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6頁
其實,張良的“運籌帷幄”並非是說軍事上的作為,而是對整個天下的布局。他就像一個高明的棋手,在楚河漢界的棋盤上幫助劉邦指點江山,揮斥方遒。每當關鍵時刻,當劉邦遇到過不去的坎時,都是張良在旁邊出謀劃策。
公元前209年七月,陳勝、吳廣起義爆發之後,張良也聚集了百號人起事,後來和劉邦相遇,就歸附了他。從此輔佐劉邦轉戰南北,用計策幫劉邦爭奪天下,成為首席謀士。劉邦在爭霸天下的征途上一路走來,離不開張良的謀劃。
劉邦進占咸陽後,見到秦宮室里的豪華帷帳,狗馬、珍寶和成百上千的美麗宮女,就留戀起來,想長住宮中。樊噲勸說劉邦,劉邦不肯聽。張良也極力勸說,說劉邦現在剛入秦就要貪圖享樂,是在“助桀為虐”,還說樊噲的話是“忠言逆耳利於行,良藥苦口利於病”。劉邦終於聽了張良和樊噲的勸告,退到霸上,得到了秦民的擁護。
不久,項羽西進,見劉邦固守函谷關,大怒,打算進兵攻打。張良曾經在項羽的叔叔項伯殺人後掩護過他,所以,項伯聽到項羽要發兵的消息後,連夜到漢軍中要張良趕緊逃命。張良認為丟下劉邦逃命不仗義,於是拉項伯去見劉邦。一方面說服劉邦委曲求全,一方面請項伯回去向項羽說情。劉邦聽從了張良的建議,在鴻門宴上卑辭表示臣服,項莊舞劍想加害劉邦時,項伯又出來掩護,劉邦這才得以脫身逃出虎口。
鴻門宴上的運籌帷幄,使張良的作用發揮到了極致。
公元前206年,項羽分封諸王結束,劉邦被封為漢王,領地是中國西南部的巴、蜀和漢中。劉邦去領地時,張良建議他邊走邊燒掉棧道,以表示不再回來,消除項羽對他的戒心,使他放心地北攻齊國,給韓信後來出擊創造了條件。
公元前205年,劉邦在彭城一戰中戰敗,張良建議爭取英布、彭越和韓信聯合反楚,為以後對項羽的戰略包圍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公元前204年,劉邦被項羽包圍在了滎陽(今河南滎陽),劉邦為擺脫困境,打算用酈食其的計謀,復立六國的後裔,牽制項羽。張良回來後,拿過劉邦面前的筷子,一條一條為劉邦陳述利害。張良說現在很多人跟隨你四處奔走,就是想以後得到封地。但你現在卻扶植六國後裔,等於把這些人的希望滅掉了,他們以後還要重新侍奉原來的君主,這些人肯定會離開劉邦的。劉邦聽了,馬上改變了主意,把刻好的印信也銷毀了。
在韓信平定齊國後,韓信給劉邦寫信,說齊國形勢多變,應該有個王來治理,他請求讓他做代理齊王。劉邦當時正被圍在滎陽,看了信後大罵,張良趕忙暗中踩劉邦的腳提醒他,劉邦趕忙改口說:“大丈夫要做就做真王,做什麼代理王!”劉邦派張良帶印信到齊國,滿足了韓信做齊王的心愿,穩定了一員大將。
在劉邦和項羽劃鴻溝為界後,項羽領兵東去。劉邦也想西行回去,張良和陳平則建議劉邦趁項羽糧食將盡、士兵疲憊的有利時機消滅他,免得放虎歸山,養虎為患,劉邦於是追擊項羽。張良又建議劉邦給韓信和彭越廣闊的領地,以此吸引他們為各自利益夾擊項羽。在各路大軍的圍攻下,項羽最後自刎而死,劉邦取得楚漢戰爭最後的勝利。
點 評
對劉邦來說,張良就像一個高明的老師。他不需要做什麼,只需要在自己迷茫的時候,遇到難題的時候,幫助指點一二就夠了。具體的事情,讓那些手下的將領、謀臣去做就可以了。劉邦從來沒有把張良當作手下來對待,自始至終,他對張良都是客客氣氣。
張良的分量有多重
劉邦與張良的關係如此微妙,那麼在劉邦心中,張良的分量究竟有多重呢?關於這個問題,從他對張良的封賞上可以看出一二。
劉邦得了天下之後,論功封侯,張良被封為留侯。表面上看,劉邦對張良評價很高,封賞也很重。實際上,在封侯之前,劉邦與張良之間有過一場“鉤心斗角”。一開始,劉邦對張良說,你有運籌帷幄、決勝千里之功,可以“自擇齊三萬戶”。他擺出一副很大方的姿態,你想要齊國那一片土地都行,隨你挑吧。
結果,張良的回答讓劉邦大跌眼鏡,他不是謝恩,而是謝絕,他不要。
張良是多精明的一個人,劉邦的那點小心思被他看得清清楚楚:你封我齊地三萬戶,到底安的什麼心?要知道,張良可是韓國人,其祖上“五世相韓”。對韓國土地,他始終存著一份眷戀之情。從博浪沙僱人行刺秦始皇開始,到落泊造反,張良為韓國“復國”做出了不懈努力。張良這些身世背景、平生心愿,劉邦自然一清二楚。但是,知道是知道,他沒有將韓國故土封給張良,而是將他封到齊國的土地上。
難道是劉邦疏忽了?當然不是,劉邦再疏忽,也不會到這種程度。不是疏忽,就是故意為之。劉邦到底為什麼這麼做呢?關於劉邦的用意,張良心知肚明,因為齊國這片土地,兩年前已經封給了韓信,而且是張良親手經辦的。韓信的齊王當得好好的,劉邦此時偏偏封他“自擇齊三萬戶”,很明顯是想用一籠鎖二虎。
張良猜得沒錯,劉邦把他和韓信封在同一片土地上,無非是想在他們兩人之間製造一點不大不小的矛盾,達到“以張制韓”、“以韓製張”的目的。所謂一山不容二虎,只有張良和韓信兩個人掐起來,劉邦才能高枕無憂,這就是帝王的權力平衡之術。
公元前209年七月,陳勝、吳廣起義爆發之後,張良也聚集了百號人起事,後來和劉邦相遇,就歸附了他。從此輔佐劉邦轉戰南北,用計策幫劉邦爭奪天下,成為首席謀士。劉邦在爭霸天下的征途上一路走來,離不開張良的謀劃。
劉邦進占咸陽後,見到秦宮室里的豪華帷帳,狗馬、珍寶和成百上千的美麗宮女,就留戀起來,想長住宮中。樊噲勸說劉邦,劉邦不肯聽。張良也極力勸說,說劉邦現在剛入秦就要貪圖享樂,是在“助桀為虐”,還說樊噲的話是“忠言逆耳利於行,良藥苦口利於病”。劉邦終於聽了張良和樊噲的勸告,退到霸上,得到了秦民的擁護。
不久,項羽西進,見劉邦固守函谷關,大怒,打算進兵攻打。張良曾經在項羽的叔叔項伯殺人後掩護過他,所以,項伯聽到項羽要發兵的消息後,連夜到漢軍中要張良趕緊逃命。張良認為丟下劉邦逃命不仗義,於是拉項伯去見劉邦。一方面說服劉邦委曲求全,一方面請項伯回去向項羽說情。劉邦聽從了張良的建議,在鴻門宴上卑辭表示臣服,項莊舞劍想加害劉邦時,項伯又出來掩護,劉邦這才得以脫身逃出虎口。
鴻門宴上的運籌帷幄,使張良的作用發揮到了極致。
公元前206年,項羽分封諸王結束,劉邦被封為漢王,領地是中國西南部的巴、蜀和漢中。劉邦去領地時,張良建議他邊走邊燒掉棧道,以表示不再回來,消除項羽對他的戒心,使他放心地北攻齊國,給韓信後來出擊創造了條件。
公元前205年,劉邦在彭城一戰中戰敗,張良建議爭取英布、彭越和韓信聯合反楚,為以後對項羽的戰略包圍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公元前204年,劉邦被項羽包圍在了滎陽(今河南滎陽),劉邦為擺脫困境,打算用酈食其的計謀,復立六國的後裔,牽制項羽。張良回來後,拿過劉邦面前的筷子,一條一條為劉邦陳述利害。張良說現在很多人跟隨你四處奔走,就是想以後得到封地。但你現在卻扶植六國後裔,等於把這些人的希望滅掉了,他們以後還要重新侍奉原來的君主,這些人肯定會離開劉邦的。劉邦聽了,馬上改變了主意,把刻好的印信也銷毀了。
在韓信平定齊國後,韓信給劉邦寫信,說齊國形勢多變,應該有個王來治理,他請求讓他做代理齊王。劉邦當時正被圍在滎陽,看了信後大罵,張良趕忙暗中踩劉邦的腳提醒他,劉邦趕忙改口說:“大丈夫要做就做真王,做什麼代理王!”劉邦派張良帶印信到齊國,滿足了韓信做齊王的心愿,穩定了一員大將。
在劉邦和項羽劃鴻溝為界後,項羽領兵東去。劉邦也想西行回去,張良和陳平則建議劉邦趁項羽糧食將盡、士兵疲憊的有利時機消滅他,免得放虎歸山,養虎為患,劉邦於是追擊項羽。張良又建議劉邦給韓信和彭越廣闊的領地,以此吸引他們為各自利益夾擊項羽。在各路大軍的圍攻下,項羽最後自刎而死,劉邦取得楚漢戰爭最後的勝利。
點 評
對劉邦來說,張良就像一個高明的老師。他不需要做什麼,只需要在自己迷茫的時候,遇到難題的時候,幫助指點一二就夠了。具體的事情,讓那些手下的將領、謀臣去做就可以了。劉邦從來沒有把張良當作手下來對待,自始至終,他對張良都是客客氣氣。
張良的分量有多重
劉邦與張良的關係如此微妙,那麼在劉邦心中,張良的分量究竟有多重呢?關於這個問題,從他對張良的封賞上可以看出一二。
劉邦得了天下之後,論功封侯,張良被封為留侯。表面上看,劉邦對張良評價很高,封賞也很重。實際上,在封侯之前,劉邦與張良之間有過一場“鉤心斗角”。一開始,劉邦對張良說,你有運籌帷幄、決勝千里之功,可以“自擇齊三萬戶”。他擺出一副很大方的姿態,你想要齊國那一片土地都行,隨你挑吧。
結果,張良的回答讓劉邦大跌眼鏡,他不是謝恩,而是謝絕,他不要。
張良是多精明的一個人,劉邦的那點小心思被他看得清清楚楚:你封我齊地三萬戶,到底安的什麼心?要知道,張良可是韓國人,其祖上“五世相韓”。對韓國土地,他始終存著一份眷戀之情。從博浪沙僱人行刺秦始皇開始,到落泊造反,張良為韓國“復國”做出了不懈努力。張良這些身世背景、平生心愿,劉邦自然一清二楚。但是,知道是知道,他沒有將韓國故土封給張良,而是將他封到齊國的土地上。
難道是劉邦疏忽了?當然不是,劉邦再疏忽,也不會到這種程度。不是疏忽,就是故意為之。劉邦到底為什麼這麼做呢?關於劉邦的用意,張良心知肚明,因為齊國這片土地,兩年前已經封給了韓信,而且是張良親手經辦的。韓信的齊王當得好好的,劉邦此時偏偏封他“自擇齊三萬戶”,很明顯是想用一籠鎖二虎。
張良猜得沒錯,劉邦把他和韓信封在同一片土地上,無非是想在他們兩人之間製造一點不大不小的矛盾,達到“以張制韓”、“以韓製張”的目的。所謂一山不容二虎,只有張良和韓信兩個人掐起來,劉邦才能高枕無憂,這就是帝王的權力平衡之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