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2頁
(2)諸道御安南
懿宗咸通元年(公元860年)十二月,安南與南詔聯合起來,發動三萬兵士進攻交趾,沒過多久就將其攻陷,安南都護李與監軍倉皇逃奔武州。
咸通二年(公元861年)春季,朝廷令邕首及周邊各道兵馬火速發兵援救安南。
夏季,六月十日,唐懿宗任命鹽州防禦史王寬為安南經略使。當時,李正在武州集合當地土軍,收復安南;而朝廷斥責李丟失安南,將他貶為儋州司戶。此前,李剛到安南時,殺了酋領杜守澄,杜守澄的宗黨就召來軍隊攻克交趾,朝廷由於杜氏宗族強盛,對他們儘量採取姑息的政策,希望杜氏的巨大影響力能為朝廷所用,就贈給杜守澄的父親杜存誠金吾將軍的名號,並指出李殺杜守澄的罪過,將李長期放逐到崔州。
七月,南詔出兵進攻唐朝的邕州,並攻陷邕州。在這之前,桂州、廣州、容州三道一共調發了三千軍隊戍守邕州,三年一輪換。邕管經略使段文楚向朝廷上奏請求用三道的衣糧,自己招募當地土軍來代替三州戍卒,朝廷同意了段文楚的請求,可是段文楚在邕州只招募到五百多本地人。段文楚調回朝廷任金吾將軍,新任經略使李蒙把兵員缺額所剩的衣糧,全部放入自己的腰包,這樣將三道戍卒統統解散遣還,僅用他自己所招募的土軍戍守左江、右江地區,這只是舊有軍隊的十分之二三,故而南詔乘虛入寇進犯。這時李蒙已經死去,經略使李弘源到鎮上任才十天,沒有軍隊可以抵禦南詔的進犯,城被攻克,李弘源與監軍從邕州城脫身投奔到巒州,二十多天後,南詔撤退,李弘源等人才返回邕州。因為這個原因李弘源被貶官任建州司戶。段文楚那時在朝廷任殿中監,唐懿宗再次將他任命為邕管經略使,段文楚到了邕州,城邑內居民已十不存一。段文楚是段秀實的孫子。
杜向唐懿宗進言:“南詔臣服歸順於唐朝已達七十年,蜀中地區得以避免戰事,大部分服從州郡官府。如今西川的軍隊和糧草都很單薄,不能夠隨便就和南詔王國斷絕關係,我們應該派遣使者去弔祭,向南詔清平管等曉之以理,並告知南詔新國王的名字觸犯了我玄宗皇宗的廟諱,所以才不給他頒行冊命,等到新國王改名並向大唐皇帝謝恩後,我們會派遣使者去行冊命大禮,可能這樣更能顧全大體。”唐懿宗採納了他的建議,於是任命左司郎中孟穆為弔祭使。正欲出發,恰逢南詔軍隊侵寇州,進攻邛崍關,孟穆於是沒有成行。
咸通三年(公元862年)春,南詔王國又派軍隊進攻安南,唐安南經略使王寬向朝廷幾次上表告急,朝廷派前湖南觀察使蔡襲替換王寬任安南經略使,並且調遣許州、徐州、滑州、荊州、汴州、潭州、襄州、鄂州等諸道軍隊總共三萬人,交蔡襲指揮,以抵抗南詔蠻軍。唐軍兵勢既很強盛,南詔蠻軍也就引兵退卻。邕管經略使段文楚因為變換舊制度,招募土軍取代戍卒,被降職遷任威衛將軍、分司東都為閒官。
(3)蔡襲戰死
蔡襲帶重兵防守安南,遭到了新任嶺南西道節度使蔡京的忌恨。蔡京擔心對方手中握有兵權,再立新功,就上奏朝廷:“南蠻已遠遠逃走,不會再來作亂了。蔡襲為了立功請賞,占用戍兵,白白浪費犒餉。安南荒僻偏遠,朝廷很難得知實情,蔡襲才肆行奸邪。臣請求朝廷遣還各道兵馬。”朝廷批准,蔡襲得知趕忙上書力爭,說蠻族伺機中原多年,隨時可能入犯,必須加以防備,請求留下戍兵五千人,朝廷不准。蔡襲再次上書說南蠻必定入犯,而安南兵力糧草兩缺,守衛者必死無疑,蔡襲的奏章投到中書省,可朝廷相信蔡京之言,終不省悟。
嶺南西道節度使蔡京為政苛刻殘暴,設置炮烙之刑,所謂炮烙之刑就是用炭燒熱銅柱,人爬行柱上,即墜炭中燒死。轄境內百姓對此非常怨恨,於是邕州軍士將蔡京趕了出去。蔡京逃到藤州,偽造皇帝的敕書和攻討使的印信,招募鄉村壯丁及周圍的土軍,攻打邕州。蔡京招募的都是烏合之眾,動不動就潰散敗退,蔡京不得不轉投桂州,桂州人對他割桂管巡屬歸嶺南西道領轄的舉動十分怨恨,不願意接納他。蔡京沒有立足之地,唐懿宗頒下詔敕,將他貶為崖州司戶。蔡京不願意到崖州任官,而自作主張,返回朝廷,來到零陵,唐懿宗賜他自盡。唐懿宗另外任命桂管觀察使鄭愚為嶺南西道節度使。
南詔派遣將領率領軍隊五萬人侵犯安南,唐安南都護蔡襲向朝廷告急,唐懿宗下詔敕調發荊南、湖南兩道軍隊兩千人,又調發桂管應募從軍的三千子弟到邕州聽候鄭愚的調遣。
嶺南東道節度使韋宙上奏朝廷:“南詔蠻寇一定會入侵邕州,要是急著派軍隊遠征,而不預先派軍隊守衛入邕州的通道,只怕蠻軍乘虛從後切斷我軍的糧道。”於是唐懿宗頒下詔敕,讓蔡襲放棄交趾,率軍屯駐於海門,令鄭愚分別調派軍隊作防禦準備。十二月,蔡襲再次向朝廷提出增調軍隊,唐懿宗下敕令山南東道調弓弩手一千人前往救援。這時南詔軍隊把交趾城團團圍住,而唐朝救兵無法迅速到達,蔡襲閉門固守。
咸通四年(公元863年)正月,由於兵力懸殊太大,交趾城最終被攻陷。蔡襲與眾人一起拼死衝殺,到最後只剩他一人,身上也已經中了十箭。蔡襲無法再戰,想乘監軍的船退走,誰知船已離岸,最後由於傷勢過重溺死在海中,他的幕僚樊綽攜帶官印渡江逃走。
懿宗咸通元年(公元860年)十二月,安南與南詔聯合起來,發動三萬兵士進攻交趾,沒過多久就將其攻陷,安南都護李與監軍倉皇逃奔武州。
咸通二年(公元861年)春季,朝廷令邕首及周邊各道兵馬火速發兵援救安南。
夏季,六月十日,唐懿宗任命鹽州防禦史王寬為安南經略使。當時,李正在武州集合當地土軍,收復安南;而朝廷斥責李丟失安南,將他貶為儋州司戶。此前,李剛到安南時,殺了酋領杜守澄,杜守澄的宗黨就召來軍隊攻克交趾,朝廷由於杜氏宗族強盛,對他們儘量採取姑息的政策,希望杜氏的巨大影響力能為朝廷所用,就贈給杜守澄的父親杜存誠金吾將軍的名號,並指出李殺杜守澄的罪過,將李長期放逐到崔州。
七月,南詔出兵進攻唐朝的邕州,並攻陷邕州。在這之前,桂州、廣州、容州三道一共調發了三千軍隊戍守邕州,三年一輪換。邕管經略使段文楚向朝廷上奏請求用三道的衣糧,自己招募當地土軍來代替三州戍卒,朝廷同意了段文楚的請求,可是段文楚在邕州只招募到五百多本地人。段文楚調回朝廷任金吾將軍,新任經略使李蒙把兵員缺額所剩的衣糧,全部放入自己的腰包,這樣將三道戍卒統統解散遣還,僅用他自己所招募的土軍戍守左江、右江地區,這只是舊有軍隊的十分之二三,故而南詔乘虛入寇進犯。這時李蒙已經死去,經略使李弘源到鎮上任才十天,沒有軍隊可以抵禦南詔的進犯,城被攻克,李弘源與監軍從邕州城脫身投奔到巒州,二十多天後,南詔撤退,李弘源等人才返回邕州。因為這個原因李弘源被貶官任建州司戶。段文楚那時在朝廷任殿中監,唐懿宗再次將他任命為邕管經略使,段文楚到了邕州,城邑內居民已十不存一。段文楚是段秀實的孫子。
杜向唐懿宗進言:“南詔臣服歸順於唐朝已達七十年,蜀中地區得以避免戰事,大部分服從州郡官府。如今西川的軍隊和糧草都很單薄,不能夠隨便就和南詔王國斷絕關係,我們應該派遣使者去弔祭,向南詔清平管等曉之以理,並告知南詔新國王的名字觸犯了我玄宗皇宗的廟諱,所以才不給他頒行冊命,等到新國王改名並向大唐皇帝謝恩後,我們會派遣使者去行冊命大禮,可能這樣更能顧全大體。”唐懿宗採納了他的建議,於是任命左司郎中孟穆為弔祭使。正欲出發,恰逢南詔軍隊侵寇州,進攻邛崍關,孟穆於是沒有成行。
咸通三年(公元862年)春,南詔王國又派軍隊進攻安南,唐安南經略使王寬向朝廷幾次上表告急,朝廷派前湖南觀察使蔡襲替換王寬任安南經略使,並且調遣許州、徐州、滑州、荊州、汴州、潭州、襄州、鄂州等諸道軍隊總共三萬人,交蔡襲指揮,以抵抗南詔蠻軍。唐軍兵勢既很強盛,南詔蠻軍也就引兵退卻。邕管經略使段文楚因為變換舊制度,招募土軍取代戍卒,被降職遷任威衛將軍、分司東都為閒官。
(3)蔡襲戰死
蔡襲帶重兵防守安南,遭到了新任嶺南西道節度使蔡京的忌恨。蔡京擔心對方手中握有兵權,再立新功,就上奏朝廷:“南蠻已遠遠逃走,不會再來作亂了。蔡襲為了立功請賞,占用戍兵,白白浪費犒餉。安南荒僻偏遠,朝廷很難得知實情,蔡襲才肆行奸邪。臣請求朝廷遣還各道兵馬。”朝廷批准,蔡襲得知趕忙上書力爭,說蠻族伺機中原多年,隨時可能入犯,必須加以防備,請求留下戍兵五千人,朝廷不准。蔡襲再次上書說南蠻必定入犯,而安南兵力糧草兩缺,守衛者必死無疑,蔡襲的奏章投到中書省,可朝廷相信蔡京之言,終不省悟。
嶺南西道節度使蔡京為政苛刻殘暴,設置炮烙之刑,所謂炮烙之刑就是用炭燒熱銅柱,人爬行柱上,即墜炭中燒死。轄境內百姓對此非常怨恨,於是邕州軍士將蔡京趕了出去。蔡京逃到藤州,偽造皇帝的敕書和攻討使的印信,招募鄉村壯丁及周圍的土軍,攻打邕州。蔡京招募的都是烏合之眾,動不動就潰散敗退,蔡京不得不轉投桂州,桂州人對他割桂管巡屬歸嶺南西道領轄的舉動十分怨恨,不願意接納他。蔡京沒有立足之地,唐懿宗頒下詔敕,將他貶為崖州司戶。蔡京不願意到崖州任官,而自作主張,返回朝廷,來到零陵,唐懿宗賜他自盡。唐懿宗另外任命桂管觀察使鄭愚為嶺南西道節度使。
南詔派遣將領率領軍隊五萬人侵犯安南,唐安南都護蔡襲向朝廷告急,唐懿宗下詔敕調發荊南、湖南兩道軍隊兩千人,又調發桂管應募從軍的三千子弟到邕州聽候鄭愚的調遣。
嶺南東道節度使韋宙上奏朝廷:“南詔蠻寇一定會入侵邕州,要是急著派軍隊遠征,而不預先派軍隊守衛入邕州的通道,只怕蠻軍乘虛從後切斷我軍的糧道。”於是唐懿宗頒下詔敕,讓蔡襲放棄交趾,率軍屯駐於海門,令鄭愚分別調派軍隊作防禦準備。十二月,蔡襲再次向朝廷提出增調軍隊,唐懿宗下敕令山南東道調弓弩手一千人前往救援。這時南詔軍隊把交趾城團團圍住,而唐朝救兵無法迅速到達,蔡襲閉門固守。
咸通四年(公元863年)正月,由於兵力懸殊太大,交趾城最終被攻陷。蔡襲與眾人一起拼死衝殺,到最後只剩他一人,身上也已經中了十箭。蔡襲無法再戰,想乘監軍的船退走,誰知船已離岸,最後由於傷勢過重溺死在海中,他的幕僚樊綽攜帶官印渡江逃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