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頁
我們再看看二世的反應:
二世曰:善。
二世認為這真是一個非常好的建議,於是兩人想辦法找出平日不喜歡的大臣和諸公子的各種罪名,將他們抓起來全部殺掉,這就是二世皇帝。
二世的這個決定,有沒有錯呢?歷史學不講空話,我們可以從後面的實例來驗證,看看這樣一味實行殺戮到底會有什麼結果?
天乎!吾無罪。
在這裡,《史記》寫了一個小故事,是關於當時諸公子的處境。
公子將閭昆弟三人囚於內宮,議其罪獨後。二世使使令將閭曰:“公子不臣,罪當死,吏致法焉。”將閭曰:“闕廷之禮,吾未嘗敢不從賓贊也;廊廟之位,吾未嘗敢失節也;受命應對,吾未嘗敢失辭也。何謂不臣?願聞罪而死。”使者曰:“臣不得與謀,奉書從事。”將閭乃仰天大呼天者三,曰:“天乎!吾無罪!”昆弟三人皆流涕拔劍自殺,宗室振恐。群臣諫者以為誹謗,大吏持祿取容,黔首振恐。
公子將閭兄弟三人被關在內宮裡頭,其他公子或自請殉葬、或自殺、或早就被議罪處死,就剩他們三個人還沒有死。為什麼呢?因為找不到他們三個的任何罪名。我們看看二世怎麼處理這個問題?
二世派了使者去跟將閭說,你有“不臣”之罪,其罪當誅,現在派了官吏來執行。將閭聽到“不臣”的罪名十分驚訝,於是反問:“我在朝廷舉行大禮儀的時候,從來就不敢不服從司儀的命令。擔任國家職位時,從來就不敢失去該有的節操。接受上位者的命令和應答,從來沒有講錯過一句話。請問‘不臣’是什麼意思?我哪裡犯了‘不臣’之罪?”
秦法嚴密,你讓將閭死,你總得要讓他死個明白。你要明明白白告訴他,他什麼事情有罪。其實,各位從將閭敢回答這三句話就知道,他是很有自信的,自己絕對沒有做過任何“不臣”的行為,絕對沒有發過任何“不臣”的言論。
使者怎麼回答他呢?這個使者的回答,就是典型的“不作為”的回答:“我不知道罪名怎麼來的,我只負責執行命令殺你而已。”所以意思就是,不關我的事,把皮球踢到另外一個地方去,罪名的部分要問我的上級。不過我今天奉令要把你殺了,死了以後你還能不能問上級,就是另外一個問題了。
那將閭怎麼辦呢?他沒辦法了,只好仰天大呼三次:天乎!吾無罪。天乎!吾無罪。天乎!吾無罪。
將閭覺得他沒有罪,他跟上天哀告,他沒有罪怎麼能死呢?但最後也只能兄弟相哭,拔劍自殺了。秦始皇的兒子們最後是這麼個結局,各位去想想看那個情況之悲慘。
但如果我講這一段的目的,只是為了講將閭結局之悲慘,講二世無罪也要把人殺了,我這個老師講的課就沒有什麼出奇了,這樣的含義你們自己讀也讀得出來。
這裡真正想問你們,要各位去想的是:公子將閭三人,真的無罪嗎?
聰明如各位,相信心中自有決斷。這裡我只提供個人看法,作為參考。中國學問重層次,我們來分析看看,他們是不是真的無罪?
第一個層次,公子將閭確實沒有罪。
為什麼呢?因為他確實沒有犯過“不臣”之罪。按照這一點來看,將閭想得沒有錯。他沒有罪,他是無罪被誅殺。用現在的話,他是被冤枉的。
可是,將閭真的沒有罪嗎?
第二個層次,公子將閭確實有罪,可是罪不當誅。
看到這裡,各位可能有所疑惑,將閭有什麼罪呢?因為他沒有盡到他應該盡的責任。身為秦國的公子,他安享百姓的稅賦,過著富裕的生活。而他的父親和弟弟倒行逆施、殘民以逞,他卻什麼該說的話也沒說,什麼該做的事也沒做,什麼該救的人都沒救,坐視著國家一天天地崩壞,他真的沒有罪嗎?
各位可能會回答我,將閭只是該做的事沒有做,說是罪太過了。秦始皇那麼凶暴,二世那麼凶暴,誰敢講真話?怕死是人之常情,想要貪圖富貴也是人之常情,就算這是罪,起碼他罪不至死吧?
我們再往更深一層想,真的如此嗎?
第三個層次,公子將閭確實有罪,而且其罪當死。
秦國為了統一六國,用盡了一切詐謀和卑鄙手段,楚懷王便是被騙入秦國而後屈死。秦軍殺戮了多少六國人,長平便有四十萬投降的冤魂,天下有多少人因為秦軍的暴行妻離子散、家破人亡、流離失所。這都是歷代秦王,也就是公子將閭的父祖們所為,難道這種種惡行,都不必付出代價嗎?將閭身為秦王的子孫,因為祖先的惡行,從小就得以安享榮華富貴,難道將閭認為他不必付出代價嗎?
世界上所有的事情都必須付出代價。如果你沒有付出代價,那就是別人要替你支付這個代價。如果祖先沒有付出這個代價,這個代價往往會到子孫的身上。中國人講“報在子孫”,正是這個道理。
當然各位會問我,這不是不公平嗎?誰做的事,就應該誰付出代價啊!會問這樣的問題,是因為各位不了解歷史的本質。人的壽命有限,一件事情從做下去,到得到結果,再到付出代價,其間往往超過一個人壽命的期限。所以中國人看歷史,不是看一年十年,而是看百年千年,看這個事到底是什麼結果。
二世曰:善。
二世認為這真是一個非常好的建議,於是兩人想辦法找出平日不喜歡的大臣和諸公子的各種罪名,將他們抓起來全部殺掉,這就是二世皇帝。
二世的這個決定,有沒有錯呢?歷史學不講空話,我們可以從後面的實例來驗證,看看這樣一味實行殺戮到底會有什麼結果?
天乎!吾無罪。
在這裡,《史記》寫了一個小故事,是關於當時諸公子的處境。
公子將閭昆弟三人囚於內宮,議其罪獨後。二世使使令將閭曰:“公子不臣,罪當死,吏致法焉。”將閭曰:“闕廷之禮,吾未嘗敢不從賓贊也;廊廟之位,吾未嘗敢失節也;受命應對,吾未嘗敢失辭也。何謂不臣?願聞罪而死。”使者曰:“臣不得與謀,奉書從事。”將閭乃仰天大呼天者三,曰:“天乎!吾無罪!”昆弟三人皆流涕拔劍自殺,宗室振恐。群臣諫者以為誹謗,大吏持祿取容,黔首振恐。
公子將閭兄弟三人被關在內宮裡頭,其他公子或自請殉葬、或自殺、或早就被議罪處死,就剩他們三個人還沒有死。為什麼呢?因為找不到他們三個的任何罪名。我們看看二世怎麼處理這個問題?
二世派了使者去跟將閭說,你有“不臣”之罪,其罪當誅,現在派了官吏來執行。將閭聽到“不臣”的罪名十分驚訝,於是反問:“我在朝廷舉行大禮儀的時候,從來就不敢不服從司儀的命令。擔任國家職位時,從來就不敢失去該有的節操。接受上位者的命令和應答,從來沒有講錯過一句話。請問‘不臣’是什麼意思?我哪裡犯了‘不臣’之罪?”
秦法嚴密,你讓將閭死,你總得要讓他死個明白。你要明明白白告訴他,他什麼事情有罪。其實,各位從將閭敢回答這三句話就知道,他是很有自信的,自己絕對沒有做過任何“不臣”的行為,絕對沒有發過任何“不臣”的言論。
使者怎麼回答他呢?這個使者的回答,就是典型的“不作為”的回答:“我不知道罪名怎麼來的,我只負責執行命令殺你而已。”所以意思就是,不關我的事,把皮球踢到另外一個地方去,罪名的部分要問我的上級。不過我今天奉令要把你殺了,死了以後你還能不能問上級,就是另外一個問題了。
那將閭怎麼辦呢?他沒辦法了,只好仰天大呼三次:天乎!吾無罪。天乎!吾無罪。天乎!吾無罪。
將閭覺得他沒有罪,他跟上天哀告,他沒有罪怎麼能死呢?但最後也只能兄弟相哭,拔劍自殺了。秦始皇的兒子們最後是這麼個結局,各位去想想看那個情況之悲慘。
但如果我講這一段的目的,只是為了講將閭結局之悲慘,講二世無罪也要把人殺了,我這個老師講的課就沒有什麼出奇了,這樣的含義你們自己讀也讀得出來。
這裡真正想問你們,要各位去想的是:公子將閭三人,真的無罪嗎?
聰明如各位,相信心中自有決斷。這裡我只提供個人看法,作為參考。中國學問重層次,我們來分析看看,他們是不是真的無罪?
第一個層次,公子將閭確實沒有罪。
為什麼呢?因為他確實沒有犯過“不臣”之罪。按照這一點來看,將閭想得沒有錯。他沒有罪,他是無罪被誅殺。用現在的話,他是被冤枉的。
可是,將閭真的沒有罪嗎?
第二個層次,公子將閭確實有罪,可是罪不當誅。
看到這裡,各位可能有所疑惑,將閭有什麼罪呢?因為他沒有盡到他應該盡的責任。身為秦國的公子,他安享百姓的稅賦,過著富裕的生活。而他的父親和弟弟倒行逆施、殘民以逞,他卻什麼該說的話也沒說,什麼該做的事也沒做,什麼該救的人都沒救,坐視著國家一天天地崩壞,他真的沒有罪嗎?
各位可能會回答我,將閭只是該做的事沒有做,說是罪太過了。秦始皇那麼凶暴,二世那麼凶暴,誰敢講真話?怕死是人之常情,想要貪圖富貴也是人之常情,就算這是罪,起碼他罪不至死吧?
我們再往更深一層想,真的如此嗎?
第三個層次,公子將閭確實有罪,而且其罪當死。
秦國為了統一六國,用盡了一切詐謀和卑鄙手段,楚懷王便是被騙入秦國而後屈死。秦軍殺戮了多少六國人,長平便有四十萬投降的冤魂,天下有多少人因為秦軍的暴行妻離子散、家破人亡、流離失所。這都是歷代秦王,也就是公子將閭的父祖們所為,難道這種種惡行,都不必付出代價嗎?將閭身為秦王的子孫,因為祖先的惡行,從小就得以安享榮華富貴,難道將閭認為他不必付出代價嗎?
世界上所有的事情都必須付出代價。如果你沒有付出代價,那就是別人要替你支付這個代價。如果祖先沒有付出這個代價,這個代價往往會到子孫的身上。中國人講“報在子孫”,正是這個道理。
當然各位會問我,這不是不公平嗎?誰做的事,就應該誰付出代價啊!會問這樣的問題,是因為各位不了解歷史的本質。人的壽命有限,一件事情從做下去,到得到結果,再到付出代價,其間往往超過一個人壽命的期限。所以中國人看歷史,不是看一年十年,而是看百年千年,看這個事到底是什麼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