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7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二是《三朝北盟會編》引《林泉野記》:“方臘反於睦州,光世別將一軍,自饒趨衢、婺,出賊不意,戰多捷。臘敗走,入青溪洞。光世遣察知其要險,與楊可世遣宋江並進,擒其偽將相,送闕下。”這條材料的前半段沒有異議,劉光世確於宣和三年二三月間率軍從江西向東進攻,一路攻下衢州、龍游、蘭溪、婺州,是與王稟、辛興宗、楊惟忠從鎮江、秀州、杭州而來的東路軍,與劉延慶、劉鎮、楊可世從金陵、廣德、宣州、歙州而來的西路軍,都不同的“別將一軍”。問題是後半段材料出現異議:有學者認為,宋江於二月在海州招安後,便隨劉光世南下,有可能趕上參加圍攻方臘幫源洞的戰役。有學者持不同看法,認為劉光世這支部隊沒有繞道淮海,宋江如何隨軍南下呢?劉光世部後一直在衢、婺一帶活動,沒有參加圍攻方臘幫源洞的戰役,如果宋江真在劉的軍中,也無法參加擒獲方臘的戰鬥。而且“光世……與楊可世遣宋江並進”一語文理不通,如是“劉光世與楊可世並進”,那麼“遣宋江”三字是後來硬加進去的。如是“劉光世與楊可世派遣的宋江並進”,那麼,楊可世早就隨童貫率軍南下,宋江是什麼時候加入這支軍隊的呢?疑問不少。

  有學者提出,從海州宋江投降到方臘起義失敗,前後只有兩個月的時間,即使朝廷調宋江及其部下去增援江浙戰場,要求他們在鎮壓方臘的戰鬥中發揮作用,而事實上在時間方面是非常難以做到的。這首先要由地方上報和朝廷批准,往返手續需要時間。批准以後,宋江部隊必須整編,這也需要一段時間,再加上從海州行軍到江浙,起碼十天以上。這其中沒有兩三個月的時間,根本無法完成。更何況皇朝對起義軍的投降者歷來十分猜忌,怎麼會這麼快就保留其原來統屬和實力而讓其行軍出征呢?

  三是《續通鑑長編紀事本末》卷一百四十一在描述官軍組織幫源洞圍攻時的部署時說:“劉鎮將中軍,楊可世將後軍,王渙統領馬公直並裨將趙明、趙許、宋江既次洞後……”與《宋會要輯稿·兵》中的有關文字相比,《宋會要》為“劉鎮、楊可世、王渙、馬公直率勁兵從間道奪賊門嶺”。可見《紀事本末》是經過了修改,修改後產生了明顯的毛病:原來王渙與馬公直的地位差不多,現在卻成了上下級“統領”關係;原來趙明與楊可世的職位也約相等,現在楊可世為後軍主將,趙明卻成了“裨將”;原來沒有“宋江”的名字。現在卻硬擠了進來。如何解釋這些問題呢?也有學者引用《宋會要輯稿·討叛四》中的有關文字,來與該《紀事本末》的記載相互印證,而認為宋江在從征方臘軍中是可能的。

  四是《皇宋十朝綱要·徽宗》載:“宣和三年六月辛丑,辛興宗與宋江破賊上苑洞。”我們知道,辛興宗是陝西名將,官任忠州防禦史,為熙河兵主將,隨童貫南下。而宋江剛受招安,怎麼會有資格與他相提並論呢?尤其是前面我們已看到“五月丙申,宋江就擒”的記載,這又如何解釋呢?如果說宋江四月份還在為官軍出生入死地與方臘拼命,也不至於五月份官軍就要“奉御筆捕草寇宋江”了吧。再說,稱宋江為“草寇”而不是“叛賊”,也說明此人沒有投降過,也就是沒有跟從官軍征討過方臘。而這裡,又說六月份,宋江還出現在與官軍共同剿滅方臘餘部的戰場上,真讓人如入迷霧之中。當然,也有學者解釋,這“六月”應是“三月”之誤,四月宋江從征方臘後,朝廷仍對他不信任,所以最後殺了宋江。或說,宋江從征方臘後再度反叛,而折可存軍是在宣和四年三月才把方臘餘部完全討平,然後才奉命“捕草寇宋江”,所以“宋江就擒”應在一年之後的“五月丙申”。

  也有學者提出,范圭《折公(可存)墓志銘》的記載也是有很大問題的。如兩宋時期任何歷史記載中都沒有人說過方臘是折可存擒獲的,而銘文含義中卻有此意。然後又說“不逾月繼獲”宋江,就是銘文把“俘臘取江”兩件大功都加在折可存頭上。折可存死于靖康元年(1126),享年三十一歲,那麼在宣和三年,他僅二十六歲,無論以他的資歷或地位,恐怕都不足以擔得起“俘臘取江”之大任的,更不會受到“奉御筆”的特殊“榮寵”。由於范圭是折可存的女婿,所以其溢美之詞也是不可信的。

  問題的錯縱複雜,真讓人無所適從。於是有人便提出一個令人瞠目的假設:當時有兩個“宋江”。一個“劇賊”宋江於宣和三年二月在海州接受朝廷招安,隨官軍從征方臘;一個“草寇”宋江沒有投降官府,所以在剿滅方臘後,官軍又與之交戰一月,方得平定而擒獲。這一降一戰兩個宋江,決非一人所能為的。當然,也許是有些農民軍為了更好地鼓動群眾,利用“宋江”的聲望,打著他的旗號,在河北、山東一帶繼續活動也是完全有可能的。所以,“此宋江”是“彼宋江”投降朝廷又鎮壓方臘之後,繼續活動在北方的另一支農民軍首領。這樣的解釋,你會認同嗎?

  梁山宋江三十六好漢《水滸傳》故事在中國幾乎家喻戶曉,人們對其中一百零八將的名字也都能叫出一些。然而歷史上的宋江起義其實只有三十六好漢,宋江及其結拜兄弟聚義造反的真實情況到底如何?起義軍是否以梁山泊為根據地?他們又是哪些英雄?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