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9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近幾日,李永芳接連收到遼東巡撫王化貞的密函,商議約他為內應,襲破遼陽城。努爾哈赤將幾封密函反覆看了,笑道:“這王化貞不是個實誠的人,專好吹噓,以大話唬人。他不過是遼東巡撫,手下怎麼會有十四萬大軍?那熊廷弼經略遼東軍務,官職在他之上,如何卻只有五千人馬?”

  “汗王問得有理,可是明朝官場上的陋規極多,汗王想必不曾理會。那王化貞在密函上所說大軍十四萬,並非虛言。他是明朝內閣首輔葉向高的門生弟子,又與兵部尚書張鶴鳴交情深厚。遼東每年往兵部請調的兵卒,都繞過熊廷弼,逕自歸到王化貞的名下,他手下兵馬遠多於熊廷弼,也就不足為奇了。”

  李永芳見努爾哈赤若有所思,接著說道:“王化貞自恃朝中有強援,不把熊廷弼放在眼裡。凡事專向朝廷請旨,卻不知會熊廷弼,他手握遼東重權,熊廷弼早給架空了。”

  努爾哈赤悠然地點菸,深吸一口,笑道:“朕方才見密函上只具王化貞一人名姓,可知熊廷弼並未參與。看來他們經撫不和,那麼熊廷弼徒有經略虛名,不足為懼了。”

  “豈止是經撫不和?奴才看來,他們二人已勢同水火了。王化貞主戰,熊廷弼主守,各持一說,極為齟齬。弄不好怕是要老拳相見了。”李永芳想到熊廷弼何等的英豪,卻奈何不得那個文弱的王化貞,若是二人由爭辯而致打鬥,該是怎樣的場面,不禁暗自發笑。

  努爾哈赤將密函拋在御案上,冷笑道:“區區一個王化貞,依仗葉向高就敢如此藐視我大金,竟說什麼統領六萬大軍,一舉蕩平,可真大言不慚、狂妄至極!必要給他點兒苦頭嘗嘗,讓他想起遼東就膽戰心驚。”

  李永芳道:“王化貞好大喜功,意氣自豪,其實並不知兵。他若是固守廣寧不出,守住城池,山海關內外自可無虞,可他卻一心想著建功,率兵渡過遼河,不是自己找死麼?”

  努爾哈赤道:“朕先遣一路人馬,渡過遼河,偷襲西平堡,王化貞若能率兵救援,正好乘機在野外伏擊,倒省得攻城了。”

  “野地浪戰乃是我八旗兵馬所長,卻是明軍所短,如此揚長避短,必能大獲全勝。”李永芳心裡極是讚佩,汗王計謀百變而出,端的是爐火純青。

  一夜之間,後金兵馬圍住了西平堡。守堡副將羅一貫見情勢危急,派人飛馬求援。王化貞一心進兵,哪裡容得有一城一地的失陷,得知後金兵數不多,急撤廣寧、閭陽、鎮武三處兵馬,派總兵祁秉忠、參將祖大壽、游擊孫得功,帶兵往援。熊廷弼也得到了消息,派總兵劉渠趕來援助。兩路人馬會師前進,趕到平陽橋,得知西平堡失守,羅一貫陣亡。孫得功想要帶兵返回廣寧,劉渠、祁秉忠二人執意上前廝殺,孫得功勉強相隨,兵卒陸續過了平陽橋,到了西平堡北邊的沙嶺,見前面塵頭大起,大貝勒代善、四貝勒皇太極帶領三萬人馬一齊殺出。劉渠、祁秉忠拍馬迎擊,孫得功卻畏縮在後面,觀望不動。只見後金兵馬前排左右一分,後面衝出一隊弓弩手,萬箭齊發,明軍猝不及防,再要持盾牌護身,早已傷了數百人,軍卒驚慌而退,有人大叫道:“明軍敗了,還不快逃?難道要等著女真人來砍脖子嗎?”劉渠、祁秉忠捨命遮攔,無奈軍心大亂,約束不住,四散潰逃。

  王化貞不知軍卒潰敗,還想著西平堡解圍之後,如何向朝廷寫摺子報捷,正在構思腹稿,一陣驟急的馬蹄聲直闖轅門,總兵江朝棟氣喘吁吁地跑進來,喊道:“大、大事不好了!孫、孫得功反了,誘開城門,正朝巡撫衙門殺來,大人快走!”

  王化貞倉皇失措,兩腿顫抖不止,竟跨不上馬。江朝棟將他連拉帶拖地架上了馬,揮鞭出城疾馳。回頭再看廣寧,城中濃煙大起,殺聲震天,王化貞嚇得抱緊馬鞍,落荒而逃。一直跑到大凌河,見一支人馬迎面疾驅而來,打的是大明旗號,為首的一員大帥,身高七尺上下,魁梧高大,威風凜凜,正是遼東經略熊廷弼。王化貞伏在馬背上失聲大哭,不肯下來相見。熊廷弼提韁上前,見他泗涕滂沱,狼狽不堪,拱手道:“撫台大人當日豪言六萬大軍一舉蕩平,怎麼卻落到這步田地?”

  王化貞無言以對,既慚愧又尷尬,更加埋低了頭,號啕不止。熊廷弼重重一嘆,說道:“你就是再高聲用力地啼哭,也沒用了,廣寧不可復得。熊某隻有五千兵,都交你率領,也好抵擋後金追兵。熊某不忍心這麼多的百姓給後金擄去受苦,要護領他們入關。”

  王化貞聽到五千人馬,眼睛一亮,說道:“還是先奪回廣寧,不然如何向朝廷交待?”“遲了遲了。”熊廷弼搖頭不已,“如你不上當出戰,盡撤廣寧兵馬,也不至有如此大敗。

  如今正是兵潰之時,誰還肯為你賣力固守?”

  王化貞還要再三相求,探馬來報,後金占了廣寧,錦州、大小凌河、松山、杏山等城都已失陷。熊廷弼看看發呆的王化貞,良久無言,下令將沿路各城鎮不能帶走的糧草等財物點火焚燒,煙火遮天蔽日。逃難的遼民有數十萬之眾,他們攜妻抱子,拉牛牽羊,哭叫之聲,驚天動地。王化貞、熊廷弼回到京城,即被羈押刑部大獄,東閣大學士、兵部尚書孫承宗奉旨出關督理山海關及薊、遼、天津、登、萊諸處軍務。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