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0頁
朝廷再派使者發兵追捕,朱能麾下的百十來人,當即潰散,朱能跑入一片桑林,自縊而死。
朱能死,周懷政被押赴城西普安佛寺斬首。
周懷政,就是最早從承天門鴟吻上取下“天書”的大宦官,他很可能參與了“天書”的出籠活動,所以真宗派他去曉諭寇準,並接受朱能的“敬獻天書”活動。此人有一記錄,頗奇。
說他曾經在真宗病重期間,拿出懷裡揣著的小刀,“對上自割”,對著皇上自己割自己。史稱“上因是疾復作”,皇上因此疾病復發。
如果這個記錄是真實的,那麼真宗的精神疾病也可能因為周懷政而加劇。也許他無法接受一個精神病人管理國家的現實,試圖以一己之力,重新分配國家最高權力——過去的大宦官王繼恩可以行“擁戴”之權,我也可以;也許他更崇敬寇準,試圖以一己之力,重新洗牌,改變朝廷丁謂專權的現狀;也許他自己就有精神疾病,屬於那種間歇性發作的迷狂之徒。總之,這個細微的難於證實的記錄,還有太多的疑點。
據說他以大宦官身份照顧太子趙禎即後來的宋仁宗時,趙禎似也隱隱地不喜歡這位“周家哥哥”。只有十來歲的小小趙禎,跟父親學得一手“飛白體”好字,臣僚中,就有人向他“乞字”。趙禎隨手一寫,就是六個大字:周家哥哥斬斬。
後來這句話竟成為讖語。
據說周懷政的父親,內殿承制周紹忠,很早就看不上這個兒子,從種種跡象推斷,這位老爸覺得兒子會惹大禍,曾經罵他說:“斫頭豎子,終累及我!”你這個砍腦袋的傢伙,早晚會牽累到我!
周懷政的兄弟周懷信,在周懷政到西北聯絡寇準、朱能,偽造“天書”時,就對他說:“兄天書事必敗,當早請上首露,庶獲輕典。”哥哥您這個“天書”的事,早晚必然敗露。你應該早一點告發此事,也許可以獲得輕一點的處罰。等到“謀逆”事作時,周懷信又趴在地上苦苦哀求哥哥不要做這事,哥哥不聽。
周懷政被抓捕,他的父親和兄弟都因此而“免死”。
參與到周懷政案中來的親卒、僕人等,都被“決杖”,發配海島或遠方州郡。其餘受牽連者幾十人,均受到不同程度的處罰。
周懷政案之後,有人認為太子雖小,但也應該承擔責任,畢竟等於“謀逆”。真宗受到蠱惑,這時李迪從容地對真宗說:“陛下有幾個兒子,要做這件事?”
真宗雖然病重糊塗,但聽了李迪一番話,還是一下子明白過來,太子東宮一旦有此追責,則冊立大事就會有不測之禍,覬覦這個位子的人太多了。於是不動。史稱“東宮得不動搖,(李)迪之力居多”。
李迪還在寇準艱難的時刻,為爭取“從輕發落”,多次與丁謂發生爭執。
寇準因為受到周懷政和朱能的牽連,由太子太傅降職為太常卿,知相州(今屬河南安陽)。後來丁謂又上奏,認為寇準不應該到內郡去,應該到更遠的外郡去。真宗折中,說“與小州”,給寇準一個小的州郡吧。丁謂退朝後,在詔令後寫道:“奉聖旨,除遠小處知州。”給寇準一個遠處的小州。李迪看後說:“剛才皇上可沒有說‘遠’這個字。” 丁謂耍無賴,回應道:“君面奉德音,欲擅改聖旨,你想庇護誰呢?”他倒打一耙,反說李迪“擅改聖旨”。後來將寇準轉知安州(今屬河北定州)。
丁謂仍然不甘心。他還在謀劃著名如何讓寇準失敗得更慘。
帝國情種
真宗趙恆很可能得了精神性質的疾病。史稱“上久不豫,語言或錯亂”,而且常常失憶。
有一天,他居然在大臣面前述說劉皇后的壞話:“昨夜皇后以下都到劉氏那裡去了,獨留朕於宮內!哼!”
這是說劉皇后大約有什麼事,一招呼,宮中女眷都過去了,只留下皇上一個人守著大空房子,孤零零的。這話說得可憐巴巴。但史稱“眾知上眊亂誤言,皆不應”,眾臣都知道皇上一時昏頭,精神錯亂,事實肯定不是這樣,所以沒有人回應他。
但是李迪此時正為劉皇后的“攬權”感到不安。真宗病重,很多軍政處分都要經由中宮決斷,雖然有大臣看守,但朝廷內外,近來議論已經越來越多。史上“紅顏干政”“惑亂朝綱”的故實,讓這位新任宰輔有憂慮。
李迪大概有“曲突徙薪”的擔當。他猜度的邏輯不難推演:真宗病重,早晚駕崩,而太子年幼,劉皇后免不了要“垂簾聽政”。那時節,如果這個名叫劉娥的女人來了野心,稱制稱帝,如何了得?李迪這類預判不為無因。如果不能消除隱患於未然,這位名叫劉娥的大宋劉後,就會與那位名叫呂雉的大漢呂后、名叫武曌的大唐武后,鼎足而三,成為史上三位最具權威權勢的女流。史鑑在此,不得不憂。於是,聽到皇上忽然編排皇后故事,李迪便來了“以天下為己任”的勇氣,貿然回應道:“果如是,何不以法治之?”
李迪的意思就是黜免皇后,另立她人。
真宗在迷亂中,看著李迪,過了好一會兒,似乎清醒起來,回答他說:“無是事也。”沒有這回事。
朱能死,周懷政被押赴城西普安佛寺斬首。
周懷政,就是最早從承天門鴟吻上取下“天書”的大宦官,他很可能參與了“天書”的出籠活動,所以真宗派他去曉諭寇準,並接受朱能的“敬獻天書”活動。此人有一記錄,頗奇。
說他曾經在真宗病重期間,拿出懷裡揣著的小刀,“對上自割”,對著皇上自己割自己。史稱“上因是疾復作”,皇上因此疾病復發。
如果這個記錄是真實的,那麼真宗的精神疾病也可能因為周懷政而加劇。也許他無法接受一個精神病人管理國家的現實,試圖以一己之力,重新分配國家最高權力——過去的大宦官王繼恩可以行“擁戴”之權,我也可以;也許他更崇敬寇準,試圖以一己之力,重新洗牌,改變朝廷丁謂專權的現狀;也許他自己就有精神疾病,屬於那種間歇性發作的迷狂之徒。總之,這個細微的難於證實的記錄,還有太多的疑點。
據說他以大宦官身份照顧太子趙禎即後來的宋仁宗時,趙禎似也隱隱地不喜歡這位“周家哥哥”。只有十來歲的小小趙禎,跟父親學得一手“飛白體”好字,臣僚中,就有人向他“乞字”。趙禎隨手一寫,就是六個大字:周家哥哥斬斬。
後來這句話竟成為讖語。
據說周懷政的父親,內殿承制周紹忠,很早就看不上這個兒子,從種種跡象推斷,這位老爸覺得兒子會惹大禍,曾經罵他說:“斫頭豎子,終累及我!”你這個砍腦袋的傢伙,早晚會牽累到我!
周懷政的兄弟周懷信,在周懷政到西北聯絡寇準、朱能,偽造“天書”時,就對他說:“兄天書事必敗,當早請上首露,庶獲輕典。”哥哥您這個“天書”的事,早晚必然敗露。你應該早一點告發此事,也許可以獲得輕一點的處罰。等到“謀逆”事作時,周懷信又趴在地上苦苦哀求哥哥不要做這事,哥哥不聽。
周懷政被抓捕,他的父親和兄弟都因此而“免死”。
參與到周懷政案中來的親卒、僕人等,都被“決杖”,發配海島或遠方州郡。其餘受牽連者幾十人,均受到不同程度的處罰。
周懷政案之後,有人認為太子雖小,但也應該承擔責任,畢竟等於“謀逆”。真宗受到蠱惑,這時李迪從容地對真宗說:“陛下有幾個兒子,要做這件事?”
真宗雖然病重糊塗,但聽了李迪一番話,還是一下子明白過來,太子東宮一旦有此追責,則冊立大事就會有不測之禍,覬覦這個位子的人太多了。於是不動。史稱“東宮得不動搖,(李)迪之力居多”。
李迪還在寇準艱難的時刻,為爭取“從輕發落”,多次與丁謂發生爭執。
寇準因為受到周懷政和朱能的牽連,由太子太傅降職為太常卿,知相州(今屬河南安陽)。後來丁謂又上奏,認為寇準不應該到內郡去,應該到更遠的外郡去。真宗折中,說“與小州”,給寇準一個小的州郡吧。丁謂退朝後,在詔令後寫道:“奉聖旨,除遠小處知州。”給寇準一個遠處的小州。李迪看後說:“剛才皇上可沒有說‘遠’這個字。” 丁謂耍無賴,回應道:“君面奉德音,欲擅改聖旨,你想庇護誰呢?”他倒打一耙,反說李迪“擅改聖旨”。後來將寇準轉知安州(今屬河北定州)。
丁謂仍然不甘心。他還在謀劃著名如何讓寇準失敗得更慘。
帝國情種
真宗趙恆很可能得了精神性質的疾病。史稱“上久不豫,語言或錯亂”,而且常常失憶。
有一天,他居然在大臣面前述說劉皇后的壞話:“昨夜皇后以下都到劉氏那裡去了,獨留朕於宮內!哼!”
這是說劉皇后大約有什麼事,一招呼,宮中女眷都過去了,只留下皇上一個人守著大空房子,孤零零的。這話說得可憐巴巴。但史稱“眾知上眊亂誤言,皆不應”,眾臣都知道皇上一時昏頭,精神錯亂,事實肯定不是這樣,所以沒有人回應他。
但是李迪此時正為劉皇后的“攬權”感到不安。真宗病重,很多軍政處分都要經由中宮決斷,雖然有大臣看守,但朝廷內外,近來議論已經越來越多。史上“紅顏干政”“惑亂朝綱”的故實,讓這位新任宰輔有憂慮。
李迪大概有“曲突徙薪”的擔當。他猜度的邏輯不難推演:真宗病重,早晚駕崩,而太子年幼,劉皇后免不了要“垂簾聽政”。那時節,如果這個名叫劉娥的女人來了野心,稱制稱帝,如何了得?李迪這類預判不為無因。如果不能消除隱患於未然,這位名叫劉娥的大宋劉後,就會與那位名叫呂雉的大漢呂后、名叫武曌的大唐武后,鼎足而三,成為史上三位最具權威權勢的女流。史鑑在此,不得不憂。於是,聽到皇上忽然編排皇后故事,李迪便來了“以天下為己任”的勇氣,貿然回應道:“果如是,何不以法治之?”
李迪的意思就是黜免皇后,另立她人。
真宗在迷亂中,看著李迪,過了好一會兒,似乎清醒起來,回答他說:“無是事也。”沒有這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