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9頁
(2)兵逼長安
崔昭緯,進士及第,昭宗朝歷戶部任侍郎、同平章事。史書說他生性奸險,嫉妒別人,在內勾結宦官,在外交結藩鎮,是李茂貞在朝中的耳目。實際上,討伐李茂貞的確不是杜讓能的主意。昭宗無法容忍李茂貞的跋扈,曾於七月間要杜讓能掌管討伐李茂貞。杜讓能清楚朝廷式微,明白沒有獲勝的把握,曾予勸諫。昭宗心中憤憤不平,說:“朕不願意做孱弱的君主,度日,坐視叛臣殘害百姓。你只需為朕徵集軍糧,用兵的事由朕派覃王來辦,成敗與你無關。”杜讓能依然擔心身後之禍,不敢獨立負責,說:“陛下非要用兵,可使宮廷內外的大臣一同來辦,不應由我獨自承擔這一重任。”昭宗說:“你位居元輔,當然要由你來干,你也不要推辭。”杜讓能流淚說:“陛下所做的,就是從前憲宗削藩的遺志,臣下萬不敢推辭,可是害怕以後可能有晁錯之誅之事,而無法消除七國之禍。陛下如此信任我,我豁出去了!”這樣留在中書省策劃調度,有一個多月沒回家。崔昭緯把杜讓能的一舉一動全報告給李茂貞、王行瑜。九月十九日,李茂貞陳兵臨泉皋,上表斥責杜讓能,要求誅罰。杜讓能說:“我早已預料到了,還是用我來作解兵的理由罷。”昭宗無計可施,淚如雨下,無可奈何地說:“和你告別了!”這一天貶杜讓能為梧州刺史,詔書將貶放杜讓能的理由說得很含糊,只說是贊輔乏力,以致奸幸頻聞,為了平息輿論,給予貶降。
同一天,觀軍容使西門君遂被流放到儋州,內樞密使李周潼被流放到崖州,段翊被流放到州。二十日,昭宗在安福門斬西門君遂、李周潼、段翊三人,又把杜讓能貶為雷州司戶。昭宗派使者對李茂貞說:“蠱惑朕興兵的是被殺的三個人,而非杜讓能之過。”
二十七日,任命東都留守韋昭度為司徒、門下侍郎、同平章事,御史中丞崔胤為戶部侍郎、同平章事。崔胤是前相崔慎由的兒子,他表面忠厚而心存機巧,非常陰險。由於和崔昭緯關係很深,才被任命為宰相。
李茂貞聚兵不退,非要昭宗殺杜讓能,才肯退兵,崔昭緯配合李茂貞竭力詆毀杜讓能。十月,昭宗賜杜讓能和他的弟弟杜弘徽自盡,又下詔布告朝廷內外,說:“杜讓能等四人狼狽為奸,以防備山南為名提議用禁軍攻討藩鎮,使社稷傾危。這種讒構忠良的做法包藏著禍心,大臣們不斷上奏反對,列藩也有懇切的申辯。朕親加鞫問,查明杜讓能的罪行,一定得遵照憲章給予制裁。”詔書還斥責杜讓能,手握重權,政以賄成,舉枉錯直,賣官鬻爵,聚斂財富超過巨萬,放債收取倍息等等。
杜讓能等死後,朝廷完全沒有了權威,自此凡事都聽命於李茂貞、王行瑜。南北二司往往依靠這兩個人,以求昭宗的恩幸。
有兩個叫崔鋌、王超的大臣,是李茂貞、王行瑜的判官。凡是天子表示過意見,而有的人不滿意,就去請求崔鋌、王超,這兩個人教李茂貞、王行瑜上奏章糾纏,朝廷若有異議,李茂貞、王行瑜就出言威脅。
昭宗將李茂貞任命為鳳翔節度使兼山南西道節度使,守中書令;李茂貞達到了自己的目的。這樣,李茂貞全部擁有興元、鳳翔、洋州、隴秦等四鎮十五州的屬地。
寧節度使王行瑜請求擔當尚書令。韋昭度秘密上書說:“太宗即位前是尚書令,即位後,取消了這個職位。僅郭子儀因為立下大功而拜尚書令,郭子儀一生辭讓。王行瑜有什麼資格當尚書令!”十一月,任命王行瑜為太師,賜號“尚父”,還賜給擁有特權的鐵券。
雖然朝廷一直姑息遷就,王行瑜依然沒有滿足。沒過多久,王行瑜聯合韓建、李茂貞三鎮入朝,造成了與李克用的另一場衝突,這已是後話了。
20.韓建矯殺十一王
乾寧四年(公元897年)八月,韓建誣諸王謀反,引兵圍十六宅,殺十一王。
(1)三鎮犯京師
王重榮執行法規十分嚴格,到了晚年越發嚴厲。常行儒曾經遭王重榮處罰,深以為恥,就起兵反叛。夜間,常行儒進攻王重榮的府第,王重榮逃到別墅。第二天早上,常行儒抓住王重榮並將其處死。朝廷於是下詔任命王重榮的哥哥陝虢節度使王重盈為護國節度使,又將王重盈的兒子王珙暫時任命為陝虢留後。王重盈抵達河中,捕獲常行儒,將他殺掉。
乾寧二年(公元895年),正月十四日,護國節度使王重盈死去,軍中將士向朝廷請求任命其子行軍司馬王珂為留後。王珂是王重盈的哥哥王重簡的兒子,被王重榮認為義子。王珂也是河東節度使李克用的女婿。李克用上表說:“王重榮對國家有功,應該讓他的兒子王珂擔任河中節度使。”王重盈的兒子王珙心中不滿,厚結寧節度使王行瑜、華商節度使韓建、鳳翔節度使李茂貞三人,他們上表說:“王珂並非王重榮的兒子,應將河中節度使授予王珙。”昭宗已經應允了李克用的請求,就拒絕將王珂與王珙調換職務。
王行瑜、韓建、李茂貞沒有為王珙求得節度使,自覺很失顏面,五月,各自領兵入朝。王行瑜乘此機會殺死韋昭度。韋昭度曾力諫昭宗,不賜王行瑜尚書令職,所以被殺,昭宗被迫答應王珙為河中節度使。三人達到了目的,返回本鎮。
崔昭緯,進士及第,昭宗朝歷戶部任侍郎、同平章事。史書說他生性奸險,嫉妒別人,在內勾結宦官,在外交結藩鎮,是李茂貞在朝中的耳目。實際上,討伐李茂貞的確不是杜讓能的主意。昭宗無法容忍李茂貞的跋扈,曾於七月間要杜讓能掌管討伐李茂貞。杜讓能清楚朝廷式微,明白沒有獲勝的把握,曾予勸諫。昭宗心中憤憤不平,說:“朕不願意做孱弱的君主,度日,坐視叛臣殘害百姓。你只需為朕徵集軍糧,用兵的事由朕派覃王來辦,成敗與你無關。”杜讓能依然擔心身後之禍,不敢獨立負責,說:“陛下非要用兵,可使宮廷內外的大臣一同來辦,不應由我獨自承擔這一重任。”昭宗說:“你位居元輔,當然要由你來干,你也不要推辭。”杜讓能流淚說:“陛下所做的,就是從前憲宗削藩的遺志,臣下萬不敢推辭,可是害怕以後可能有晁錯之誅之事,而無法消除七國之禍。陛下如此信任我,我豁出去了!”這樣留在中書省策劃調度,有一個多月沒回家。崔昭緯把杜讓能的一舉一動全報告給李茂貞、王行瑜。九月十九日,李茂貞陳兵臨泉皋,上表斥責杜讓能,要求誅罰。杜讓能說:“我早已預料到了,還是用我來作解兵的理由罷。”昭宗無計可施,淚如雨下,無可奈何地說:“和你告別了!”這一天貶杜讓能為梧州刺史,詔書將貶放杜讓能的理由說得很含糊,只說是贊輔乏力,以致奸幸頻聞,為了平息輿論,給予貶降。
同一天,觀軍容使西門君遂被流放到儋州,內樞密使李周潼被流放到崖州,段翊被流放到州。二十日,昭宗在安福門斬西門君遂、李周潼、段翊三人,又把杜讓能貶為雷州司戶。昭宗派使者對李茂貞說:“蠱惑朕興兵的是被殺的三個人,而非杜讓能之過。”
二十七日,任命東都留守韋昭度為司徒、門下侍郎、同平章事,御史中丞崔胤為戶部侍郎、同平章事。崔胤是前相崔慎由的兒子,他表面忠厚而心存機巧,非常陰險。由於和崔昭緯關係很深,才被任命為宰相。
李茂貞聚兵不退,非要昭宗殺杜讓能,才肯退兵,崔昭緯配合李茂貞竭力詆毀杜讓能。十月,昭宗賜杜讓能和他的弟弟杜弘徽自盡,又下詔布告朝廷內外,說:“杜讓能等四人狼狽為奸,以防備山南為名提議用禁軍攻討藩鎮,使社稷傾危。這種讒構忠良的做法包藏著禍心,大臣們不斷上奏反對,列藩也有懇切的申辯。朕親加鞫問,查明杜讓能的罪行,一定得遵照憲章給予制裁。”詔書還斥責杜讓能,手握重權,政以賄成,舉枉錯直,賣官鬻爵,聚斂財富超過巨萬,放債收取倍息等等。
杜讓能等死後,朝廷完全沒有了權威,自此凡事都聽命於李茂貞、王行瑜。南北二司往往依靠這兩個人,以求昭宗的恩幸。
有兩個叫崔鋌、王超的大臣,是李茂貞、王行瑜的判官。凡是天子表示過意見,而有的人不滿意,就去請求崔鋌、王超,這兩個人教李茂貞、王行瑜上奏章糾纏,朝廷若有異議,李茂貞、王行瑜就出言威脅。
昭宗將李茂貞任命為鳳翔節度使兼山南西道節度使,守中書令;李茂貞達到了自己的目的。這樣,李茂貞全部擁有興元、鳳翔、洋州、隴秦等四鎮十五州的屬地。
寧節度使王行瑜請求擔當尚書令。韋昭度秘密上書說:“太宗即位前是尚書令,即位後,取消了這個職位。僅郭子儀因為立下大功而拜尚書令,郭子儀一生辭讓。王行瑜有什麼資格當尚書令!”十一月,任命王行瑜為太師,賜號“尚父”,還賜給擁有特權的鐵券。
雖然朝廷一直姑息遷就,王行瑜依然沒有滿足。沒過多久,王行瑜聯合韓建、李茂貞三鎮入朝,造成了與李克用的另一場衝突,這已是後話了。
20.韓建矯殺十一王
乾寧四年(公元897年)八月,韓建誣諸王謀反,引兵圍十六宅,殺十一王。
(1)三鎮犯京師
王重榮執行法規十分嚴格,到了晚年越發嚴厲。常行儒曾經遭王重榮處罰,深以為恥,就起兵反叛。夜間,常行儒進攻王重榮的府第,王重榮逃到別墅。第二天早上,常行儒抓住王重榮並將其處死。朝廷於是下詔任命王重榮的哥哥陝虢節度使王重盈為護國節度使,又將王重盈的兒子王珙暫時任命為陝虢留後。王重盈抵達河中,捕獲常行儒,將他殺掉。
乾寧二年(公元895年),正月十四日,護國節度使王重盈死去,軍中將士向朝廷請求任命其子行軍司馬王珂為留後。王珂是王重盈的哥哥王重簡的兒子,被王重榮認為義子。王珂也是河東節度使李克用的女婿。李克用上表說:“王重榮對國家有功,應該讓他的兒子王珂擔任河中節度使。”王重盈的兒子王珙心中不滿,厚結寧節度使王行瑜、華商節度使韓建、鳳翔節度使李茂貞三人,他們上表說:“王珂並非王重榮的兒子,應將河中節度使授予王珙。”昭宗已經應允了李克用的請求,就拒絕將王珂與王珙調換職務。
王行瑜、韓建、李茂貞沒有為王珙求得節度使,自覺很失顏面,五月,各自領兵入朝。王行瑜乘此機會殺死韋昭度。韋昭度曾力諫昭宗,不賜王行瑜尚書令職,所以被殺,昭宗被迫答應王珙為河中節度使。三人達到了目的,返回本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