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9頁
威斯敏斯特教堂的禮堂內人頭攢動,與會者的目標十分明確。這是1376年4月29日,議會的第二天。此前三周內,英格蘭大多數權貴從全國各個角落奔赴威斯敏斯特,去參加議會。此外,各郡平民代表、騎士和鄉紳也聚集於此。
前一天,議會全體成員進行了會商。病痛纏身的國王從黑弗靈趕來參加議會開幕式,但這是議員們最後一次見到他。在議會餘下的議程里,岡特的約翰作為國王的代表,與其他達官貴人們一起端坐在威斯敏斯特宮的彩室。平民代表坐在修道院的禮堂,這是一座八角形的大型石質建築,僧侶們每天在這裡祈禱、閱讀並討論聖本篤規章制度的一個章節。這座禮堂是亨利三世在動盪不安的13世紀50年代改建威斯敏斯特教堂工程的遺物,當時亨利三世的妹夫西蒙·德·孟福爾正以改革朝綱的名義對金雀花王朝的統治造成極大破壞。地板上的磚塊構成了歷代國王與王后的肖像、金雀花王朝的王室紋章,以及一句宣示禮堂之美及其建築者之慷慨大方的銘文:“玫瑰是眾花之精英,這座建築也是建築中的精英。亨利國王,基督和聖三位一體的朋友,奉獻了這座廳堂……”如今,愛德華三世國王的平民議員們踏過磚石砌成的地面,在沿著四牆的石階上各自就座。在他們頭頂上,陽光透過彩色玻璃窗傾瀉而下,玻璃窗上裝飾著紋章符號,旨在向在座眾人提醒,金雀花王朝的王權是多麼強大。但是,平民議員來此不是為了尊崇王室歷史。他們是秉承著德·孟福爾的精神前來的,目的是呼籲國王滌盪朝綱、掃除積弊。
英格蘭與法蘭西再開戰端之後的歲月里,英格蘭遭受了一次又一次屈辱。無人可以對這樣的事實視而不見。在軍事上,英格蘭蒙受了一系列災難。在戰爭新階段的初期,英格蘭人力圖再續1359年的功業。但這一次,敵人更為強大,而英格蘭人缺乏有力的領導,而且一直沒有好運氣。老將和私掠者羅伯特·諾爾斯爵士在1370年指揮的掃蕩因缺少軍費而中止,這次預計兩年完成的戰役剛打了六個月,諾爾斯的隊伍就被迫解散。同一年,岡特的約翰和劍橋伯爵埃德蒙前來援助他們的兄長——疾病纏身的黑太子,幫助他阻擋法蘭西人越過阿基坦邊境的進攻。他們的努力只是徒勞。阿基坦民眾對英格蘭的統治沒有好感。法蘭西大軍抵達的時候,一座座城市主動開門投降。1370年9月中旬,利摩日向貝里公爵投降。後來黑太子對利摩日進行了血腥報復,將其洗劫一空並縱火焚毀,作為懲罰。傅華薩可能對此事作了渲染,將死亡人數誇大了十倍,但他成功地捕捉了這次屠城的恐怖:黑太子、蘭開斯特公爵、劍橋伯爵、彭布羅克伯爵、吉夏爾·德·安格勒爵士和其他人率領軍隊和大群扈從徒步進城。他們全都武裝到牙齒,準備大開殺戒……他(黑太子)經過的時候,市民們匍匐在地,哭喊著:“開恩,高貴的老爺,開恩!”這情景令人肝膽俱裂。他暴跳如雷,對他們置之不理。入侵者一路見人就殺,無人理睬市民的求饒……這一天,三千人,包括男女老少,丟了性命……英格蘭軍隊大肆搶劫,直到城市被洗劫一空,陷入火海。
這是一幅可悲的景象:黑太子坐著轎子,施行毫無意義、十分惡毒的報復,命令將無辜民眾斬盡殺絕。這場可悲的大屠殺是他對戰爭的最後一次重要貢獻。到1371年,愛德華王子身體羸弱,無力繼續作戰,於是返回了英格蘭。
次年,英格蘭人兩次嘗試從海上進攻阿基坦。彭布羅克伯爵指揮的艦隊被敵人俘虜。第二支艦隊由國王親自指揮,從加來出發,遇上逆風,被迫返回港口。這是國王最後一次御駕親征。失敗之後,他離群索居,頭腦和身體都已經瀕臨衰竭。阿基坦公國已經銳減到沿岸的一小片英格蘭領地。
現在,岡特的約翰掌握了作戰和朝政,而他的軍事才幹遠遠比不上自己的父親或長兄。在布列塔尼,親英派公爵約翰·德·孟福爾被逐出自己的家園,逃亡到愛德華三世的宮廷。1373年,岡特的約翰指揮了一次軍事掃蕩,但是法蘭西人運用費邊的拖延戰術,不肯正面迎戰,而是游而擊之,消耗英格蘭軍隊的實力。英吉利海峽內海盜多如牛毛。對很多人,尤其是倫敦的羊毛巨商來說,航運路線受到的威脅太大,他們不得不自行組織私人艦隊來自衛。英格蘭國王對法蘭西王位的主張就像14世紀40年代以來的任何時刻一樣,只是個法理上的空中樓閣。唯一能做的就是求和。1375年,在布魯日,雙方達成了為期一年的停戰協定。
坐在禮堂的平民議員和其他國民一樣,對這些失敗非常熟悉。畢竟,朝廷一而再,再而三地向平民徵稅,好去為這些徒勞無功的軍事行動提供資金。《阿諾尼瑪萊編年史》的作者記載道,議會開幕後,大法官約翰·尼維特爵士描述道:“英格蘭處於危急之中,瀕臨被敵人消滅的絕境……因此約翰爵士(岡特的約翰)代表國王,請求國民提供支援,以抵抗國王的敵人。”他說,國王希望“向教會徵收十分之一的財產稅,向俗民徵收十五分之一的財產稅”。布魯日的停戰協定在一年後會廢止,因此戰爭必須繼續下去。這已經是老生常談。
但在海外的失敗還不是全部。人們越來越清晰地感到,愛德華三世強大自信、魅力無窮的統治已經走到了盡頭,取而代之的是一種權力真空。“漸漸地,所有美好愉悅的事物,所有的好運氣和繁榮昌盛,都減少了,扭曲變形了。”編年史家托馬斯·沃爾辛厄姆後來寫道。國王及其長子都是病怏怏的,無力主持大政。愛德華三世的內廷不再是騎士精神的中心,而是擠滿了貪婪歹毒的鑽營阿諛之徒,其中最令人鄙視的便是國王的情婦艾麗斯·佩勒斯。前一年,在史密斯菲爾德的比武大會上,她將自己打扮成“太陽女士”,身穿光彩奪目的華麗服飾(全都是年邁的國王給她買的),從倫敦塔出發,騎馬去觀看比武大會,這令公眾議論紛紛。與此同時,在地方上,法律和秩序的危機越來越嚴重。一些勢力最大的權貴之間爆發了衝突。主教們也不高興,因為岡特的約翰為了換取教皇在1375年布魯日和談的調停,同意教廷對英格蘭教士徵稅,這是14世紀40年代以來的第一次。腐敗蔓延,人心盡失。為了從義大利商人那裡快速斂財,英格蘭朝廷向商人們出售不在加來市場(是英格蘭羊毛貿易的指定市場,政府在那裡徵稅)出售羊毛的特許狀。其他商人要麼以敲詐勒索的高利率向政府貸款,要麼以折扣價收購政府的債權,從中套現。這種做法能夠幫助王室在短期內償還債務,但是卻滋長了富人階層的投機倒把。在倫敦,商人行會和外國商人之間的派系鬥爭愈演愈烈。中央和地方政府都在瓦解。這是個危急關頭。
前一天,議會全體成員進行了會商。病痛纏身的國王從黑弗靈趕來參加議會開幕式,但這是議員們最後一次見到他。在議會餘下的議程里,岡特的約翰作為國王的代表,與其他達官貴人們一起端坐在威斯敏斯特宮的彩室。平民代表坐在修道院的禮堂,這是一座八角形的大型石質建築,僧侶們每天在這裡祈禱、閱讀並討論聖本篤規章制度的一個章節。這座禮堂是亨利三世在動盪不安的13世紀50年代改建威斯敏斯特教堂工程的遺物,當時亨利三世的妹夫西蒙·德·孟福爾正以改革朝綱的名義對金雀花王朝的統治造成極大破壞。地板上的磚塊構成了歷代國王與王后的肖像、金雀花王朝的王室紋章,以及一句宣示禮堂之美及其建築者之慷慨大方的銘文:“玫瑰是眾花之精英,這座建築也是建築中的精英。亨利國王,基督和聖三位一體的朋友,奉獻了這座廳堂……”如今,愛德華三世國王的平民議員們踏過磚石砌成的地面,在沿著四牆的石階上各自就座。在他們頭頂上,陽光透過彩色玻璃窗傾瀉而下,玻璃窗上裝飾著紋章符號,旨在向在座眾人提醒,金雀花王朝的王權是多麼強大。但是,平民議員來此不是為了尊崇王室歷史。他們是秉承著德·孟福爾的精神前來的,目的是呼籲國王滌盪朝綱、掃除積弊。
英格蘭與法蘭西再開戰端之後的歲月里,英格蘭遭受了一次又一次屈辱。無人可以對這樣的事實視而不見。在軍事上,英格蘭蒙受了一系列災難。在戰爭新階段的初期,英格蘭人力圖再續1359年的功業。但這一次,敵人更為強大,而英格蘭人缺乏有力的領導,而且一直沒有好運氣。老將和私掠者羅伯特·諾爾斯爵士在1370年指揮的掃蕩因缺少軍費而中止,這次預計兩年完成的戰役剛打了六個月,諾爾斯的隊伍就被迫解散。同一年,岡特的約翰和劍橋伯爵埃德蒙前來援助他們的兄長——疾病纏身的黑太子,幫助他阻擋法蘭西人越過阿基坦邊境的進攻。他們的努力只是徒勞。阿基坦民眾對英格蘭的統治沒有好感。法蘭西大軍抵達的時候,一座座城市主動開門投降。1370年9月中旬,利摩日向貝里公爵投降。後來黑太子對利摩日進行了血腥報復,將其洗劫一空並縱火焚毀,作為懲罰。傅華薩可能對此事作了渲染,將死亡人數誇大了十倍,但他成功地捕捉了這次屠城的恐怖:黑太子、蘭開斯特公爵、劍橋伯爵、彭布羅克伯爵、吉夏爾·德·安格勒爵士和其他人率領軍隊和大群扈從徒步進城。他們全都武裝到牙齒,準備大開殺戒……他(黑太子)經過的時候,市民們匍匐在地,哭喊著:“開恩,高貴的老爺,開恩!”這情景令人肝膽俱裂。他暴跳如雷,對他們置之不理。入侵者一路見人就殺,無人理睬市民的求饒……這一天,三千人,包括男女老少,丟了性命……英格蘭軍隊大肆搶劫,直到城市被洗劫一空,陷入火海。
這是一幅可悲的景象:黑太子坐著轎子,施行毫無意義、十分惡毒的報復,命令將無辜民眾斬盡殺絕。這場可悲的大屠殺是他對戰爭的最後一次重要貢獻。到1371年,愛德華王子身體羸弱,無力繼續作戰,於是返回了英格蘭。
次年,英格蘭人兩次嘗試從海上進攻阿基坦。彭布羅克伯爵指揮的艦隊被敵人俘虜。第二支艦隊由國王親自指揮,從加來出發,遇上逆風,被迫返回港口。這是國王最後一次御駕親征。失敗之後,他離群索居,頭腦和身體都已經瀕臨衰竭。阿基坦公國已經銳減到沿岸的一小片英格蘭領地。
現在,岡特的約翰掌握了作戰和朝政,而他的軍事才幹遠遠比不上自己的父親或長兄。在布列塔尼,親英派公爵約翰·德·孟福爾被逐出自己的家園,逃亡到愛德華三世的宮廷。1373年,岡特的約翰指揮了一次軍事掃蕩,但是法蘭西人運用費邊的拖延戰術,不肯正面迎戰,而是游而擊之,消耗英格蘭軍隊的實力。英吉利海峽內海盜多如牛毛。對很多人,尤其是倫敦的羊毛巨商來說,航運路線受到的威脅太大,他們不得不自行組織私人艦隊來自衛。英格蘭國王對法蘭西王位的主張就像14世紀40年代以來的任何時刻一樣,只是個法理上的空中樓閣。唯一能做的就是求和。1375年,在布魯日,雙方達成了為期一年的停戰協定。
坐在禮堂的平民議員和其他國民一樣,對這些失敗非常熟悉。畢竟,朝廷一而再,再而三地向平民徵稅,好去為這些徒勞無功的軍事行動提供資金。《阿諾尼瑪萊編年史》的作者記載道,議會開幕後,大法官約翰·尼維特爵士描述道:“英格蘭處於危急之中,瀕臨被敵人消滅的絕境……因此約翰爵士(岡特的約翰)代表國王,請求國民提供支援,以抵抗國王的敵人。”他說,國王希望“向教會徵收十分之一的財產稅,向俗民徵收十五分之一的財產稅”。布魯日的停戰協定在一年後會廢止,因此戰爭必須繼續下去。這已經是老生常談。
但在海外的失敗還不是全部。人們越來越清晰地感到,愛德華三世強大自信、魅力無窮的統治已經走到了盡頭,取而代之的是一種權力真空。“漸漸地,所有美好愉悅的事物,所有的好運氣和繁榮昌盛,都減少了,扭曲變形了。”編年史家托馬斯·沃爾辛厄姆後來寫道。國王及其長子都是病怏怏的,無力主持大政。愛德華三世的內廷不再是騎士精神的中心,而是擠滿了貪婪歹毒的鑽營阿諛之徒,其中最令人鄙視的便是國王的情婦艾麗斯·佩勒斯。前一年,在史密斯菲爾德的比武大會上,她將自己打扮成“太陽女士”,身穿光彩奪目的華麗服飾(全都是年邁的國王給她買的),從倫敦塔出發,騎馬去觀看比武大會,這令公眾議論紛紛。與此同時,在地方上,法律和秩序的危機越來越嚴重。一些勢力最大的權貴之間爆發了衝突。主教們也不高興,因為岡特的約翰為了換取教皇在1375年布魯日和談的調停,同意教廷對英格蘭教士徵稅,這是14世紀40年代以來的第一次。腐敗蔓延,人心盡失。為了從義大利商人那裡快速斂財,英格蘭朝廷向商人們出售不在加來市場(是英格蘭羊毛貿易的指定市場,政府在那裡徵稅)出售羊毛的特許狀。其他商人要麼以敲詐勒索的高利率向政府貸款,要麼以折扣價收購政府的債權,從中套現。這種做法能夠幫助王室在短期內償還債務,但是卻滋長了富人階層的投機倒把。在倫敦,商人行會和外國商人之間的派系鬥爭愈演愈烈。中央和地方政府都在瓦解。這是個危急關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