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在風雪中幾乎行了一夜,到四更時分,前鋒隊已經到了蔡州城下。整個蔡州城還安睡著,沒有一個人發現有一支唐軍已經兵臨城下。甚至所有唐軍都進入城中,整個城還是靜悄悄的,沒有人發覺。

  雞叫的時候,雪停了,李愬軍已經團團圍住了牙城,奇襲也到了尾聲。感謝這場大雪,為這次奇襲做了最好不過的背景,讓這次完美的奇襲更加地完美。

  隨著吳元濟投降,李愬圓滿平定蔡州,隨後李愬宣布所有淮西將官仍居舊職,一場異常重大的勝利,幾乎是兵不血刃。其實,李愬這也是模仿了當年李晟攻克長安城的榜樣。史書上因此讚美說:“晟克復京城,市不改肆;及愬平淮蔡,復踵其美。”功名之奇,近世所未有。從中我們不難看出,李愬對他父親的刻意模仿和學習。也許在李愬心目中,李晟是最光輝的英雄人物吧。

  這對將門父子,共同建立的功勳,恐怕很難有能與之相比較的。事實上,因為有了李愬這樣的兒子,李晟的形象從此就越發地高大了。

  十、哀榮後世

  公元793年(貞元九年),李晟病逝,享年六十七歲,諡號忠武,贈太師。唐德宗用詔書的形式立下誓言,要為李晟“存保世嗣”,意思是,我李唐皇帝保證你李晟家世代富貴,並申告柩前。

  此後,李晟的地位,隨著時間的流逝而不斷抬升。唐僖宗避難四川的時候,朝廷編輯《興元聖功錄》,記載李晟匡扶大唐的豐功偉績,“遍賜諸將”,希望他們都以李晟為榜樣,無私無畏,效忠大唐。李晟的忠義地位,算是釘牢在正統上了。

  到了宋代,他的地位繼續提高。

  1123年,這一年是北宋徽宗的宣和五年,雖然再過兩年,就是靖康之難的1125年,可在這一年,一切都還是歌舞昇平,太平盛世。不知道為什麼,禮部的官員提出來要調整一下武廟的陪祀人員。大概是為了鼓勵一下將領們奮勇殺敵,希望本朝將領以這些前輩武將為榜樣,建立功勳,以便能留名千古吧。

  這次主要是增加了很多陪祀人員,模仿文廟,除了十哲之外,還有七十二賢——都是唐以前的人物。在十哲中,唐朝的有三人:李靖、李、郭子儀。而在七十二賢中,最後一個是李晟。看來李晟算是勉強夠格的人物。

  不過這個排名,到了南宋時有了很大變化。乾道六年(1170),皇帝下詔,武廟中陪祀人員,李晟升格入十哲,立於堂上,同時原來十哲中的李則降為七十二賢原來李晟的位置。兩人等於換了個位置。

  李在唐朝一直被視為軍神,其軍事才能、功績、地位,都是極為顯赫的。李晟為什麼能夠取而代之呢?這次換位的建議,是由一個叫都民望的小官提出來的,他的理由是:“李邪說誤國,唐祀幾滅,李晟有再造王室之勛,宜升李晟於堂上。”說白了,純粹從軍事的角度來說,李晟拍馬也趕不上李,但是李晟因為政治立場正確,他的關鍵詞是“忠”,所以他得以取代政治上不正確的李——李因為支持了武則天做皇后,被指斥為“邪說誤國”。

  這個美譽坐定以後,李晟的地位繼續上升。到明代之後,武廟祭祀的標準趨向嚴格,唐朝有資格陪祀的人只有五個:房玄齡、杜如晦、李靖、郭子儀、李晟,而李乾脆被排除在外了。房、杜兩人,其實並不能算軍事家。明代的這個名單,乾脆直接叫忠臣榜更合適些。從這個榜單的變化,其實也不難看出思想觀念的一個轉移。那就是“忠”字越來越要緊。李晟很幸運地被打造成一位忠心無比的將領,那也就難怪他一路吃香下去了。時至今日,“忠”字已經被視為“封建舊道德”,無人理會,李晟難怪要泯然眾人矣。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