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頁
L連重武器排的比爾·理查森中士率領一支配有無后座力槍的小分隊。對於1950年10月31日發生的事情,他記得一清二楚。當時,他的小分隊正在“駝頭灣”附近(也就是3營的南端)放哨,這裡有一道橋樑直通南面川。此前一天,他們曾經接到一船貨物。軍需處負責人說是冬裝,等打開一看,才發現裡面只有一些野戰服裝、薄襪和一件小件物品。理查森吩咐手下一名士兵好好地分發這些服裝,而且因為數量有限,不夠發給那些下士。幾年以後,當有人寫道,他們連的士兵是在睡袋裡被人活捉時,理查森勃然大怒。他們被動挨打就夠糟的了,但他們肯定不是在睡袋裡,因為根本就沒有睡袋。實際上,所謂的睡袋就是他們東拼西湊裹在身上的毛毯與破衣爛衫而已。
那天輪到理查森在橋上放哨,恰巧詹森中校從營部返回時經過此地。詹森似乎很想對他說些什麼,但是卻幾番欲言又止。他說:“你看,有報告說這一帶有幾處小型路障。我們認為他們很可能是朝鮮軍隊的殘部。現在他們很可能已經從河灣地帶北上,朝這裡進發了。”聽了詹森的話,理查森越發地感到摸不著頭腦。他告訴詹森:“上校,如果有人到了河灣地帶,他們早就應該知道了。”(這是他的口頭禪。)接著,詹森告誡他要多加小心,然後他們倆互相握手作別。臨行前,詹森祝他好運。可是理查森卻覺得,詹森孤身一人在鄉間小路上穿行。他想要說:上校先生,需要好運的人恐怕應該是你自己吧。
他們兩人曾經同在麻薩諸塞州德文斯堡接受訓練。在二戰接近尾聲之時,理查森正在歐洲服役。但當時為時已晚,他沒有親身經歷慘烈的戰鬥,只是見到大戰過後的一片廢墟。然而在朝鮮戰場上,理查森身經百戰,而且還參加了迄今為止最為艱苦卓絕的戰鬥。理查森從小在費城長大,父母都是藝人。他的學習成績並不理想,因此被送往當地的一所工業學校,這就意味著從此以後他將與大學無緣,而理查森似乎也從來都沒有動過這個念頭。於是,上完九年級之後,他的學校教育生涯就告一段落,轉而加入軍中——在這裡理查森感到如魚得水。他還接受過二戰戰場上最惡劣條件下職業軍人的專門訓練,因此對於生存之道頗為精通。1950年早春,理查森的服役期第三次延長,但是當時正值戰後大裁軍時期,因此部軍一直想讓他退伍。就在此時,朝鮮人民軍突然南下,於是他的上級在一夜之間收回成命,讓他留在軍中。
雲山驚兆(9)
7月末,在德文斯堡退伍不成的理查森反而成了8團3營的創建者之一。他清楚地記得,6月26日至27日,就在朝鮮發動進攻後不久,詹森在哨所電影院裡召集全營士兵。但是因為當時人數太少,他們只能占滿前面兩三排的座位。那天放映的是一部步兵宣傳片,其中有些戰士因為表現英勇而獲得了銀星勳章與銅星勳章。詹森告訴他們:“小伙子們,你們當中如果誰還沒有勳章的話,再過幾個月就會有了。”聽了這話,理查森還以為他精神失常了。然而不出數日,各色人等紛紛抵達,包括憲兵、廚師以及後勤人員在內的所有步兵人員,足夠坐滿整個電影院了。接著,他們就遠涉重洋,來到了朝鮮戰場。
後來,在他們遭到中國軍隊的襲擊後,理查森才真正感受到此前詹森的那番話其實意味深長——當時他一定是想警告自己的部隊,該地區已經有中國軍隊出沒,通向8團的道路門戶洞開。在當時的情況下,“中國”這個字眼無疑會讓軍中一片譁然,因此詹森只能點到為止。如果詹森還是該營營長的話,理查森完全可以相信,他一定會收緊陣地,同時向高處轉移,並且確保該營的火力能夠相互支援、相對集中。理查森想,也許有一天奧爾蒙德會成為一名出色的指揮官,但此時此地可不是讓戰鬥開始的當口。
就像詹森一樣,3營的作戰主任菲爾莫爾·麥卡比少校對於該團的部署同樣感到十分不安,但是卻再也沒有機會就此同詹森進行討論,因為此後3年裡他是在戰俘營中度過的。麥卡比參加過二戰,是一名戰鬥經驗豐富的軍官,來朝鮮之前曾任騎1師某連連長。大家一致認為,他有著傑出的指揮作戰能力,但是此時此刻,中國軍隊的進攻卻讓他產生了強烈的挫敗感。無論是奧爾蒙德還是他的主任參謀維爾·莫里亞蒂少校,都沒有指揮經驗,因此在麥卡比看來,他們的作戰經驗與一般的團級參謀相仿。此外,這兩人彼此十分熟稔,反而將身經百戰的麥卡比排擠在外。“我感覺會出狀況,但自己卻是局外人。”後來他這樣說道。儘管麥卡比屢次試圖提醒奧爾蒙德,該營所在的地形十分不利,但是卻總是白費唇舌。此外,當時營中氛圍也令他不快,這要歸咎於那些高級軍官——正是因為他們掉以輕心、妄自尊大,才使得流言滿天飛,讓人們誤以為美軍馬上就要撤離朝鮮了。隨後麥卡比發現,當陸續有中國士兵被俘時,美軍各個作戰單位卻對此一無所知。他認為,總部就是要封鎖這些消息,而一旦封鎖不住也要竭力遮掩過去。這種做法真是聞所未聞,完全是玩忽職守、敷衍塞責的表現。當他逐漸熟悉了中國軍隊的戰術後發現,當時他們團的部署過於分散,很容易成為敵軍首選的攻擊目標。
那天輪到理查森在橋上放哨,恰巧詹森中校從營部返回時經過此地。詹森似乎很想對他說些什麼,但是卻幾番欲言又止。他說:“你看,有報告說這一帶有幾處小型路障。我們認為他們很可能是朝鮮軍隊的殘部。現在他們很可能已經從河灣地帶北上,朝這裡進發了。”聽了詹森的話,理查森越發地感到摸不著頭腦。他告訴詹森:“上校,如果有人到了河灣地帶,他們早就應該知道了。”(這是他的口頭禪。)接著,詹森告誡他要多加小心,然後他們倆互相握手作別。臨行前,詹森祝他好運。可是理查森卻覺得,詹森孤身一人在鄉間小路上穿行。他想要說:上校先生,需要好運的人恐怕應該是你自己吧。
他們兩人曾經同在麻薩諸塞州德文斯堡接受訓練。在二戰接近尾聲之時,理查森正在歐洲服役。但當時為時已晚,他沒有親身經歷慘烈的戰鬥,只是見到大戰過後的一片廢墟。然而在朝鮮戰場上,理查森身經百戰,而且還參加了迄今為止最為艱苦卓絕的戰鬥。理查森從小在費城長大,父母都是藝人。他的學習成績並不理想,因此被送往當地的一所工業學校,這就意味著從此以後他將與大學無緣,而理查森似乎也從來都沒有動過這個念頭。於是,上完九年級之後,他的學校教育生涯就告一段落,轉而加入軍中——在這裡理查森感到如魚得水。他還接受過二戰戰場上最惡劣條件下職業軍人的專門訓練,因此對於生存之道頗為精通。1950年早春,理查森的服役期第三次延長,但是當時正值戰後大裁軍時期,因此部軍一直想讓他退伍。就在此時,朝鮮人民軍突然南下,於是他的上級在一夜之間收回成命,讓他留在軍中。
雲山驚兆(9)
7月末,在德文斯堡退伍不成的理查森反而成了8團3營的創建者之一。他清楚地記得,6月26日至27日,就在朝鮮發動進攻後不久,詹森在哨所電影院裡召集全營士兵。但是因為當時人數太少,他們只能占滿前面兩三排的座位。那天放映的是一部步兵宣傳片,其中有些戰士因為表現英勇而獲得了銀星勳章與銅星勳章。詹森告訴他們:“小伙子們,你們當中如果誰還沒有勳章的話,再過幾個月就會有了。”聽了這話,理查森還以為他精神失常了。然而不出數日,各色人等紛紛抵達,包括憲兵、廚師以及後勤人員在內的所有步兵人員,足夠坐滿整個電影院了。接著,他們就遠涉重洋,來到了朝鮮戰場。
後來,在他們遭到中國軍隊的襲擊後,理查森才真正感受到此前詹森的那番話其實意味深長——當時他一定是想警告自己的部隊,該地區已經有中國軍隊出沒,通向8團的道路門戶洞開。在當時的情況下,“中國”這個字眼無疑會讓軍中一片譁然,因此詹森只能點到為止。如果詹森還是該營營長的話,理查森完全可以相信,他一定會收緊陣地,同時向高處轉移,並且確保該營的火力能夠相互支援、相對集中。理查森想,也許有一天奧爾蒙德會成為一名出色的指揮官,但此時此地可不是讓戰鬥開始的當口。
就像詹森一樣,3營的作戰主任菲爾莫爾·麥卡比少校對於該團的部署同樣感到十分不安,但是卻再也沒有機會就此同詹森進行討論,因為此後3年裡他是在戰俘營中度過的。麥卡比參加過二戰,是一名戰鬥經驗豐富的軍官,來朝鮮之前曾任騎1師某連連長。大家一致認為,他有著傑出的指揮作戰能力,但是此時此刻,中國軍隊的進攻卻讓他產生了強烈的挫敗感。無論是奧爾蒙德還是他的主任參謀維爾·莫里亞蒂少校,都沒有指揮經驗,因此在麥卡比看來,他們的作戰經驗與一般的團級參謀相仿。此外,這兩人彼此十分熟稔,反而將身經百戰的麥卡比排擠在外。“我感覺會出狀況,但自己卻是局外人。”後來他這樣說道。儘管麥卡比屢次試圖提醒奧爾蒙德,該營所在的地形十分不利,但是卻總是白費唇舌。此外,當時營中氛圍也令他不快,這要歸咎於那些高級軍官——正是因為他們掉以輕心、妄自尊大,才使得流言滿天飛,讓人們誤以為美軍馬上就要撤離朝鮮了。隨後麥卡比發現,當陸續有中國士兵被俘時,美軍各個作戰單位卻對此一無所知。他認為,總部就是要封鎖這些消息,而一旦封鎖不住也要竭力遮掩過去。這種做法真是聞所未聞,完全是玩忽職守、敷衍塞責的表現。當他逐漸熟悉了中國軍隊的戰術後發現,當時他們團的部署過於分散,很容易成為敵軍首選的攻擊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