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2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岳飛採取的戰法又與劉錡不同,他用步兵對付拐子馬。以步兵對付重裝騎兵,本來是相當吃虧的,若沒有嚴格紀律約束,在騎兵的衝擊下很容易潰敗。“撼山易,撼岳家軍難”,在岳飛嚴格治軍下,這乃是一支鐵軍。岳飛命令步兵執麻札刀入陣,不許仰視,只顧砍拐子馬中最薄弱之處:馬足。為什麼用這種戰術呢?因為只要砍倒其中一匹馬,另外兩匹馬便無法前進了。這種戰術看似簡單,卻需要士兵以莫大的勇氣與犧牲精神去完成。在報國熱情的感召下,岳家軍大破拐子馬。

  這一戰,兀朮的看家武器幾乎被廢了,他不禁大慟道:“自海上起兵,皆以此勝,今已矣。”岳飛直追十五里,兀朮狼狽而逃。此役之勝利,震動中原,金兵中的漢將紛紛反正,光復中原的夢想,只差一步了。“靖康恥,猶未雪,臣子恨,何時滅。駕長車踏破賀蘭山缺。”岳飛滿腔豪情,他對諸將說:“直抵黃龍府,與諸公痛飲耳。”黃龍府乃是金國位於東北之重鎮,曾囚禁徽、欽二帝。

  郾城大捷後,岳飛進軍至朱仙鎮,距離東京開封只有四十五里,大宋舊都已在望。

  誰都認為,克復舊都已是指日可待。

  然而就在此時,一件誰也沒想到的事情發生了:朝廷居然要求岳飛班師!

  對於宋高宗來說,議和始終是頭等大事。

  這位南宋皇帝一心想過上安靜的生活,沒有戰爭的困擾,享享皇帝之清福。儘管南宋的軍事力量已經有了長足進步,可是皇帝對金人的畏懼心理並沒有消除。面對金人的進犯,為了自保他也不得不抵抗,可是當戰局向有利於宋軍發展時,皇帝卻認為要適可而止。否則就算打贏了,金人也不肯善罷甘休,到時戰爭不知要打到猴年馬月了。

  遇到宋高宗這樣一個皇帝,只能說是國家的悲哀,也是岳飛的悲哀。

  宰相秦檜更是對岳飛恨之入骨。一個是主和,一個是主戰,立場根本不同。岳飛的勝利,就是秦檜的失敗,這不是明擺著嗎?可以說,岳飛在戰場上的勝利,已嚴重威脅到秦檜在朝中的地位。這個自私而陰險的權臣乘機在皇帝面前進言,為與金議和,須詔令岳飛班師。

  岳飛還以為朝廷對局勢了解不清晰,遂奏稱道:“金人銳氣已沮,將棄輜重渡河,豪傑向風,士卒用命,時不再來,機難輕失。”金國以舉國之師南下,現在正是將他們徹底消滅的良機,怎麼能白白錯過呢?

  秦檜再施手段,他先把楊沂中等將領的軍隊調回,然後對皇帝說:“岳飛已是孤軍,不可久留,請令班師。”宋高宗急令岳飛班師,一日之內,發出十二道金牌。

  十二道金牌!道道是皇命啊,皇命難違!

  此時的岳飛,難以抑制心內的激憤,不禁潸然泣下。他望著故都的方向,跪倒在地,流著淚道:“十年之力,廢於一旦!”他一生都為光復故土而戰,回顧這十幾年來的征戰歷程,是何等之艱難不易,而能堅持到現在,都是一種強大的信念支撐著。這種信念便是,終有一天,他要實現“還我河山”的夢想。當他以為夢想即將成真時,夢想的氣球卻被皇帝、秦檜戳破了。此時的他,第一次有了一種無力感,對政治現實的無力與無奈。

  岳飛終於撤軍了,郾城一帶的百姓挽住岳飛的馬,痛哭流涕,要求岳家軍留下。見到此情此景,岳飛內心更加悲傷,只得出示詔書,對老百姓們說:“吾奉詔不得擅留。”百姓們知道,岳飛此去,很快這裡又會被金人占領,與其當亡國奴,不如隨岳飛南下。於是大家紛紛攜兒帶女,跟著南宋軍隊走了,岳飛將他們安頓在漢上六郡。

  南宋軍隊離開後,潁昌、淮寧、蔡州等,又紛紛淪陷了。

  三八 “莫須有”:岳飛之死

  皇帝思考問題的方式是與眾不同的。

  後人讀宋史,無不咬牙切齒於宋高宗對金的妥協。若站在國家的立場考慮,皇帝在岳飛連戰連捷、有望收復中原失地時召回軍隊,實是錯失良機。可是這不是皇帝的思路,皇帝考慮的事情要多得多。

  我們且不說宋高宗有沒有光復失地的雄心壯志,先從皇帝的角度來看看,他在擔心什麼呢?

  其一,他擔心打不贏金國,把金國給惹火了。當初宋欽宗不也自以為能擋得住金兵嗎?結果怎麼樣?他與太上皇徽宗都當了金國的俘虜。且不說徽、欽二帝,就是高宗本人也差一點當了金人的俘虜。當初兀朮南下,把他從內地追到海邊,從海邊追到海上,只差一點點他的下場就與二帝一樣了。戰爭總是有風險的,只有議和,他在龍椅上才坐得舒服。

  其二,打敗金國,收復失地又怎樣呢?南宋愛國志士們總念叨著要“光復中原,迎回二帝”,現在二帝中的宋徽宗、也就是宋高宗的父親已經死了,他哥哥宋欽宗還在過著戰俘生涯。打敗了金國,勢必要迎回宋欽宗,兩個皇帝怎麼並存?到時誰來當皇帝?你們這些臣子只會叫囂著迎回先帝,可誰為朕考慮過呢?

  其三,只要戰爭還在繼續,那些手握兵權,鎮守一方的大將,就是皇帝的心腹大患。大宋的傳統,就是嚴防軍人權柄過重以威脅到皇帝的統治。南宋中興諸將不僅都有一支自己的軍隊,而且其軍隊幾乎只聽命於統帥,帶有私家軍的色彩。岳飛的部隊不是被稱為“岳家軍”嗎?試想想,這些手握兵權的大將,萬一哪天不爽了,要把皇帝打倒在地,那豈不是舉手之勞嗎?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