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7頁
此類事,古今一體,大宋距今不遠。
張詠,是那種超脫於仁愚、賢不肖之上的智者類型。宋人張舜民撰寫的筆記小說《畫墁錄》說:“張乖崖浴為猿。”張詠洗澡的時候現原形,是一隻猿。這故實說他原來是猴子變的。此說背後也含有世人對他不乏機智這一特點的調侃。
治蜀時,兵火之餘,人情不安,各種“反側”不斷。宋師有不少人投降了“大蜀國”,投敵是死,造反也是死,難保沒有人動這腦筋。這是特別容易出現“陰謀擁戴”的多事之秋。
有一天閱兵,軍隊剛剛出城,張詠從軍隊東北方向騎馬走過。軍人們忽然衝著他高喊“萬歲”。張詠毫不猶豫,當即跳下馬來,也衝著東北方向,三呼“萬歲”。完事後,上馬,攬轡繼續緩緩而行。眾人也不敢喧譁。這事就過去了。如果他問:“你們喊誰‘萬歲’呢?”這事就大了。如果他逮捕帶頭喊“萬歲”的,後面會有很多事說不清。任何一種處理方法都不如他這種“假痴不癲”,這一招幾乎就是《三十六計》中“渾水摸魚”“金蟬脫殼”“李代桃僵”“隔岸觀火”“暗度陳倉”“釜底抽薪”“反客為主”“偷梁換柱”“無中生有”“聲東擊西”,最後“瞞天過海”的天才雜糅。
大宋名相寇準跟張詠是一生的朋友,寇準也曾遭遇過類似經歷,他處理得就遠不如張詠漂亮。說寇準跟一個朝官張遜有矛盾。有一次寇準與宰輔溫仲舒一塊在街上騎馬走路,路上遇到一狂人,迎著馬兒高呼“萬歲”。寇準沒有反應。不久張遜就指使一個叫王賓的朝官參了寇準一本,無非是說有人喊他“萬歲”,定是寇準唆使,乃是有叛逆之心之類。寇準感到這個事太大,趕緊引溫仲舒來做證,意思是說我根本不知道這個事,事發偶然等等。解釋得要多笨有多笨。說來說去,張遜也參與進來,與寇準在堂上有了口角,互相指斥短處,形同街頭吵架,全沒有了那種持重得體的尊嚴。太宗大怒,將二人同時貶黜。
不僅寇準處理不當,事情過去多少年後,張詠的孫婿趙濟,說給名相韓琦聽時,韓琦也感嘆:“當是時某亦不敢措置!”就是我韓琦趕上那個時候那個事,也不敢這麼處理!韓琦乃是仁宗時有擔當、斷大事,最負盛名的“社稷臣”,連他也自認這事難於措置。
張詠治蜀,從大處著眼。何為大?在張詠那裡,是“文治”。這就再一次與帝國力圖恢復道義天下的努力不謀而合。
從太祖時代開始,大宋就有四大主題,也是四大難題:契丹問題、藩鎮問題,以及由此而引發的民生問題、道義問題。太祖太宗矚目於此,致力於此。張詠知道自從漢代文翁開始,治蜀就開始興辦教育。於是,他也在此下了功夫。他看到蜀人雖然願意讀書、向學,但不樂於科舉、出仕。他認為這事需要一種激勵機制,於是考察下來,發現幾個為鄉里稱賞的讀書人,就勉勵他們參加科舉考試,後來這幾個人都登科,做了地方官。蜀民從此知道自我努力。這就為帝國輸送文職人才,源源不斷地提供了為聖賢理念所薰陶的讀書種子。
這是繼文翁之後,又一次為蜀地文明展開做出的官方推演。
秦李冰、漢文翁、蜀孔明、宋張詠,都是社會學意義上的“巴蜀文化英雄”。
李順死生之謎
李順守成都,城破,很有可能沒有死,跑出城去了。
《宋史》《續資治通鑑》都記錄說:淳化五年五月,西川行營破賊十萬眾,斬首三萬級,收復成都,獲賊李順。……丙子,將李順同黨八人,在鳳翔處死。
但這麼大的一場民變,擒獲其黨酋,押送到鳳翔,而不押送到京師正法,這個可能嗎?城破之際,確實抓獲李順了嗎?如果沒有抓獲李順,他是如何逃脫的?誰在廣州抓獲了他?李順的最終結局是什麼?
宋人王明清《揮麈後錄》、沈存中《夢溪筆談》、陸游《老學庵筆記》,以及傳為明人楊慎所著《全蜀藝文志》等記載李順逃脫事,很詳細。綜合諸書,可以約略復原幾個細節。
第一個細節:時人懷疑李順未死。
平定李順之變後,當月,就有一個官員名叫張舜卿,他奏事說:“臣聞順已遁去,諸將所獲非也。”臣聽說李順已經逃跑,諸將所謂抓獲並正法的那個人不是李順。太宗聞言道:“平賊才數日,汝何從知之?徒欲害人功爾!”平定蜀賊這才幾天啊,你是從哪裡知道的?你只不過想害人立功罷了!
太宗不信,或故意不信這個傳聞。他甚至想當場將造謠惑眾的張舜卿推出去斬了,但是看在他父親曾經做過節度使,有功於宋的分兒上,沒有動真格的。
這事證明,李順是否被抓獲被正法,時人是有議論的。
第二個細節:李順可能“失蹤”。
“失蹤”,可以有多種猜測,其中之一是:死於亂兵。那個曾經被太宗讓人扇了幾千個耳光子的劉錫,在平蜀戰爭中,以工部侍郎身份做西川隨軍轉運使。他應該是親臨成都的官員。事後,他曾經寫過一篇《至道聖德頌》,歌頌太宗和太宗時代。內中說到宋師平蜀,有言:“李順力屈勢窮,藏於群寇,亂兵所害,橫屍莫知,既免載於檻車,亦幸逃於裊首。”說李順戰鬥到最後,支撐不住,藏在變民中,被亂兵所害,到處都是屍體已經無法辨認誰是李順。這樣,他既免予被抓獲後囚車押送,也避免了最後被砍頭的結局。
張詠,是那種超脫於仁愚、賢不肖之上的智者類型。宋人張舜民撰寫的筆記小說《畫墁錄》說:“張乖崖浴為猿。”張詠洗澡的時候現原形,是一隻猿。這故實說他原來是猴子變的。此說背後也含有世人對他不乏機智這一特點的調侃。
治蜀時,兵火之餘,人情不安,各種“反側”不斷。宋師有不少人投降了“大蜀國”,投敵是死,造反也是死,難保沒有人動這腦筋。這是特別容易出現“陰謀擁戴”的多事之秋。
有一天閱兵,軍隊剛剛出城,張詠從軍隊東北方向騎馬走過。軍人們忽然衝著他高喊“萬歲”。張詠毫不猶豫,當即跳下馬來,也衝著東北方向,三呼“萬歲”。完事後,上馬,攬轡繼續緩緩而行。眾人也不敢喧譁。這事就過去了。如果他問:“你們喊誰‘萬歲’呢?”這事就大了。如果他逮捕帶頭喊“萬歲”的,後面會有很多事說不清。任何一種處理方法都不如他這種“假痴不癲”,這一招幾乎就是《三十六計》中“渾水摸魚”“金蟬脫殼”“李代桃僵”“隔岸觀火”“暗度陳倉”“釜底抽薪”“反客為主”“偷梁換柱”“無中生有”“聲東擊西”,最後“瞞天過海”的天才雜糅。
大宋名相寇準跟張詠是一生的朋友,寇準也曾遭遇過類似經歷,他處理得就遠不如張詠漂亮。說寇準跟一個朝官張遜有矛盾。有一次寇準與宰輔溫仲舒一塊在街上騎馬走路,路上遇到一狂人,迎著馬兒高呼“萬歲”。寇準沒有反應。不久張遜就指使一個叫王賓的朝官參了寇準一本,無非是說有人喊他“萬歲”,定是寇準唆使,乃是有叛逆之心之類。寇準感到這個事太大,趕緊引溫仲舒來做證,意思是說我根本不知道這個事,事發偶然等等。解釋得要多笨有多笨。說來說去,張遜也參與進來,與寇準在堂上有了口角,互相指斥短處,形同街頭吵架,全沒有了那種持重得體的尊嚴。太宗大怒,將二人同時貶黜。
不僅寇準處理不當,事情過去多少年後,張詠的孫婿趙濟,說給名相韓琦聽時,韓琦也感嘆:“當是時某亦不敢措置!”就是我韓琦趕上那個時候那個事,也不敢這麼處理!韓琦乃是仁宗時有擔當、斷大事,最負盛名的“社稷臣”,連他也自認這事難於措置。
張詠治蜀,從大處著眼。何為大?在張詠那裡,是“文治”。這就再一次與帝國力圖恢復道義天下的努力不謀而合。
從太祖時代開始,大宋就有四大主題,也是四大難題:契丹問題、藩鎮問題,以及由此而引發的民生問題、道義問題。太祖太宗矚目於此,致力於此。張詠知道自從漢代文翁開始,治蜀就開始興辦教育。於是,他也在此下了功夫。他看到蜀人雖然願意讀書、向學,但不樂於科舉、出仕。他認為這事需要一種激勵機制,於是考察下來,發現幾個為鄉里稱賞的讀書人,就勉勵他們參加科舉考試,後來這幾個人都登科,做了地方官。蜀民從此知道自我努力。這就為帝國輸送文職人才,源源不斷地提供了為聖賢理念所薰陶的讀書種子。
這是繼文翁之後,又一次為蜀地文明展開做出的官方推演。
秦李冰、漢文翁、蜀孔明、宋張詠,都是社會學意義上的“巴蜀文化英雄”。
李順死生之謎
李順守成都,城破,很有可能沒有死,跑出城去了。
《宋史》《續資治通鑑》都記錄說:淳化五年五月,西川行營破賊十萬眾,斬首三萬級,收復成都,獲賊李順。……丙子,將李順同黨八人,在鳳翔處死。
但這麼大的一場民變,擒獲其黨酋,押送到鳳翔,而不押送到京師正法,這個可能嗎?城破之際,確實抓獲李順了嗎?如果沒有抓獲李順,他是如何逃脫的?誰在廣州抓獲了他?李順的最終結局是什麼?
宋人王明清《揮麈後錄》、沈存中《夢溪筆談》、陸游《老學庵筆記》,以及傳為明人楊慎所著《全蜀藝文志》等記載李順逃脫事,很詳細。綜合諸書,可以約略復原幾個細節。
第一個細節:時人懷疑李順未死。
平定李順之變後,當月,就有一個官員名叫張舜卿,他奏事說:“臣聞順已遁去,諸將所獲非也。”臣聽說李順已經逃跑,諸將所謂抓獲並正法的那個人不是李順。太宗聞言道:“平賊才數日,汝何從知之?徒欲害人功爾!”平定蜀賊這才幾天啊,你是從哪裡知道的?你只不過想害人立功罷了!
太宗不信,或故意不信這個傳聞。他甚至想當場將造謠惑眾的張舜卿推出去斬了,但是看在他父親曾經做過節度使,有功於宋的分兒上,沒有動真格的。
這事證明,李順是否被抓獲被正法,時人是有議論的。
第二個細節:李順可能“失蹤”。
“失蹤”,可以有多種猜測,其中之一是:死於亂兵。那個曾經被太宗讓人扇了幾千個耳光子的劉錫,在平蜀戰爭中,以工部侍郎身份做西川隨軍轉運使。他應該是親臨成都的官員。事後,他曾經寫過一篇《至道聖德頌》,歌頌太宗和太宗時代。內中說到宋師平蜀,有言:“李順力屈勢窮,藏於群寇,亂兵所害,橫屍莫知,既免載於檻車,亦幸逃於裊首。”說李順戰鬥到最後,支撐不住,藏在變民中,被亂兵所害,到處都是屍體已經無法辨認誰是李順。這樣,他既免予被抓獲後囚車押送,也避免了最後被砍頭的結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