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7頁
淳熙十三年(1186)一月,陳俊卿去世,終年七十四歲。
為什麼說南渡直言之臣,辛次膺“宜為首稱”
辛次膺(1092~1170),字起季,萊州(今山東萊州)人,宋徽宗政和二年(1112)進士。後人推他為宋室南渡以後第一敢於直言的大臣,對他評價很高。
辛次膺的大膽直言,是不分對象的。抗金名將韓世忠的兒子在秘閣任職,辛次膺認為不妥,就上奏宋高宗:“帶兵打仗,是韓世忠的功勞,與他的兒子有什麼關係?石渠、東觀,是國家藏書的地方,與武功又有什麼關係?這個先例一開,恐怕會一發而不可收十。”並不因為韓世忠曾為國家立下大功,就有所遷就。秦檜幫他的妻兄王仲薤升官,他彈劾王仲薤曾經對金人卑躬屈膝,罪在不赦;又彈劾秦檜另一個妻兄王蝜;最後乾脆將矛頭指向了秦檜和高宗本人:“秦檜以權謀私,陛下縱容他這樣做,國家的綱紀、大臣的責任何在?”甚至毫不客氣地指出:“就算是外戚、皇室成員,只要陛下過分任用、寵信,我都一樣能夠彈劾他們。外戚、皇族尚且如此,難道大臣的親戚,我反而不能彈劾了嗎?”
在國家政治、軍事等大事上,辛次膺同樣不遺餘力地向皇帝進言。他反對屈辱地向金國求和,和議成功之後,他上疏高宗說:“臣以前常說金人狡詐,不講信義,希望陛下能夠為國家好好地考慮一下。朝廷屈辱地與金國議和,臣認為是不對的。一些大臣不為國家著想,只想著奴顏婢膝地向金人求和,還荒唐地認為這很合適,不知道天下人都認為合適嗎?忘記了國家的仇恨和恥辱,放棄自己的尊嚴來取悅敵人,難道天下人都能像陛下想的那樣真的沒有怨恨了嗎?”
後來辛次膺被罷官,因為他名氣太大,所以秦檜想把他收為己用,對此辛次膺只是笑了笑,卻沒有理睬他。孝宗即位後,他就用人、軍事、財政等問題向皇帝提出了不少好的建議。直到辭官回家之前,他還勸孝宗不要重用湯思退,他認為:“今天的局面,不是湯思退所能夠解決的;湯思退這個人,恐怕會誤了國家大事。”孝宗乾道六年(1170)閏五月,辛次膺去世,終年七十九歲。
陸游才氣超逸,尤長於詩,為何“君子惜之”
陸游(1125~1201),字務觀,越州山陰(今浙江紹興)人。
陸游才氣縱橫,在文學創作上成就突出。他的詩、詞、散文都有自己的特色,尤以詩歌的藝術成就最高。現存陸詩有九千三百多首,反映的社會生活極其豐富,可以說陸游是南宋詩壇上首屈一指的大詩人。陸游也很有政治才幹。孝宗即位時曾親自召見過他,並稱讚他“言論剴切”,特賜他進士出身。在朝期間,陸游向孝宗陳述了有關定都、備戰以及革新政治等方面的許多建議。然而好景不長,很快陸游就因為反對權臣龍大淵、曾覿,被貶出了朝廷。此後雖然他先後得到過張浚、王炎、范成大等人的賞識,但是仕途卻一直坎坷,屢貶屢起,屢起屢貶,而且調動非常頻繁,殺敵報國、收復中原的夙願始終沒有實現,但是他一直沒有忘記恢復故土。當韓侂胄於寧宗嘉泰二年(1202)主張北伐時,七十八歲高齡的陸游毅然出山,主持修撰孝宗、光宗兩朝實錄和三朝歷史。也就在這個時候,他為韓侂胄撰寫了《南國記》、《閱古泉記》等文章,遭到了輿論的非議,朱熹也批評他“不能全其晚節”,這就是“君子惜之”的原因。清朝歷史學家趙翼曾經為陸游辯誣。其實這件事也確實無損陸游的光輝形象,他為韓侂胄撰寫的兩篇文章,主要是勉勵他為國建功立業,表現出了一片拳拳愛國之心。然而韓侂胄的北伐卻最終失敗。嘉定二年(1210),一生以抗金復國為己任的陸游在淒涼中含恨離開了人世,他的絕筆詩《示兒》是這樣寫的:“死去元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
辛棄疾在文學方面有什麼傑出貢獻辛棄疾不僅具有卓越的軍事、政治才幹,在文學創作上,他也取得了輝煌的成就。辛棄疾詩文詞俱佳,他在詞的創作上用力最勤,現存詞作約有六百二十多首,在兩宋詞人中首屈一指,成就也最高,對當時和後世詞壇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辛棄疾一生以殺敵報國為己任,卻始終不能施展抱負,他的一腔愛國之情,滿懷悲憤之氣,往往通過詞的創作表達出來。在大量的詞作中,他以熾熱的情感、激昂的音調,抒寫了渴望恢復故國的強烈願望和提戈躍馬、立功沙場的壯志豪情。“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後名”(《破陣子·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之》)是這種心情的突出體現。直到晚年,他還發出“廉頗老矣,尚能飯否”(《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的壯語,充分表現出強烈的戰鬥精神和愛國情懷。然而長期的得不到重用,又使他內心鬱結著無窮的苦悶,在《水龍吟·登建康賞心亭》這首詞中,他抒寫了自己報國無路的悲憤。他痛恨主政者的昏庸懦弱,在一些詞作中或辛辣、或婉轉地加以諷刺,有時甚至進行尖銳的抨擊。總之,辛棄疾的詞,飽含著濃烈的愛國熱情。
辛詞的藝術成就也獨步當時。辛詞題材豐富,反映現實生活深廣,舉凡登山臨水、懷古傷今、寫景詠物、談禪說理,乃至嬉笑怒罵,無不一一入詞,大大開拓了詞體的表現範圍。前人論詞,常以“蘇辛”並稱,蘇軾是“以詩為詞”,而辛棄疾則是“以文為詞”,不僅將古文辭賦中常用的章法和議論、對話等手法運用到詞的創作中,而且創造性的運用散文中的詞彙入詞,從而擴大和豐富了詞的語彙。
為什麼說南渡直言之臣,辛次膺“宜為首稱”
辛次膺(1092~1170),字起季,萊州(今山東萊州)人,宋徽宗政和二年(1112)進士。後人推他為宋室南渡以後第一敢於直言的大臣,對他評價很高。
辛次膺的大膽直言,是不分對象的。抗金名將韓世忠的兒子在秘閣任職,辛次膺認為不妥,就上奏宋高宗:“帶兵打仗,是韓世忠的功勞,與他的兒子有什麼關係?石渠、東觀,是國家藏書的地方,與武功又有什麼關係?這個先例一開,恐怕會一發而不可收十。”並不因為韓世忠曾為國家立下大功,就有所遷就。秦檜幫他的妻兄王仲薤升官,他彈劾王仲薤曾經對金人卑躬屈膝,罪在不赦;又彈劾秦檜另一個妻兄王蝜;最後乾脆將矛頭指向了秦檜和高宗本人:“秦檜以權謀私,陛下縱容他這樣做,國家的綱紀、大臣的責任何在?”甚至毫不客氣地指出:“就算是外戚、皇室成員,只要陛下過分任用、寵信,我都一樣能夠彈劾他們。外戚、皇族尚且如此,難道大臣的親戚,我反而不能彈劾了嗎?”
在國家政治、軍事等大事上,辛次膺同樣不遺餘力地向皇帝進言。他反對屈辱地向金國求和,和議成功之後,他上疏高宗說:“臣以前常說金人狡詐,不講信義,希望陛下能夠為國家好好地考慮一下。朝廷屈辱地與金國議和,臣認為是不對的。一些大臣不為國家著想,只想著奴顏婢膝地向金人求和,還荒唐地認為這很合適,不知道天下人都認為合適嗎?忘記了國家的仇恨和恥辱,放棄自己的尊嚴來取悅敵人,難道天下人都能像陛下想的那樣真的沒有怨恨了嗎?”
後來辛次膺被罷官,因為他名氣太大,所以秦檜想把他收為己用,對此辛次膺只是笑了笑,卻沒有理睬他。孝宗即位後,他就用人、軍事、財政等問題向皇帝提出了不少好的建議。直到辭官回家之前,他還勸孝宗不要重用湯思退,他認為:“今天的局面,不是湯思退所能夠解決的;湯思退這個人,恐怕會誤了國家大事。”孝宗乾道六年(1170)閏五月,辛次膺去世,終年七十九歲。
陸游才氣超逸,尤長於詩,為何“君子惜之”
陸游(1125~1201),字務觀,越州山陰(今浙江紹興)人。
陸游才氣縱橫,在文學創作上成就突出。他的詩、詞、散文都有自己的特色,尤以詩歌的藝術成就最高。現存陸詩有九千三百多首,反映的社會生活極其豐富,可以說陸游是南宋詩壇上首屈一指的大詩人。陸游也很有政治才幹。孝宗即位時曾親自召見過他,並稱讚他“言論剴切”,特賜他進士出身。在朝期間,陸游向孝宗陳述了有關定都、備戰以及革新政治等方面的許多建議。然而好景不長,很快陸游就因為反對權臣龍大淵、曾覿,被貶出了朝廷。此後雖然他先後得到過張浚、王炎、范成大等人的賞識,但是仕途卻一直坎坷,屢貶屢起,屢起屢貶,而且調動非常頻繁,殺敵報國、收復中原的夙願始終沒有實現,但是他一直沒有忘記恢復故土。當韓侂胄於寧宗嘉泰二年(1202)主張北伐時,七十八歲高齡的陸游毅然出山,主持修撰孝宗、光宗兩朝實錄和三朝歷史。也就在這個時候,他為韓侂胄撰寫了《南國記》、《閱古泉記》等文章,遭到了輿論的非議,朱熹也批評他“不能全其晚節”,這就是“君子惜之”的原因。清朝歷史學家趙翼曾經為陸游辯誣。其實這件事也確實無損陸游的光輝形象,他為韓侂胄撰寫的兩篇文章,主要是勉勵他為國建功立業,表現出了一片拳拳愛國之心。然而韓侂胄的北伐卻最終失敗。嘉定二年(1210),一生以抗金復國為己任的陸游在淒涼中含恨離開了人世,他的絕筆詩《示兒》是這樣寫的:“死去元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
辛棄疾在文學方面有什麼傑出貢獻辛棄疾不僅具有卓越的軍事、政治才幹,在文學創作上,他也取得了輝煌的成就。辛棄疾詩文詞俱佳,他在詞的創作上用力最勤,現存詞作約有六百二十多首,在兩宋詞人中首屈一指,成就也最高,對當時和後世詞壇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辛棄疾一生以殺敵報國為己任,卻始終不能施展抱負,他的一腔愛國之情,滿懷悲憤之氣,往往通過詞的創作表達出來。在大量的詞作中,他以熾熱的情感、激昂的音調,抒寫了渴望恢復故國的強烈願望和提戈躍馬、立功沙場的壯志豪情。“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後名”(《破陣子·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之》)是這種心情的突出體現。直到晚年,他還發出“廉頗老矣,尚能飯否”(《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的壯語,充分表現出強烈的戰鬥精神和愛國情懷。然而長期的得不到重用,又使他內心鬱結著無窮的苦悶,在《水龍吟·登建康賞心亭》這首詞中,他抒寫了自己報國無路的悲憤。他痛恨主政者的昏庸懦弱,在一些詞作中或辛辣、或婉轉地加以諷刺,有時甚至進行尖銳的抨擊。總之,辛棄疾的詞,飽含著濃烈的愛國熱情。
辛詞的藝術成就也獨步當時。辛詞題材豐富,反映現實生活深廣,舉凡登山臨水、懷古傷今、寫景詠物、談禪說理,乃至嬉笑怒罵,無不一一入詞,大大開拓了詞體的表現範圍。前人論詞,常以“蘇辛”並稱,蘇軾是“以詩為詞”,而辛棄疾則是“以文為詞”,不僅將古文辭賦中常用的章法和議論、對話等手法運用到詞的創作中,而且創造性的運用散文中的詞彙入詞,從而擴大和豐富了詞的語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