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0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士兵們自然聽從總兵官的召喚,平叛立了功西征途中必能升職獲賞。於是孫鏜從營中挑選了一匹戰馬騎著,率領西徵士兵前去平定叛亂。

  工部尚書趙榮在上朝途中聞知曹欽叛亂,立刻回家披甲躍馬,在大街上高呼:“曹賊叛逆,能殺賊者跟我來!”居然也陸續召集到數百人。

  這時候,天邊出現魚肚白,漸漸大亮。恭順侯吳瑾帶領五六名家將出來觀察戰況,恰好與曹欽的人馬迎面相遇。曹欽指揮韃官圍攻上去。吳瑾此時未帶弓箭,寡不敵眾,終於死在同族的韃官刀下。

  曹欽轉攻東安門,見東安門緊閉無法攻開,便縱火焚燒。眼看宮門被燒壞,宮內守衛者索性堆集大量柴薪,把那裡燒成了一片火海,使叛軍也沒法進來。孫鏜見這邊火光沖天,率軍趕過來。這時曹欽叛黨人數已居劣勢,只得向東華門退去。

  孫鏜率領西征將士追擊。曹睿領軍掩護曹欽撤退,他與孫鏜自早晨戰至中午,因為人數劣勢漸漸不支,終被孫鏜一刀砍於馬下。

  曹欽退守東大市街,與孫鏜軍相持到晚飯時分。曹鉉率領韃官百餘騎殊死衝鋒,孫鏜命士兵發神臂弓,霎時間箭如飛蝗,曹鉉被射死。孫鏜次子孫乘勢奮勇向前,一刀砍傷曹欽的左臂。因為曹欽身邊人多,孫反被圍困不得脫身,力戰而死。

  天色漸晚,曹欽的黨羽漸漸有人散去。曹欽見事已無望,企圖從朝陽門逃往城外。但是城門緊閉,門上守軍射箭力拒。他不得已轉攻東直門和安定門,城門盡皆關閉。曹欽又不得已只得率領殘部回到家裡,準備作困獸斗。

  這時夜幕已經降臨,天氣突然發生變化,傾盆大雨從天而降。孫鏜率軍圍住曹欽的府第。此時馬昂奉英宗敕令率大隊西征軍來到,會昌侯孫繼宗也得到皇上敕令率領京營人馬前來增援。霎時間東長安街擠得水泄不通,戰馬嘶鳴,人聲鼎沸。士兵們舉起千百個火把,將周圍的街道民居照得通明。

  曹欽逃入府中,仍然困獸猶鬥。那班韃官們此刻已經不想升官發財了,只看如何能保命。他們躲在府中的陰暗角落裡,頻頻向外射箭,射傷了許多士兵。

  孫鏜見戰況膠著,心想不懸重賞恐怕一時難以攻進去。於是下令道:“凡是攻入曹賊府內,得到曹家的財產,即歸己有!”

  果然重賞之下必有勇夫,士兵們一陣呼嘯,奮勇殺進曹宅。那班韃官們倒還英勇,揮舞著蒙古彎刀殊死抵抗。畢竟官軍勢眾,蜂擁而上,一陣砍瓜切菜般將他們盡皆殺死。受了傷的曹欽沒處躲藏,只得跳入井中自溺身亡。

  因為事先有賞格,曹家的財物被搶劫一空,屋宇被夷為平地。曹家的男女老幼盡皆被殺死,反正謀反叛逆是滅門之罪,省得法司去執刑。

  三天後,曹吉祥被凌遲處死,曹欽、曹鐸、曹睿、曹鉉的屍體也一樣寸磔示眾。曹家的黑軍師馮益和湯序、陳守忠、於順等黨羽斬首棄市。韃官都督伯顏也先縋城逃到通州,隨即被抓獲,押回京都處死。

  曹家的姻親除了曹欽的岳父賀老三外,全都被誅殺。賀老三見女婿獲寵,跋扈無狀,絕不與他來往。曹欽給他謀得一個官職,他也力辭不允,甚至遠避他鄉,因此而不受株連。

  馮益被捕審訊時,因曹欽已死,只剩下曹妻賀氏從外地被抓回。馮益在法司面前強辯自己未參與叛亂,與賀氏對質時又極力詆毀賀氏。賀氏氣憤不過,便向法官引述馮益所說“君家魏武帝,就是其人”的話作證。馮益一聽此話頓時癱了。他是曹欽謀反的始作俑者,自然少不了挨劊子手一刀。

  朝廷論平定叛亂的功勞,孫鏜論功第一,晉封為懷寧侯,仍典三千營。馬昂、王翱、李賢並加太子少保。完者禿亮告變有功,擢為都督,賜名馬亮。追封叛亂中死難的吳瑾為梁國公,追贈寇深為少保,諡莊愍。

  而後,又擢升吏部郎中萬祺為太常寺卿。曹欽抓到李賢、王翱後,欲加殺害。當時萬祺在旁,勸說曹欽:“尊翁的碑文不是李公撰寫的嗎?伯爵應勿忘父才是。”曹欽怒氣稍平,他的堂兄曹鐸也在一旁說:“萬大人講得有理。”李賢、王翱於是逃過一劫。他們不忘萬祺一言救命,正值太常寺卿缺人,便向英宗推薦萬祺出任此職。

  第三十六章 王府冤魂

  一 大赦天下,詔求直言

  曹吉祥、曹欽父子謀反叛亂,率兵犯闕,殺戮大臣,焚燒宮門,在皇城通衢大街上擺開戰場,與討逆官兵鏖戰一天一夜。這樣駭人聽聞的動亂,自從大明開國以來前所未見。叛亂平定之後,東西長安門焦土一片。工部趕緊差遣大批工匠日夜趕工修葺,重新扶起燒壞的宮門,裝飾一新。否則大內宮闕文武百官上朝必經之地煙燻火燎,一片狼藉,成何體統!

  內閣學士李賢被叛賊砍傷左臂,鮮血淋漓。當時他仍然與殺紅了眼的曹欽巧妙周旋,幸而得脫險境。叛亂平定以後,李賢用一塊布吊著受傷的手臂,照常上朝協助英宗皇帝處理善後事宜。英宗甚為感動,晉升他為太子少保,愈見信任。

  稍為安定一些後,李賢建議道:“曹賊叛逆受誅,這是我朝開國以來前所未有的事變。應該大張旗鼓地詔示天下,並停罷一切不急的事務,使百姓休養生息。”

  由於復辟初期,石亨、曹吉祥氣焰囂張,構興大獄,諫官屢屢受罰獲罪,遂致言路閉塞。有鑑於此,李賢復又上書道:“自古以來聖明帝王治理朝政,未有不廣開言路的。或設立敢諫之鼓、誹謗之木加以引導;或運用表彰和升賞來鼓勵勸勉進言者。即使這樣還怕他們為自保而緘默,因而設立不直言進諫的刑罰,使其畏懼。聖帝明王如此誠懇地尋求直言,唯恐不能知道自己的過失。只有奸邪之臣,害怕別人揭露自己,想方設法堵塞言路。以使其奸謀得逞,肆意為非作歹。最終犯下覆宗滅嗣的大罪,導致屠戮而不醒悟。”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