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2頁
他下令邊境不再增兵,不再修城,不再運糧,加強和北齊的友好往來。一直飽受周軍重壓的北齊邊境,一下子輕鬆了很多。北齊朝廷更加放縱了,對方都不打仗了,我們何必緊繃著這根弦:他們鬆懈,我們要比他們更鬆懈;他們友好,我們要比他們更友好。他們不增兵,不修城,不運糧,我們也能全部做到,不再給本國人民造成過重的負擔。
在麻痹對手的同時,宇文邕還得探聽齊國的虛實。他派了兩使者前去齊國示好,一來繼續麻痹齊國君臣,二來以此探尋齊國深淺。
暗中窺視、等待的宇文邕,靜靜地在準備著最致命的一擊。他終於做出了一個決定。
這個決定實在太關係重大了。整個北周上下,知道他這個決定的只有四人:他的兄弟齊王宇文憲,內史王誼,安州總管於翼,納言盧韞,都是極其親近的王公大臣。
這是絕對的機密。只能如此,才能給毫無防備的敵人致命的一擊。
而今天,宇文邕知道那一刻到了,積蓄的力量已經足夠,刀劍必須出鞘了。北周朝廷的大殿上,官員匯聚一堂。這些官員的職級很特殊,全在大將軍以上。他們聽到天子發出了一個驚天動地的命令:
朕決意伐齊!
毫無準備的群臣震驚了:是不是太倉促了?可第二日,行軍的詔令也立即下達:
令齊王宇文憲率領兩萬人進軍黎陽。這是先遣部隊。
令隨公楊堅、廣寧公薛迥率領水軍三萬從渭水轉入黃河。這是水軍,接應步兵。
令梁公侯莫陳芮率領二萬人在太行道防守,申公李穆率領三萬人在河陽道防守,常山公於翼率領二萬人進軍陳州、汝州。這是西、東、南三個方向的救援和策應,避免後顧之憂。
布置完畢,宇文邕準備上路了,這一回他的目標還是河陽(扼守黃河要道的咽喉之城,位於洛陽之北)。這座城,曾讓他英勇的父親止步不前,兩次都差點喪命附近之地。他的堂兄宇文護的征討大業,也在此慘澹收場。
一言概之,沒有西魏或北周的士兵,曾跨越過這座橋,一個也沒有。
在他長輩們跌倒的地方,他要重新站立。我們可以佩服宇文邕的英勇;可反過來而言,我們似乎也要嗟嘆他的固執。
北周的大臣們也贊成這是滅敵的良機,他們並不反對此刻進攻北齊。只是,他們認為:路是對的,可方向走錯了——多年的戰爭讓他們明白,河陽之路根本不通。
章節目錄 南北朝時的三國時代——後三國風雲 304
已報周師入晉陽 ——東西合璧
出師河陽—— 重複的錯誤之路
宇文邕還沒出發,反對他出擊河陽的建議已紛至沓來。反對的理由加起來,最核心的只有一條:河陽之地易守難攻,北齊又有重兵把守,估計很難如願。(其實這是委婉的說法,在他們眼裡,根本不可能成功。)
就算運氣好點,打下了黃河以南又如何?此處皆為平原,難以防守,四面受敵,最終還是要還給北齊。更重要的是,當年你父親就是走這條老路的,結果屢戰屢敗,一生未能得志。
而大臣們在封鎖東進這條老路的同時,也指明了另一條陽光大道——北進汾曲之地,直搗晉陽!
三個不同的人,卻不約而同地指向了同一個方向——河東。再往北一點,便是晉陽,一座比鄴城還要堅固的城。這條路自東西兩分以來,關中政權便從未嘗試過。
河東一帶,北齊的守備力量並不強大,守城的將領也很平庸,當地的地形也便於運動兵力。更重要的是,北齊從未料想北周會在這裡發起主攻。這裡可以出其不意地發動進攻,讓北齊猝不及防。
北上,北上,北上!這是三個清醒的官員給皇帝的建議。
所謂三人成虎,可宇文邕卻不吃這一套。他和父親一樣倔強,在他眼裡,只有他自己才是真正的老虎。他認定的事一定要執行,即便頭破血流,也不後悔。他斷然拒絕了所有北上的建議:
我要東進,圍攻洛陽,力克黃河三城,讓齊魯之人聞風來降,然後直搗鄴城,讓晉陽不戰而屈,完成東西一統大業。
進攻北齊前,宇文邕下了一道前所未有的命令:路上所有的一草一木,都不能碰!違者,斬!
軍令如山,異常血腥。這是一個侵略者難有的大度,從那一刻起,宇文邕便下了這樣的決心:北齊的子民們,我才是你們真正的君王。儘管我是帶著劍來的,可我愛民如子。草木我尚且不碰,何況是你們的血肉之軀?
北周大軍就這麼出發了,在宇文邕的指揮下,一路順風水水,攻城拔寨三十餘座。一切似乎都在他的掌控之中。而且,他比他的父親走得更進了一步——他竟然攻下了河陰大城,齊軍的黃河防線被撕開了很小的一個口。
堅固的黃河浮橋三城,被攻下了一座,太讓全軍振奮了。
可是勢如破竹的勢頭也就此止步了。黃河浮橋雖被宇文邕毀掉,可黃河中間的城堡卻紋絲不動,齊軍精銳部隊集結於此,作了殊死抵抗。這一撐,就是二十多天。
圍攻黃河浮橋,爭的就是時間,一定要速戰速決。一旦超過十天,幾乎等於前功盡棄——因為晉陽和鄴城的北齊援軍能立即趕到。
在麻痹對手的同時,宇文邕還得探聽齊國的虛實。他派了兩使者前去齊國示好,一來繼續麻痹齊國君臣,二來以此探尋齊國深淺。
暗中窺視、等待的宇文邕,靜靜地在準備著最致命的一擊。他終於做出了一個決定。
這個決定實在太關係重大了。整個北周上下,知道他這個決定的只有四人:他的兄弟齊王宇文憲,內史王誼,安州總管於翼,納言盧韞,都是極其親近的王公大臣。
這是絕對的機密。只能如此,才能給毫無防備的敵人致命的一擊。
而今天,宇文邕知道那一刻到了,積蓄的力量已經足夠,刀劍必須出鞘了。北周朝廷的大殿上,官員匯聚一堂。這些官員的職級很特殊,全在大將軍以上。他們聽到天子發出了一個驚天動地的命令:
朕決意伐齊!
毫無準備的群臣震驚了:是不是太倉促了?可第二日,行軍的詔令也立即下達:
令齊王宇文憲率領兩萬人進軍黎陽。這是先遣部隊。
令隨公楊堅、廣寧公薛迥率領水軍三萬從渭水轉入黃河。這是水軍,接應步兵。
令梁公侯莫陳芮率領二萬人在太行道防守,申公李穆率領三萬人在河陽道防守,常山公於翼率領二萬人進軍陳州、汝州。這是西、東、南三個方向的救援和策應,避免後顧之憂。
布置完畢,宇文邕準備上路了,這一回他的目標還是河陽(扼守黃河要道的咽喉之城,位於洛陽之北)。這座城,曾讓他英勇的父親止步不前,兩次都差點喪命附近之地。他的堂兄宇文護的征討大業,也在此慘澹收場。
一言概之,沒有西魏或北周的士兵,曾跨越過這座橋,一個也沒有。
在他長輩們跌倒的地方,他要重新站立。我們可以佩服宇文邕的英勇;可反過來而言,我們似乎也要嗟嘆他的固執。
北周的大臣們也贊成這是滅敵的良機,他們並不反對此刻進攻北齊。只是,他們認為:路是對的,可方向走錯了——多年的戰爭讓他們明白,河陽之路根本不通。
章節目錄 南北朝時的三國時代——後三國風雲 304
已報周師入晉陽 ——東西合璧
出師河陽—— 重複的錯誤之路
宇文邕還沒出發,反對他出擊河陽的建議已紛至沓來。反對的理由加起來,最核心的只有一條:河陽之地易守難攻,北齊又有重兵把守,估計很難如願。(其實這是委婉的說法,在他們眼裡,根本不可能成功。)
就算運氣好點,打下了黃河以南又如何?此處皆為平原,難以防守,四面受敵,最終還是要還給北齊。更重要的是,當年你父親就是走這條老路的,結果屢戰屢敗,一生未能得志。
而大臣們在封鎖東進這條老路的同時,也指明了另一條陽光大道——北進汾曲之地,直搗晉陽!
三個不同的人,卻不約而同地指向了同一個方向——河東。再往北一點,便是晉陽,一座比鄴城還要堅固的城。這條路自東西兩分以來,關中政權便從未嘗試過。
河東一帶,北齊的守備力量並不強大,守城的將領也很平庸,當地的地形也便於運動兵力。更重要的是,北齊從未料想北周會在這裡發起主攻。這裡可以出其不意地發動進攻,讓北齊猝不及防。
北上,北上,北上!這是三個清醒的官員給皇帝的建議。
所謂三人成虎,可宇文邕卻不吃這一套。他和父親一樣倔強,在他眼裡,只有他自己才是真正的老虎。他認定的事一定要執行,即便頭破血流,也不後悔。他斷然拒絕了所有北上的建議:
我要東進,圍攻洛陽,力克黃河三城,讓齊魯之人聞風來降,然後直搗鄴城,讓晉陽不戰而屈,完成東西一統大業。
進攻北齊前,宇文邕下了一道前所未有的命令:路上所有的一草一木,都不能碰!違者,斬!
軍令如山,異常血腥。這是一個侵略者難有的大度,從那一刻起,宇文邕便下了這樣的決心:北齊的子民們,我才是你們真正的君王。儘管我是帶著劍來的,可我愛民如子。草木我尚且不碰,何況是你們的血肉之軀?
北周大軍就這麼出發了,在宇文邕的指揮下,一路順風水水,攻城拔寨三十餘座。一切似乎都在他的掌控之中。而且,他比他的父親走得更進了一步——他竟然攻下了河陰大城,齊軍的黃河防線被撕開了很小的一個口。
堅固的黃河浮橋三城,被攻下了一座,太讓全軍振奮了。
可是勢如破竹的勢頭也就此止步了。黃河浮橋雖被宇文邕毀掉,可黃河中間的城堡卻紋絲不動,齊軍精銳部隊集結於此,作了殊死抵抗。這一撐,就是二十多天。
圍攻黃河浮橋,爭的就是時間,一定要速戰速決。一旦超過十天,幾乎等於前功盡棄——因為晉陽和鄴城的北齊援軍能立即趕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