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9頁
中書當時的值班知制誥是宋綬,他負責起草貶責寇準的文書。
丁謂看後不滿意,認為“不切”,不準確,就對宋綬說:“舍人都不解作文字耶?”你這位大秘書都不懂得怎麼編排文字嗎?
宋綬很謙遜,請求丁謂“筆削”,修訂。
丁謂當即加入自己的意思,將文書改定。
於是,人們看到的詔書就有了“當醜徒干紀之際,屬先皇違豫之初。罹此震驚,遂至沉劇”這類文字,是將“先帝之死”歸咎於寇準等人,認為是他們的“違法犯紀”驚動了病中的先皇,所以先皇才一病不起。文字如此羅織,透露出的狠戾,令人驚心。
丁謂擔心寇準、李迪東山再起,很想將二人置之死地。但大宋帝國並無誅殺大臣的習慣,二人所犯之罪,也沒有條文可以處死。於是,丁謂就想出了讓二人“被自殺”的權謀。
他得到貶謫寇準與李迪的詔書,又經由雷允恭設法派出中使,帶著詔令去見這二人。
中使領會了丁謂的意思後,就用一個錦囊藏著寶劍舉在馬前,模樣仿佛是把“尚方劍”,做出將要“有所誅戮”的樣子。
使者來到道州後,寇準正在與客人宴飲,客人大多是道州的州吏,起來迎接中使,中使迴避不見;州吏又問來這裡的原因是什麼,中使也不答話——他就等著嚇唬夠了,讓寇準進屋自盡呢。但寇準神色自若,讓人對中使說話:“如果朝廷有‘賜死’的意思,請出示詔書、敕令。”哪裡有“賜死”!中使不得已,拿出敕令,不過是貶官繼續南下雷州而已。
寇準當即將道州司馬的官服脫下來,換了一個短到膝蓋的小吏服裝,在庭下“拜敕”。而後,升階,接著宴飲,談笑如常,直到黃昏才結束。
李迪此時被貶在鄆州,接下去要貶往衡州。
他剛剛聽到有中使舉著錦囊“尚方劍”來鄆州,就認為完了。他性情剛強,不想吃那一劍受辱,於是決計自裁。但是還沒有實施,被他的兒子救了過來。
中使到了李迪府上,不走。有人來看望李迪,中使裝模作樣地讓來人留下姓名、報上籍貫,意思是你們這一伙人跟李迪是同黨,小心秋後算帳。但是李迪才高品正,很多人不顧可能的危險,還是來看形同軟禁的舊日相公。有人帶來一些盒菜、美食之類,中使留在廳堂,一直到放臭了,也不給李迪吃。
李迪的一個門客叫鄧余,看出門道,大怒道:“豎子欲殺我公以媚丁謂耶?鄧余不畏死,汝殺吾公,我必殺汝!”這小子是要殺我家相公,以此來諂媚丁謂那廝嗎?我鄧余不怕死,如果你殺我家相公,我必殺你!
於是鄧余跟從李迪一直到衡州,一路上不離左右,李迪這才得以活命。
李迪是一個享有清名的人物。有人對丁謂的大膽狠戾不解,問他:“迪若貶死,公如士論何?”李迪要是真的被你這麼折騰,貶謫而死,你如何應對士林公論?
丁謂的回答全然是一派商鞅、韓非、馬基雅維利口吻,他說:“異日好事書生弄筆墨,記事為輕重,不過曰‘天下惜之’而已!”
他的意思是:似李迪這等人物,死就死了,他日有人論起這事,有好事的書生擺弄筆墨,記錄此事的輕重與否,不過就是四個字而已:“天下惜之”!所以,沒什麼,死就死了。
丁謂膨脹得厲害。
但是他的時間,不多了。
雷允恭擅改皇堂位
天禧五年(1021)四月時,宦官雷允恭以內殿崇班升職為皇太子宮都監,同管勾資善堂左右春坊司事。這是一個侍奉太子趙禎的中使之職。
一年後,真宗崩,丁謂結交雷允恭後,二人都有了“絕對權力”在手,進而有了實施“絕對腐敗”的趨向。丁謂認為得到皇室“內助”,雷允恭認為得到宰輔“外助”,各自“倚勢”,於是“日益驕恣無所憚”。沒有什麼畏懼、敬虔之心了,這就什麼都敢幹了。
興修真宗山陵,工期緊,很多宦官都被派在外面督修陵寢,只有雷允恭沒有外派的職務。於是他向太后請求去修陵。
太后不許。
雷允恭哭泣著說:“臣這一生得到先帝恩典,做事並不在他人之後,而現在獨獨不能為先帝效力,是不是臣有何罪過啊?”
太后劉娥道:
“我不是對你有什麼吝嗇。實在是因為你很小的時候,就得到皇上恩幸,從來沒有在外面出任過什麼職務。現在官品已經很高,小氣不然的差遣,不足以安排你去;大型項目工作給你,我擔心你不懂得國家法禁,如果妄有舉動,可能反而牽累到你!”
太后劉娥這一番話,足見她識人之明。
但是雷允恭似乎鬼使神差,還是泣告不已。
太后想了想,一般的職務都已經安排出去了,就給他個“特命”,與一位叫張景宗的共同管勾山陵一事。
這個期間,雷允恭就有了出入於山陵使丁謂家中,與女道士劉德妙來往,請神下凡等昏妄事。
三月的一天,雷允恭騎馬來到修建中的山陵視察工地。這時,判司天監邢中和對他說:“現在這個山陵啊,上去一百步,按風水陰宅之法,應該有利於子孫。很像汝州秦王的墳陵。”
丁謂看後不滿意,認為“不切”,不準確,就對宋綬說:“舍人都不解作文字耶?”你這位大秘書都不懂得怎麼編排文字嗎?
宋綬很謙遜,請求丁謂“筆削”,修訂。
丁謂當即加入自己的意思,將文書改定。
於是,人們看到的詔書就有了“當醜徒干紀之際,屬先皇違豫之初。罹此震驚,遂至沉劇”這類文字,是將“先帝之死”歸咎於寇準等人,認為是他們的“違法犯紀”驚動了病中的先皇,所以先皇才一病不起。文字如此羅織,透露出的狠戾,令人驚心。
丁謂擔心寇準、李迪東山再起,很想將二人置之死地。但大宋帝國並無誅殺大臣的習慣,二人所犯之罪,也沒有條文可以處死。於是,丁謂就想出了讓二人“被自殺”的權謀。
他得到貶謫寇準與李迪的詔書,又經由雷允恭設法派出中使,帶著詔令去見這二人。
中使領會了丁謂的意思後,就用一個錦囊藏著寶劍舉在馬前,模樣仿佛是把“尚方劍”,做出將要“有所誅戮”的樣子。
使者來到道州後,寇準正在與客人宴飲,客人大多是道州的州吏,起來迎接中使,中使迴避不見;州吏又問來這裡的原因是什麼,中使也不答話——他就等著嚇唬夠了,讓寇準進屋自盡呢。但寇準神色自若,讓人對中使說話:“如果朝廷有‘賜死’的意思,請出示詔書、敕令。”哪裡有“賜死”!中使不得已,拿出敕令,不過是貶官繼續南下雷州而已。
寇準當即將道州司馬的官服脫下來,換了一個短到膝蓋的小吏服裝,在庭下“拜敕”。而後,升階,接著宴飲,談笑如常,直到黃昏才結束。
李迪此時被貶在鄆州,接下去要貶往衡州。
他剛剛聽到有中使舉著錦囊“尚方劍”來鄆州,就認為完了。他性情剛強,不想吃那一劍受辱,於是決計自裁。但是還沒有實施,被他的兒子救了過來。
中使到了李迪府上,不走。有人來看望李迪,中使裝模作樣地讓來人留下姓名、報上籍貫,意思是你們這一伙人跟李迪是同黨,小心秋後算帳。但是李迪才高品正,很多人不顧可能的危險,還是來看形同軟禁的舊日相公。有人帶來一些盒菜、美食之類,中使留在廳堂,一直到放臭了,也不給李迪吃。
李迪的一個門客叫鄧余,看出門道,大怒道:“豎子欲殺我公以媚丁謂耶?鄧余不畏死,汝殺吾公,我必殺汝!”這小子是要殺我家相公,以此來諂媚丁謂那廝嗎?我鄧余不怕死,如果你殺我家相公,我必殺你!
於是鄧余跟從李迪一直到衡州,一路上不離左右,李迪這才得以活命。
李迪是一個享有清名的人物。有人對丁謂的大膽狠戾不解,問他:“迪若貶死,公如士論何?”李迪要是真的被你這麼折騰,貶謫而死,你如何應對士林公論?
丁謂的回答全然是一派商鞅、韓非、馬基雅維利口吻,他說:“異日好事書生弄筆墨,記事為輕重,不過曰‘天下惜之’而已!”
他的意思是:似李迪這等人物,死就死了,他日有人論起這事,有好事的書生擺弄筆墨,記錄此事的輕重與否,不過就是四個字而已:“天下惜之”!所以,沒什麼,死就死了。
丁謂膨脹得厲害。
但是他的時間,不多了。
雷允恭擅改皇堂位
天禧五年(1021)四月時,宦官雷允恭以內殿崇班升職為皇太子宮都監,同管勾資善堂左右春坊司事。這是一個侍奉太子趙禎的中使之職。
一年後,真宗崩,丁謂結交雷允恭後,二人都有了“絕對權力”在手,進而有了實施“絕對腐敗”的趨向。丁謂認為得到皇室“內助”,雷允恭認為得到宰輔“外助”,各自“倚勢”,於是“日益驕恣無所憚”。沒有什麼畏懼、敬虔之心了,這就什麼都敢幹了。
興修真宗山陵,工期緊,很多宦官都被派在外面督修陵寢,只有雷允恭沒有外派的職務。於是他向太后請求去修陵。
太后不許。
雷允恭哭泣著說:“臣這一生得到先帝恩典,做事並不在他人之後,而現在獨獨不能為先帝效力,是不是臣有何罪過啊?”
太后劉娥道:
“我不是對你有什麼吝嗇。實在是因為你很小的時候,就得到皇上恩幸,從來沒有在外面出任過什麼職務。現在官品已經很高,小氣不然的差遣,不足以安排你去;大型項目工作給你,我擔心你不懂得國家法禁,如果妄有舉動,可能反而牽累到你!”
太后劉娥這一番話,足見她識人之明。
但是雷允恭似乎鬼使神差,還是泣告不已。
太后想了想,一般的職務都已經安排出去了,就給他個“特命”,與一位叫張景宗的共同管勾山陵一事。
這個期間,雷允恭就有了出入於山陵使丁謂家中,與女道士劉德妙來往,請神下凡等昏妄事。
三月的一天,雷允恭騎馬來到修建中的山陵視察工地。這時,判司天監邢中和對他說:“現在這個山陵啊,上去一百步,按風水陰宅之法,應該有利於子孫。很像汝州秦王的墳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