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歷史就是研究人的學問,你要明白人性,你才明白什麼叫作歷史。各位要往深處想,李斯是丞相,地位比趙高高得太多,趙高為什麼有膽子敢做這樣的事?李斯和始皇數十年君臣不離不棄,始皇將他從一個舍人提拔成為丞相,可以說就算始皇對不起天下所有人,也絕對沒有對不起李斯,如果他有一絲一毫的忠心,趙高的下場會是什麼?

  說得更清楚一點,只要李斯不同意,趙高與胡亥的密謀,絕無成功的希望。李斯才是這場密謀中真正的關鍵人物,大秦之亡,不亡於趙高與胡亥,而正亡於李斯。

  但是蒼蠅不抱沒縫的雞蛋,李斯到底是什麼地方露出破綻?我想,正是他的不願通知扶蘇,才被趙高看出來,原來李斯也不希望扶蘇繼位。

  再問各位,你們覺得扶蘇收到賜死的命令後,他會怎麼做?

  各位要明白,扶蘇此時並不是無權無勢的柔弱公子。扶蘇不僅為人“剛毅而武勇”,更重要的是他身邊有三十萬大軍,還有秦朝最強的大將蒙恬!

  結果扶蘇竟然真的就這樣自殺了,詔書叫他死他就乖乖去死。他的死使得秦朝的命運走向了不可挽救的地步。皇長子收到命令,連復請都不敢,立刻就服從命令自殺,秦法之弊,實在可驚可怖。

  根據《史記·李斯列傳》的記載,知道扶蘇已死的消息後,“胡亥、斯、高大喜”,大喜啊!你李斯怎麼能“大喜”?連漢高祖聽到呂后殺韓信的消息,都還知道“且喜且憐之”,你李斯聽到始皇的親生兒子、帝國真正的繼承人冤死,竟連一絲哀憐之意也沒有,真是禽獸不如!

  為了騙過天下人,李斯、趙高和胡亥將始皇的遺體放在車上,繼續巡遊的行程。不管到哪裡,都假裝秦始皇還活著,照樣把食物送進車上。百官也像平日一樣奏事,由車內的宦官冒充始皇來批閱公文,再交給大臣們去執行,沒有人發現始皇已死。

  各位可能會說,這怎麼可能呢?只要有一個大臣當場詢問一個問題,這不就穿幫了嗎?

  放心好了,不會有人問的。各位忘了嗎?以前秦始皇不是曾經下令,不讓任何人知道他在哪裡,因此百官不能和他討論政事,只能接受他的決定。

  各位現在知道,為什麼始皇死了以後,沒有人懷疑他已經死了吧!因為在這一刻,他所作所為跟他活著的時候是一模一樣的。沒有人能見到他,沒有人能夠跟他討論事情,所有人都只能接受他的決定。這麼做最後的結果,就是把自己和大秦的命運全部給斷送了。

  始皇怎會讓自己落得這樣的下場?

  秦始皇在三十六年秋天從咸陽出發,進行他人生最後一次的巡遊。等他死在沙丘時,已經是三十七年的夏天了。

  李斯、趙高和胡亥將他的遺體放在車上,希望假裝他還活著,但還有一個技術性難題需要克服。

  是的,屍體是會腐壞發臭的,即使這是秦始皇的屍體也一樣。

  就算百官再遲鈍,等聞到從車中傳來的屍臭時,真相不也會揭曉嗎?這個問題該怎麼辦呢?

  解決的方法很簡單,就是命人在車上放著一百二十斤的鮑魚,有人說這就是腐魚的意思,用魚臭來掩蓋屍臭。

  等等,聰明如各位想必會問,這不是太荒唐了嗎?皇帝出行的車子,怎麼可能放著大量的腐魚呢?這麼荒唐的命令,百官難道不起疑嗎?

  不會起疑的,或者說不敢起疑的。各位忘了嗎?始皇生前的命令,不管再怎麼荒唐,都沒有人敢質疑,百官早已唯唯諾諾成為習慣。正直有勇氣的官員,早就被始皇“樂以刑殺為威”了。

  清人顧炎武《日知錄》中,考察始皇死後的巡遊路線,發現李斯、趙高足足向北又多繞了三四千里才回咸陽,他說:“若徑歸咸陽,不果行游,恐人疑揣,故載轀輬而北行,但欲以欺天下,雖君父之屍臭腐車中而不顧,亦殘忍無人心之極矣。”

  顧炎武說“但欲以欺天下”,說得真好!秘之不發喪是“詐”,令百官奏事如故是“詐”,“更詐為丞相斯受始皇遺詔沙丘”更是“詐”,如今載腐魚、北游以欺天下還是“詐”。各位現在心裡記著這個字,我會在下一章為各位揭曉這個伏筆。

  秦始皇是何等強大的人物,他開創了此後兩千年中國的基本歷史格局。中國人罵人有兩句最狠的話,一句是“斷子絕孫”,一句是“死無葬身之地”。這兩句話,秦始皇應驗了一句半,他斷子絕孫,那是下一章我們要談的事;他死後雖有葬身之地,始皇陵那麼大的陵墓,今天已是觀光勝地,但卻已是全身腐爛都還不能下葬,何等悲哀!

  而這,就是始皇最後的結局。

  在我的課程里,每一講多半都有個主題,這裡的主題要和各位談什麼呢?我想請問各位:像秦始皇這樣一個聰明剛強的人物,為什麼會讓自己的一生走到這個下場?

  他想要的繼承人不但不能繼承,還被人害死。他自己屍體都腐爛掉了,還得繼續北游,不能下葬。他一生最相信的人有三個:李斯、趙高和胡亥,如果不相信李斯,不會一生重用他;如果不相信趙高,不會讓他掌管最重要的玉璽;胡亥是他最喜歡的小兒子,始皇更不可能懷疑他。結果卻是這三個人聯手,一起欺騙了他,葬送了他最重視的帝國。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