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9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李全之亂發生後,趙葵多次上疏指出不能姑息養奸,要及早殲滅,但朝廷卻對這件事一放再放。理宗紹定三年(1230),李全進兵揚州(今江蘇揚州),朝廷派趙葵率領一萬四千人馬趕去增援駐守揚州的趙范。十二月十日,李全開始攻城,多次被趙葵兄弟擊退。紹定四年正月十五日,趙葵、趙范利用李全狂妄自大的弱點,讓數千名精兵換上經常被李全擊敗的宋軍部隊的旗幟和服裝,引誘李全出戰。李全果然中計,大敗而逃,結果陷進了數尺深的泥淖里,被趕來的宋軍殺死。宋軍又乘勝反攻,收復了淮東的失地,很快平定了叛亂。後來理宗召見趙葵時說:“你們父子三人為朝廷出力甚多,你打仗時又能身先士卒、捨身報國,這對一個儒臣來說是很難做到的。”

  端平元年(1234)金國滅亡後,理宗和宰相鄭清之都想乘機收復河南,於是趙葵上疏請求出戰,被任命為權兵部尚書、京河制置使兼淮東制置使。趙葵出兵時正值盛夏,河水泛濫,糧食缺乏,不久就大敗而歸了。由於這次軍事行動的失敗,趙葵被降官一級。嘉熙元年(1237),趙葵知揚州。他前後在揚州任職八年,開墾農田,加強戰備,成功地抵禦了蒙古的入侵。淳祐九年(1249),趙葵出任右丞相,但很快就罷相了。咸淳二年(1266),趙葵病逝,終年八十一歲。

  文天祥文學成就如何文天祥在文學創作上的成績非常突出,他的詩、文、詞充滿了強烈的愛國主義熱情,具有很高的藝術成就。他的愛國之作中最感人的是那首《過零丁洋》詩:“辛苦遭逢起一經,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風飄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惶恐灘頭說惶恐,零丁洋里嘆零丁。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特別是最後一聯“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更是千古傳頌的名句,激勵了後代無數忠臣志士為國盡忠而自死不悔。他在大都監獄中所寫的“正氣歌”也是一首名作。這時詩人已經被關押兩年,身體的創傷,精神上的折磨,自不待言,“時劣節乃現,一一垂丹青”,在這樣艱難的環境下,支撐著文天祥繼續鬥爭的,在他看來,就是“正氣”,即臨危之大節,這首詩前半部分以古代英雄人物鼓勵自己,是抒情,後半部分描寫自己在獄中的艱苦生活,是記實,最後又以抒情結尾,激勵自己要捨身取義,確實是一首聲振千古的正氣之歌。

  文天祥的詞雖然數量不多,但在表現愛國精神方面卻毫不遜色,他繼承了辛棄疾打開的風格,詞作慷慨悲涼,直抒胸臆,代表作是和友人鄧剡《驛中方別》的《念奴嬌》,全詞以悲壯激越的語言,明確表示了自己雖歷盡磨難都依然決心堅持民族氣節的愛國精神,並對國家的未來充滿了信心。

  文天祥的散文中,最著名的是《指南錄後敘》。這篇文章真實地再現了他從德祐二年出使元營被扣留一直到逃脫後輾轉到達永嘉這段時間同敵人、叛徒的激烈鬥爭,以及途中九死一生,顛沛流離的辛酸歷程,充分反映了這位民族英雄百折不撓的意志。

  什麼叫理學“理學”,興起於在宋代,也稱為道學,是儒家的學術思想。宋儒在詮釋儒家經典的過程中,拋棄了漢儒偏重章句、訓詁的學風,他們以闡釋義理、兼談性命為主,把一切合乎願望的事物、意念和行為都說成是“理之自然”,把一切違背自己意志的事物、意念和行為都貶為與“理”相對立的“人慾”,主張存天理、滅人慾;與此同時,他們中的不少人把“理”定為宇宙的本原,所以這一學派稱為“理學”,又因為宋儒常常“理”、“道”並稱,因此《宋史》專門設立了《道學傳》,記載的都是宋代著名的理學家及其門徒的事跡,所以這個學派又稱為道學。

  理學之理,除了有些地方保留了規律、法則的意義外,更多的時候是作為哲學的最高範疇使用的。理學不僅認為理是自然界的最高原則,也是人類社會的最高原則。與以往的哲學相比,它的思想成分是較為複雜的,它以儒家傳統的倫理思想為核心,還融合了佛家和道家的一些思想作為補充,因此它的理論思想要比傳統儒學要深刻、精緻,容量也大得多,它的產生,標誌著中國哲學的發展進入了一個新階段。

  理學體系的形成、發展和完備,經歷了一個很長的歷史階段。它開創於北宋初期,孫復、胡瑗、石介這“宋初三先生”大力提倡“以仁義禮樂”為學,宣揚儒家道統說,對後來理學的形成產生了重大影響,他們是理學的先驅。理學的開山祖師是周敦頤,他在代表作《太極圖·易說》和《易通》中,開始使用“理”這個概念。他的理論體系已經初具理學雛形,他在理學史上的地位,到南宋時為人所承認,朱熹、張械等人稱他為“先覺”、“道學宗主”。北宋唯物主義哲學家張載,對理學也有重要貢獻,他提出的“理一分殊”命題,開程、朱等人以“理”為宇宙本體之理論的先河。理學的真正奠基者是程顥、程頤兄弟。“理”成為哲學最高範疇,是從他們開始的。二程完成了儒學向哲學化、抽象化的理學過渡。理學的集大成者是朱熹,他用畢生的精力,對理學的所有基本範疇和概念,都作了詳細論證和發揮,他在理學史上的地位,是無人能及的。與朱熹同時,在理學內部還產生了以陸九淵為代表的“心學”,陸九淵提出了“宇宙便是吾心”的命題,以“發明本心”為宗旨,與程、朱理學分庭抗禮。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