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8頁
他們比高緯多的唯一一項本事是拍馬屁——而高緯之所以沒這本事,倒不是學不會,是因為他不需要。
宇文邕急於決戰,可前面那條長塹讓他犯了難。如果要想大軍突入,非得填掉這條大長溝不可,不然根本施展不開手腳。
可要填掉這鴻溝,也是個力氣活,非得費神費力一番。 在大戰之前,把將士的精力浪費在這粗活上, 有點得不償失。
如果要是高緯這傻子能主動把這髒活累活攬過去,把溝填了,帶著部隊來自投羅網就好了。
可高緯雖然傻,可總不能傻成這樣吧?當初,齊軍可是辛辛苦苦在這裡掘地三尺,往死里挖,才挖成的,就是為了避免和周軍正面交鋒。
章節目錄 南北朝時的三國時代——後三國風雲 311 已報周師入晉陽——東西合璧
但我想,你心裡早有這個準備:有高緯在,奇蹟總會發生。
順便插一句:這世上真有那種自己挖溝,再自己填土的蠢事嗎?這不純粹折騰自己嗎?有的,在如今某行業其實很常見。方法很簡單:把一群精力過剩的人分成兩部。第一日,一部來開挖,日落撤走;第二日,運來二部,將溝填掉。然後換地,周而復始。
目的很簡單:消耗他們旺盛的精力,免得出事,無欲則剛嘛。這一招叫高明,是管理手段。
高緯明顯不會這麼歹毒,他是個單純的孩子,不會如此折騰人。況且他的部下需要休息。可在軍事會議上,他的眾多內參士氣很是高昂:“彼亦天子,我亦天子。彼尚能遠來,我為何守塹示弱?”
原來防守就是示弱,原來不主動進攻就是丟臉。多麼混亂混帳的邏輯。
可這話說到高緯心坎里去了。大家都是老大,現在兩老大好不容碰個面,我怎能躲著不見呢?什麼話也不用說了:填溝,出擊!
宇文邕很幸運,他見證了奇蹟的發生:毫無預見的,齊軍突然湧出,將那條讓他愁眉不展的長塹填掉了。
齊軍到底發生了什麼,宇文邕不得而知,這疑團只能等待戰後揭曉了。現在,他需要的是戰鬥。在戰前,一向英勇善戰的宇文憲早已窺視過北齊的陣營,回來後信心滿滿,向宇文邕稟告:可擊而後食!
打完了再吃飯——有親兄弟這句話在,宇文邕心裡就有底了。宇文憲善於用兵,是齊軍最不願面對的北周將領,皆對他聞之喪膽。兄弟兩人胸有成竹,等待決戰。
有個細心的官員,發現宇文邕的坐騎連日奔波,過於勞累,便懇請他換匹良馬。宇文邕一口拒絕:我一人乘良馬,有何用處?
宇文邕常常不顧萬乘之尊,與士兵同甘共苦,好處在於能激勵士氣,可潛在的危險也很大:一旦他發生意外,便會引起整個軍隊的崩盤。不久的將來,他果然發生了意外。
馬鐵定不換了,戰鬥也開始了。可戰況並沒有宇文邕兩兄弟預想的樂觀,兩軍的對戰算得上旗鼓相當。齊軍的左翼稍弱一些,而右翼在齊安德王高延宗的率領下,直插入周軍陣中,給周軍惹了不少麻煩。
高延宗,蘭陵王高長恭的同父異母弟,高澄的第五子,母親是家妓出生。高延宗父親死得早,從小是叔父高洋撫養長大。高洋雖然殘暴,可在高延宗身上卻展現了難得的父愛柔情。他對高延宗很是溺愛,直至高延宗十二歲了,還常抱在懷裡。他讓高延宗在自己肚臍眼上小便,任由這侄兒胡鬧。高洋唯一的遺憾是:自己的肚臍眼只有一個,不能讓高延宗盡興。
在這种放縱下,少年高延宗自然更加肆無忌憚,完全是衙內作風。他在樓上拉大便,底下的人得用嘴兜著;他試刀是否利鈍,用的不是器物,而是直接用囚犯。
後來,連高湛都看不下去了,一口氣把圍在高延宗周圍的九個親信全殺了。此後,高延宗竟然浪子回頭,立地成佛。
他的大哥河南王高孝瑜得罪了叔叔高湛,被高湛灌了三十七杯酒,後因燥熱投河而死;他的三哥,河間王高孝琬,也是得罪高湛,最後兩腿被折斷而死;他的四哥,蘭陵王高長恭功高震主,被高緯賜予毒酒。
這三位哥哥,全是直接死於高湛、高緯父子之手。
每一個兄弟離去的時候,高延宗都淚下如雨,直至血出。他情深意重,造了個高湛的草人像用來鞭打泄憤。結果,又被家奴告發,被高湛痛揍兩百餘鞭。雖被打得奄奄一息,可他還是扛了過來,熬過一命。
體型上,高延宗和大哥高孝瑜很相似,是那種絕對的大胖子,腰圍十餘尺。按他這體重,那戰馬必須要特定的,不然非被壓趴不可。他騎馬巡視在戰場上,那是絕對惹眼的一道風景。
從前頭看,他就像仰天躺著;從後頭看,他就像整個趴在馬背上。反正,無論從哪個角度看,那姿勢都不優美,就是活生生的一堆肥肉癱在馬背上。
可就是這麼一堆肉,卻頗有鬥志。當年,他的四哥蘭陵王從邙山凱旋,在兄弟前誇耀了一番,惹得眾兄弟羨慕不已。唯有高延宗不以為然:四哥並非大丈夫,為何不乘勝追擊?若是我在,關西政權豈能復存?
吹牛誰都會的,也沒人在意。到了戰場上,高延宗的體型還是成了笑料——敵人也笑,自己人也笑。可偏偏這大胖子會打仗,讓北周的戰線亂了陣腳。
宇文邕急於決戰,可前面那條長塹讓他犯了難。如果要想大軍突入,非得填掉這條大長溝不可,不然根本施展不開手腳。
可要填掉這鴻溝,也是個力氣活,非得費神費力一番。 在大戰之前,把將士的精力浪費在這粗活上, 有點得不償失。
如果要是高緯這傻子能主動把這髒活累活攬過去,把溝填了,帶著部隊來自投羅網就好了。
可高緯雖然傻,可總不能傻成這樣吧?當初,齊軍可是辛辛苦苦在這裡掘地三尺,往死里挖,才挖成的,就是為了避免和周軍正面交鋒。
章節目錄 南北朝時的三國時代——後三國風雲 311 已報周師入晉陽——東西合璧
但我想,你心裡早有這個準備:有高緯在,奇蹟總會發生。
順便插一句:這世上真有那種自己挖溝,再自己填土的蠢事嗎?這不純粹折騰自己嗎?有的,在如今某行業其實很常見。方法很簡單:把一群精力過剩的人分成兩部。第一日,一部來開挖,日落撤走;第二日,運來二部,將溝填掉。然後換地,周而復始。
目的很簡單:消耗他們旺盛的精力,免得出事,無欲則剛嘛。這一招叫高明,是管理手段。
高緯明顯不會這麼歹毒,他是個單純的孩子,不會如此折騰人。況且他的部下需要休息。可在軍事會議上,他的眾多內參士氣很是高昂:“彼亦天子,我亦天子。彼尚能遠來,我為何守塹示弱?”
原來防守就是示弱,原來不主動進攻就是丟臉。多麼混亂混帳的邏輯。
可這話說到高緯心坎里去了。大家都是老大,現在兩老大好不容碰個面,我怎能躲著不見呢?什麼話也不用說了:填溝,出擊!
宇文邕很幸運,他見證了奇蹟的發生:毫無預見的,齊軍突然湧出,將那條讓他愁眉不展的長塹填掉了。
齊軍到底發生了什麼,宇文邕不得而知,這疑團只能等待戰後揭曉了。現在,他需要的是戰鬥。在戰前,一向英勇善戰的宇文憲早已窺視過北齊的陣營,回來後信心滿滿,向宇文邕稟告:可擊而後食!
打完了再吃飯——有親兄弟這句話在,宇文邕心裡就有底了。宇文憲善於用兵,是齊軍最不願面對的北周將領,皆對他聞之喪膽。兄弟兩人胸有成竹,等待決戰。
有個細心的官員,發現宇文邕的坐騎連日奔波,過於勞累,便懇請他換匹良馬。宇文邕一口拒絕:我一人乘良馬,有何用處?
宇文邕常常不顧萬乘之尊,與士兵同甘共苦,好處在於能激勵士氣,可潛在的危險也很大:一旦他發生意外,便會引起整個軍隊的崩盤。不久的將來,他果然發生了意外。
馬鐵定不換了,戰鬥也開始了。可戰況並沒有宇文邕兩兄弟預想的樂觀,兩軍的對戰算得上旗鼓相當。齊軍的左翼稍弱一些,而右翼在齊安德王高延宗的率領下,直插入周軍陣中,給周軍惹了不少麻煩。
高延宗,蘭陵王高長恭的同父異母弟,高澄的第五子,母親是家妓出生。高延宗父親死得早,從小是叔父高洋撫養長大。高洋雖然殘暴,可在高延宗身上卻展現了難得的父愛柔情。他對高延宗很是溺愛,直至高延宗十二歲了,還常抱在懷裡。他讓高延宗在自己肚臍眼上小便,任由這侄兒胡鬧。高洋唯一的遺憾是:自己的肚臍眼只有一個,不能讓高延宗盡興。
在這种放縱下,少年高延宗自然更加肆無忌憚,完全是衙內作風。他在樓上拉大便,底下的人得用嘴兜著;他試刀是否利鈍,用的不是器物,而是直接用囚犯。
後來,連高湛都看不下去了,一口氣把圍在高延宗周圍的九個親信全殺了。此後,高延宗竟然浪子回頭,立地成佛。
他的大哥河南王高孝瑜得罪了叔叔高湛,被高湛灌了三十七杯酒,後因燥熱投河而死;他的三哥,河間王高孝琬,也是得罪高湛,最後兩腿被折斷而死;他的四哥,蘭陵王高長恭功高震主,被高緯賜予毒酒。
這三位哥哥,全是直接死於高湛、高緯父子之手。
每一個兄弟離去的時候,高延宗都淚下如雨,直至血出。他情深意重,造了個高湛的草人像用來鞭打泄憤。結果,又被家奴告發,被高湛痛揍兩百餘鞭。雖被打得奄奄一息,可他還是扛了過來,熬過一命。
體型上,高延宗和大哥高孝瑜很相似,是那種絕對的大胖子,腰圍十餘尺。按他這體重,那戰馬必須要特定的,不然非被壓趴不可。他騎馬巡視在戰場上,那是絕對惹眼的一道風景。
從前頭看,他就像仰天躺著;從後頭看,他就像整個趴在馬背上。反正,無論從哪個角度看,那姿勢都不優美,就是活生生的一堆肥肉癱在馬背上。
可就是這麼一堆肉,卻頗有鬥志。當年,他的四哥蘭陵王從邙山凱旋,在兄弟前誇耀了一番,惹得眾兄弟羨慕不已。唯有高延宗不以為然:四哥並非大丈夫,為何不乘勝追擊?若是我在,關西政權豈能復存?
吹牛誰都會的,也沒人在意。到了戰場上,高延宗的體型還是成了笑料——敵人也笑,自己人也笑。可偏偏這大胖子會打仗,讓北周的戰線亂了陣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