眼中,韓侂胄就是個奸佞之徒。
李祥、楊簡、呂祖儉等理學名士,紛紛上書請留趙汝愚,並攻擊韓侂胄。這些正人君子既然不屑使用小人手段,如何抵得過對手的陰招呢?遂紛紛敗下陣來,要麼被貶,要麼被流放。但是理學自從北宋二程、張載倡導以來,到了南宋朱熹時已儼然成為學術之主流,信眾基礎堅實。老師被打倒了,輪到學生上場。
太學生楊宏中、周端朝、張道、林仲麟、蔣傳、徐范六人,伏闕上書,為趙汝愚等鳴冤,言辭激烈。在皇帝看來,學生此舉,無異於公然要挾朝廷,大怒之下,把六名太學生流放到五百里外。這六名學生雖遭流放,卻贏得人心,時人稱其為“六君子”。
趙汝愚罷相後,韓侂胄因為外戚身份,也不好就任宰相之職,於是便把他的同黨京鏜推到宰相寶座。韓侂胄雖不是宰相,實際上權力比宰相還要大。
在“六君子”上書後,韓侂胄也深感理學派根深葉茂,不容易一網打盡。要徹底清除理學在朝中的影響,就必須在理論上給予致命一擊。韓侂胄與同黨何澹等人研究後,出籠了一個偽學的名目。所謂的偽學,就是偽道學、偽儒學。
那麼韓黨攻擊偽學的根據何在呢?
這裡就要說一個故事了。
理學產生於北宋,特別是經程顥、程頤以及張載的倡導,成為時代顯學。理學家對道統是這樣認為的:孔子是得到堯、舜、文、武的真傳,孟子得到孔子的真傳,但是孟子之後,就沒有人傳承了,隔了千年後,程頤又繼承了。程頤開創的伊川學派學說奠定了理學的基礎,與後來朱熹之學合稱為“程朱理學”。
宋高宗曾一度對程頤學說大加讚賞,後來陳公輔上書,斥責伊川之學為“狂言怪語,淫說鄙論”。當時南宋正值存亡關頭,推崇伊川之學的人,多數只會高談闊論,標榜道德,在國家存亡問題上實在起不到什麼作用。因此宋高宗遂下詔:“天下士大夫之學,一以孔孟為師,庶幾言行相稱,可濟時用。”也就是說儒學應該回歸孔孟之說,應該師法於孔孟,而不是師法於伊川(程頤)。
宋高宗的這道詔書,後來便成了韓侂胄一黨攻擊理學為“偽學”的依據。何澹向宋寧宗提出:“臣願陛下以高宗之言,風勵天下,使天下人皆師孔孟。有志於學者,不必自相標榜,使眾人得而指目。”雖說韓侂胄一黨攻擊理學為“偽學”,乃是出於政治目的,但也道出理學的一些弊病,比如“自相標榜”,“同門則相庇護”,門戶之見頗深。
但是問題來了,什麼才算真儒學,什麼算偽儒學,標準為何?
切不要以為韓侂胄是要跟朱熹探討學問,他可沒那興趣,也沒那個水平,他巧立名目,乃是為了打擊政敵,實施專政。但凡是攻擊韓侂胄一黨的,無論是不是真的理學家,統統打上“偽學”之名。於是乎,朝中同情理學者紛紛被罷,而嚴斥“偽學”者則加官進爵。太常少卿胡紘上書稱:“宜嚴行杜絕,勿使偽學奸黨,得以復萌。”這樣,偽學與奸黨掛鉤了,黨禁由是大興。
既然是奸黨,自然要揪出其黨魁了。
當時朱熹是理學的領袖人物,自然被視為奸黨黨魁。朱熹被罷出朝廷後,皇帝還給了他一個秘閣修撰的閒職,其實他並未赴任,隱退在家。韓侂胄想打倒朱熹,胡紘、沈繼祖等人本與朱熹有隙,便乘機大肆攻擊,羅列了所謂十大罪狀,並嘲諷朱熹毫無學術,不過是剽竊張載、程頤等人的思想。皇帝也不分青紅皂白,便把朱熹秘閣修撰這個閒職也罷免了,朱熹弟子蔡元定被流放。
朱熹被打倒了,但黨禁卻未結束,反而愈演愈烈。
慶元三年(1197)底,所謂的偽學籍隆重出台,就是朝廷編制偽學名冊,列入名冊的偽學奸黨共計五十九人。這五十九人中,有四人曾經擔任宰輔,包括趙汝愚、留正等;有十三個曾擔任待制以上官職,包括朱熹、彭龜年等;有三十一人擔任過散官,包括劉光祖、呂祖儉、葉適等;還有八名士人,包括前面提到的“六君子”及朱熹弟子蔡元定等。
這就是所謂的“慶元黨禁”。
宋朝政治有好的一面,也有壞的一面。
往好的說,總體上是比較清明的,也比較人道,以韓侂胄之專權,大興黨禁,仍然只是採用免官、流放、造奸黨名冊這些手段,絕少採用殺戮手段,固而宋朝黨爭頻繁,但沒有釀成東漢黨錮血流成河之慘劇。往壞處說,黨爭頻頻,大大消耗國家力量,各黨都把精力放在對付對手上,卻沒有放在富國強兵之上。南宋沒有好好利用這段和平年代來擴軍備戰,為北伐中原作準備,等到戰爭來臨時,又要一敗塗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