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7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扶蘇大恐,匍匐向前,抱嬴政之足,哀泣道,孩兒願常侍陛下左右,不敢離陛下遠行。無奈嬴政心意已決,擺手道,見多情易厭,見少情易變。但得常相思,便是常相見。你且去上郡,吾若欲見你,自會有詔書相召。扶蘇不敢抗命,只得謝恩而去。而他這一去,置身邊疆,遠離咸陽,音訊阻隔,為王朝的崩潰埋下了伏筆。

  點 評

  說扶蘇軟弱,其實也不公平。面對秦始皇的威壓,當所有人都不敢稍有違逆的時候,唯有他敢於犯言直諫。雖然他有秦始皇兒子的身份,不會有殺身之禍,但能有如此勇氣也是難能可貴的。扶蘇最大的弱點便是太仁慈了,沒有統治者應該有的狠辣心腸。如果放在普通人身上,仁慈、善良是優點,但在皇帝身上,很可能就會成為致命的弱點。秦始皇也許正是看到了這一點,才對扶蘇的仁愛怒不可遏吧。

  塞北風霜寒,公子青衫薄

  公元前212年,扶蘇被派往上郡,成為大將蒙恬的監軍。

  蒙恬絕對是秦始皇最信任的大將,《史記》記載,“始皇二十六年,蒙恬因家世得為秦將,攻齊,大破之,拜為內史”,秦掃六合後,“乃使蒙恬將三十萬眾北逐戎狄,收河南。築長城,因地形,用制險塞,起臨洮,至遼東,延袤萬餘里”。蒙恬還建造了秦直道,“自九原抵甘泉,塹山堙谷,千八百里”,“暴師於外十餘年,居上郡。是時蒙恬威振匈奴”。

  其實,蒙恬根本就不用任何監軍,他對秦王朝的忠誠是沒有任何人會懷疑的,包括秦始皇在內。秦始皇與其說是派扶蘇去監督蒙恬,不如說是把扶蘇交給蒙恬看管。雖然他沒有直接告訴蒙恬,好好培養扶蘇,可他想,蒙恬又不是傻子,定會了解他的良苦用心。

  蒙恬當然了解秦始皇的想法,可惜扶蘇不了解。到了上郡,扶蘇仍然沉浸在濃濃的悲傷之中,在他看來,自己是被父皇驅趕出了咸陽。所以他一路悲悲切切,充滿了絕望和憂傷。塞北的寒風,讓他的悲傷又多了一層悲壯的氛圍。

  與此同時,秦始皇待在冰冷的咸陽宮殿裡,也正在為兒子的遠行煩惱不已。在他心裡,扶蘇被打發到蒙恬那裡,是早晚的事,焚書坑儒只不過是個導火線。

  想想也是,老子正在那裡燒得快活,兒子卻在一邊拿著竹諫嘮嘮叨叨。嬴政這次終於忍無可忍了,認為這個兒子性格軟弱,江山扔到他手裡不定會糟蹋成啥樣!在這位祖龍(指秦始皇)眼裡,這位長子與自己的行事路線格格不入。所以,當秦始皇看到扶蘇再一次反對他,忽然感覺到了一陣恐慌。大秦從祖宗孝公時就以商鞅的法家思想立國,到他這裡已經六世,祖宗成法不可變!也變不了!他想,絕不能再讓這個扶蘇在政治權力中心晃蕩了,他遲早會把自己和祖宗經營多年的國家毀於一旦。他真想把扶蘇踢趴下去,然後指著王朝的版圖告訴扶蘇:這一切都是用殺戮得來的,如果單靠仁義道德能讓我擁有這麼大的版圖嗎?!

  此時,擺在秦始皇面前的有兩條處置扶蘇的路,第一,讓他參政,用他的方法來治理這個刁民四起的王朝;第二,殺掉他,免得以後他改祖宗成法。經過了深思熟慮,他選擇了第三條路:既不殺他也不用他,而是要他到蒙恬處去體驗一下生活。如果不讓他受點兒磨鍊,恐怕是改不了那軟弱性子,於是下旨讓扶蘇協助大將軍蒙恬修築萬里長城,抵禦北方的匈奴。從此,扶蘇便遠離了咸陽,遠離了讓他又敬又怕的皇帝老子。來到長城之上,接受塞北寒風的洗禮。他沒有想到,自己從此再也沒有機會回咸陽了。

  其實對於長子扶蘇,秦始皇是當作自己的繼承人來培養的。年少時的扶蘇機智聰穎,心懷仁慈,因此在政見上,經常與暴虐的秦始皇背道而馳。秦王雄才大略,自然不希望自己的長子過於婦人之仁。

  而扶蘇也確實沒讓秦王失望,在名將蒙恬的指點下,扶蘇的軍事才能逐漸顯現。他經常身先士卒,立下赫赫戰功,因此很快在蒙恬軍中有了威信。估計這也是秦王讓扶蘇去軍隊的原因,在秦國軍功是非常重要的,只要有軍功,小兵也能當君侯,扶蘇有了軍功,在軍隊裡的威信也就樹立了,而且他也有了一支支持他的精銳——蒙恬軍。

  從繁華的咸陽來到荒涼的上郡,扶蘇似乎一點也沒感覺出父親的良苦用心,他認為這是父親把自己放逐了。秦始皇也想不到扶蘇會這樣想,在這位千古一帝的父親看來,兒子太“軟弱”,太“婦人之仁”。他希望藉此培養出一個剛毅果敢的扶蘇,因此才把扶蘇交給自己最信任的大將軍,扶蘇名義上是監軍,實際上是蒙恬的小跟班。

  那麼,蒙恬在上郡到底在幹什麼呢?他主要在做兩件事:儘可能地擊敗匈奴、修萬里長城防禦匈奴。攻打匈奴就要死人,修萬里長城就要用大批民夫,也要死人。秦始皇就是要讓扶蘇接觸到這個王朝里最殘酷的一面,從而讓他變得剛強起來。

  然而,扶蘇剛到上郡時所見所聞的痛苦,比之他在咸陽時有過之而無不及。一是見到生靈塗炭而傷心難過,二是他從沒離開過父親,心中難免掛念。父親已年邁,時常有病,多次尋找長生不老的靈丹妙藥卻遲遲沒有結果。父親身邊的人都以殺戮刑罰為能事,一切的一切都讓他為父皇擔心……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