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頁
因為高季興治理成效顯著,朱溫便正式任命他為荊南節度使。朱溫在世時高季興沒有什麼動作,等朱溫一死,後梁走向衰落時,高季興便開始有了獨立一方的計劃。整頓擴充軍隊,加固城池,又大量徵收賦稅,儲備軍需,他還暗中向吳和蜀稱臣,請求它們支持自己。然後高季興便發兵擴充領土,但他的軍隊很不爭氣,兩次出兵都以失敗而告終。
地方沒有到手,高季興卻損兵折將,他一氣之下停止了對後梁的供奉。梁末帝朱友貞沒能力控制他,只能再施加恩惠籠絡,封他為渤海王。
後唐取代後梁,唐莊宗的威望如日中天,割據政權多遣使前去向他致意。為討好中原新天子,司空薰等大臣勸高季興親赴洛陽,可梁震反對,說:“大王本是梁朝故臣,而梁、唐血戰二十年,世為仇敵。今天子新滅梁,恐余怒未息。再說,大王握強兵,居重鎮,一旦入朝,難免為其所虜。”
高季興不聽,以精騎三百為衛隊,去了洛陽。唐莊宗召見他後,果然不出梁震所料,準備將他扣留下來,幸得郭崇韜以信義相勸,才使他得以脫免。
相見時,唐莊宗問他:“我已滅梁,準備再征吳、蜀,你看應以何者為先?”
高季興的回答是:“宜先征蜀,臣當以本部兵為前鋒。”
唐莊宗聞言大喜,用手撫其背,以示滿意。
高季興走了,走到襄州,尚未出唐境,忽然心動,疑唐莊宗有變,連夜打出關去。事實確也如此,唐莊宗在高季興走後,後悔沒將他留下,傳令襄州守將把他截住,然命令到達時,他已經逃出境外。
回到荊州,高季興僥倖地對梁震說:“不聽先輩之言,險些回不來。我此行彼此各有一失,我往朝是一失,彼放我也是一失。新天子自矜得很,他靠眾將士百戰而得河南,卻說自己猶如手抄《春秋》,並說於手指上得天下,把功全歸於自己一人,拿功臣不當回事。此外,他好遊獵,政事多廢。如此,我可高枕無憂了。”
話是這樣說,高季興出於對外宣傳的需要,找來繡工,將唐莊宗按在他背上的手印繡下,到處誇耀。
同光三年(925年),高季興被唐莊宗封為南平王。有了這封號,高季興儼然成了國王。
荊南政治中心設在江陵,地狹兵弱,夾在吳、楚之間,是一小國。境內出產不多,經濟力量非常有限,當南漢、閩、楚等國遣使向中原運送貢品途經其境時,高季興採取強盜行徑,常強行扣留,占為己有。人家發書函譴責,或發兵打上門,他則將財貨退還,毫無羞愧之色。後唐魏王李繼岌平蜀後,將蜀中金帛四十多萬輸往中原,船經荊南,正值唐莊宗死於政變,他趁機全部奪了過來。
唐明宗登位,高季興要求將夔、忠、歸、峽等州劃入他的轄內。唐明宗表面答應,實際卻派出了自己委任的刺史。由是兩下鬧了起來,終於兵戎相見,結果,高季興大虧,僅剩下荊、歸、峽三州。他拿這三州依附了吳,被冊為秦王。
高季興割據荊南,和有些割據者從下層打出來不一樣,而是作為後梁的封疆大吏,逐漸脫離朝廷而獨立。他在荊南割地稱王,有著主客觀兩重因素:主觀因素是,此地完全是靠他白手起家,苦心經營出來的,從而在心理上將其視為己有;客觀因素是,中原朝廷多變故,對他失去了控制力。
天成三年(928年),七十一歲的高季興扔下了權杖,他的長子高從海(文獻王)繼位。
高從海為人機敏,多權數,考慮到後唐勢力強大,從而對父親的外交方針作了修正,以贖罪銀三千兩,重新臣事於後唐。長興三年(932年),受封渤海王。應順元年(934年),進封南平王。後晉大將李從進叛,結高從海為援,李從進被晉高祖鎮壓後,高從海欲討邱州(今湖北武昌)為屬,遭拒絕。後漢高祖得天下,高從海再討邱州,又被拒絕,發兵進攻鄖州,兵敗城下。荊南為小國,地處要衝,南漢、閩、楚等國向中原進貢,途經其地,常被高從海扣留使者,掠去財物。各國譴責或出軍討伐,他亦如其父高季興一樣,即退還財物,毫無羞愧之色。凡有國稱帝,他必上臣表,以討賞賜,人稱“高賴子”。
乾拓元年(948年),高從海的第三子高保融(貞懿王)繼位。
在高保融執政期間,荊南和後周的關係趨向至好的地步。周世宗征南唐,高保融一邊出兵相應,一邊遣使勸李王景歸順。此後,荊南每年向後周進貢,從無間斷,並派其弟高保紳前去朝見。高保融性格有些迂,缺乏才幹,政事無論大小全都委託給其弟高保韻。宋朝建立,高保融大懼,一年進貢三次。
北宋建隆元年(960年),高季興第十子高保韻繼位。兩年後,高保韻得病,用其子高繼沖判內外兵馬。建隆三年(962年),高繼沖繼位。次年,宋太祖發兵征湖南,軍經荊南,高繼沖封庫出迎,自請內附。九月,舉族遷至開封,荊南的歷史至此結束。
屢敗屢戰,蠢劉崇建北漢
劉崇,沙陀部人,後漢高祖劉知遠的弟弟,後改名為劉文。劉崇長相出眾,有一副美髯,而且重瞳。劉崇年輕的時候嗜酒成性,又喜好賭博,基本上也是個無賴。在他二十歲時應募到河東李克用的軍隊中,後來升為軍校。
劉崇自己並沒有多少本事,能力也欠缺,但他有哥哥劉知遠的提拔,因此升得很快,在劉知遠做河東節度使的時候,就提拔他為河東馬步軍都指揮使,居於哥哥之下,做了第二號人物,專管軍事事務。
地方沒有到手,高季興卻損兵折將,他一氣之下停止了對後梁的供奉。梁末帝朱友貞沒能力控制他,只能再施加恩惠籠絡,封他為渤海王。
後唐取代後梁,唐莊宗的威望如日中天,割據政權多遣使前去向他致意。為討好中原新天子,司空薰等大臣勸高季興親赴洛陽,可梁震反對,說:“大王本是梁朝故臣,而梁、唐血戰二十年,世為仇敵。今天子新滅梁,恐余怒未息。再說,大王握強兵,居重鎮,一旦入朝,難免為其所虜。”
高季興不聽,以精騎三百為衛隊,去了洛陽。唐莊宗召見他後,果然不出梁震所料,準備將他扣留下來,幸得郭崇韜以信義相勸,才使他得以脫免。
相見時,唐莊宗問他:“我已滅梁,準備再征吳、蜀,你看應以何者為先?”
高季興的回答是:“宜先征蜀,臣當以本部兵為前鋒。”
唐莊宗聞言大喜,用手撫其背,以示滿意。
高季興走了,走到襄州,尚未出唐境,忽然心動,疑唐莊宗有變,連夜打出關去。事實確也如此,唐莊宗在高季興走後,後悔沒將他留下,傳令襄州守將把他截住,然命令到達時,他已經逃出境外。
回到荊州,高季興僥倖地對梁震說:“不聽先輩之言,險些回不來。我此行彼此各有一失,我往朝是一失,彼放我也是一失。新天子自矜得很,他靠眾將士百戰而得河南,卻說自己猶如手抄《春秋》,並說於手指上得天下,把功全歸於自己一人,拿功臣不當回事。此外,他好遊獵,政事多廢。如此,我可高枕無憂了。”
話是這樣說,高季興出於對外宣傳的需要,找來繡工,將唐莊宗按在他背上的手印繡下,到處誇耀。
同光三年(925年),高季興被唐莊宗封為南平王。有了這封號,高季興儼然成了國王。
荊南政治中心設在江陵,地狹兵弱,夾在吳、楚之間,是一小國。境內出產不多,經濟力量非常有限,當南漢、閩、楚等國遣使向中原運送貢品途經其境時,高季興採取強盜行徑,常強行扣留,占為己有。人家發書函譴責,或發兵打上門,他則將財貨退還,毫無羞愧之色。後唐魏王李繼岌平蜀後,將蜀中金帛四十多萬輸往中原,船經荊南,正值唐莊宗死於政變,他趁機全部奪了過來。
唐明宗登位,高季興要求將夔、忠、歸、峽等州劃入他的轄內。唐明宗表面答應,實際卻派出了自己委任的刺史。由是兩下鬧了起來,終於兵戎相見,結果,高季興大虧,僅剩下荊、歸、峽三州。他拿這三州依附了吳,被冊為秦王。
高季興割據荊南,和有些割據者從下層打出來不一樣,而是作為後梁的封疆大吏,逐漸脫離朝廷而獨立。他在荊南割地稱王,有著主客觀兩重因素:主觀因素是,此地完全是靠他白手起家,苦心經營出來的,從而在心理上將其視為己有;客觀因素是,中原朝廷多變故,對他失去了控制力。
天成三年(928年),七十一歲的高季興扔下了權杖,他的長子高從海(文獻王)繼位。
高從海為人機敏,多權數,考慮到後唐勢力強大,從而對父親的外交方針作了修正,以贖罪銀三千兩,重新臣事於後唐。長興三年(932年),受封渤海王。應順元年(934年),進封南平王。後晉大將李從進叛,結高從海為援,李從進被晉高祖鎮壓後,高從海欲討邱州(今湖北武昌)為屬,遭拒絕。後漢高祖得天下,高從海再討邱州,又被拒絕,發兵進攻鄖州,兵敗城下。荊南為小國,地處要衝,南漢、閩、楚等國向中原進貢,途經其地,常被高從海扣留使者,掠去財物。各國譴責或出軍討伐,他亦如其父高季興一樣,即退還財物,毫無羞愧之色。凡有國稱帝,他必上臣表,以討賞賜,人稱“高賴子”。
乾拓元年(948年),高從海的第三子高保融(貞懿王)繼位。
在高保融執政期間,荊南和後周的關係趨向至好的地步。周世宗征南唐,高保融一邊出兵相應,一邊遣使勸李王景歸順。此後,荊南每年向後周進貢,從無間斷,並派其弟高保紳前去朝見。高保融性格有些迂,缺乏才幹,政事無論大小全都委託給其弟高保韻。宋朝建立,高保融大懼,一年進貢三次。
北宋建隆元年(960年),高季興第十子高保韻繼位。兩年後,高保韻得病,用其子高繼沖判內外兵馬。建隆三年(962年),高繼沖繼位。次年,宋太祖發兵征湖南,軍經荊南,高繼沖封庫出迎,自請內附。九月,舉族遷至開封,荊南的歷史至此結束。
屢敗屢戰,蠢劉崇建北漢
劉崇,沙陀部人,後漢高祖劉知遠的弟弟,後改名為劉文。劉崇長相出眾,有一副美髯,而且重瞳。劉崇年輕的時候嗜酒成性,又喜好賭博,基本上也是個無賴。在他二十歲時應募到河東李克用的軍隊中,後來升為軍校。
劉崇自己並沒有多少本事,能力也欠缺,但他有哥哥劉知遠的提拔,因此升得很快,在劉知遠做河東節度使的時候,就提拔他為河東馬步軍都指揮使,居於哥哥之下,做了第二號人物,專管軍事事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