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事實上,多年之後的李晟,對此事仍然耿耿於懷,甚至不惜力阻張延賞當宰相。要知道,這可是大大得罪人的事情,不啻與人結仇。這份恨意,那可真是不簡單。對於此事,古人就頗有批評,認為李晟太不該小題大做了。不過如果考慮到感情因素的話,也不是不可理解的。

  德宗為了照顧李晟面子,硬是將任命收回。不過他又特地將韓滉找來,讓他來調和兩人之間的矛盾,因為韓滉和李晟關係不錯。一番說和之後,終於還是任命了張延賞為宰相。

  不久之後,在一次宴席上,皇帝親自做調和工作:拿出一段“瑞錦”,讓兩人分別繫上,表示和解之意。皇帝出馬,那是天大的面子。兩人似乎已經握手言和。

  不過接下來的一幕,卻是大出意外。李晟當場表示,為了表示和解的誠意,他願意和張延賞結為兒女親家。沒想到張延賞斷然拒絕。李晟很生氣地說:“我是武夫,有什麼舊惡,一杯酒之間也就煙消雲散了。你們這些所謂知識分子,脾氣倒是大得很,冒犯不得呢。雖然表面笑眯眯的,其實心裡還是含恨。你不許婚,肯定是因為你心裡憤怒未解!”這真是戲劇化的一幕,儼然是新版結局的《將相和》了。

  這樣,兩人矛盾不僅沒有化解,反而越發嚴重。

  此後張延賞一直身居宰相,主持大政。而李晟顯然遭到了抑制。雖然表面上,李晟仍然不停地得以加官晉爵,寵榮不斷,但在重大決策上,基本上都沒有參與的權力了。甚至在一些軍政大事上,張延賞專門與李晟反其道而行。

  最大的問題就出在和吐蕃和談之上。李晟一直是強硬派,對吐蕃也頗有勝績。但德宗皇帝一直對吐蕃抱有好感,幾次三番打算和談。貞元三年(787)的時候,張延賞力駁李晟的反對意見,積極促成了和談。結果就在雙方會盟的時候,吐蕃突然翻臉,把唐朝將官們殺的殺,抓的抓,唐軍幾乎全部覆沒。一場“結盟”變成了“劫盟”。

  經此事件後,張延賞慚懼交加,不久就去世了。把互相不合的意氣之爭帶到國家大事上,就很不合適了。

  從兩人交惡的過程來看,李晟發難在先,張延賞報復在後,應該各打五十大板。

  九、父子名將(1)

  唐前期最著名的將門世家是薛仁貴開創的薛家將,而唐後期最出名的則是李晟開創的李家將。

  李晟軍事方面算不上非常出色,但地位崇高,有“再造唐室”之譽。不過李晟有個兒子,卻指揮了可能是唐朝最出名的一次戰役,這就是“李愬雪夜入蔡州”。李愬是李晟的第八個兒子。

  李晟兒子挺多,有十幾個,很多都做到了高官,基本上都在各個藩鎮做節帥。史書上說李家嫉惡好善,治家也很有禮法。願、憲、愬、聽四子皆任節度使。並評價說,這是“大忠所庇,斯聖神之報應也”。

  其實都應該托賴他們父親李晟。因為這些兒子基本上都屬於“驕奢淫逸”之徒,都有點二世祖。其中第十個兒子李聽做過十個藩鎮的節帥,收受賄賂,賦斂百姓,窮奢極欲,無所不為,最後居然還能官居一品,得以善死。史書上也不禁感嘆:“非西平(李晟封爵西平郡王)之遺德,焉能及此乎!”

  其他兒子也大多類此。老大李願做高官,一事無成,“務在聲色,不計其餘”。第十一子李惎“累官至右龍武大將軍,沉湎酒色,恣為豪侈,積債至數千萬”。其實這種狀態很正常,高官顯貴之家,往往無德無才,多敗家子。

  這裡面,李愬算是一個另類。李晟內寵很多,李愬的母親大概出身不高,估計是個八姨太之類的,而且很早就死了。在李晟這麼多兒子中,李愬基本上屬於沒什麼地位的一個。這點在後來做官的時候,很明顯看得出來。他在做刺史的時候,因為管理工作特別出色而受到過嘉獎,應該說是很有能力,但他一直在一些無關緊要的職位徘徊,大多是卿監和東宮官。

  可正是因為他在李晟眾多兒子中沒有什麼地位,所以反倒成就了他。他從小發憤圖強,對自己要求特別嚴格,與其他兄弟們驕奢淫逸完全不同。他一方面潔身自好,另一方面又“有籌略,善騎射”,可謂有德有才,有勇有謀,是個非常出色的人物。

  雖然一直沒有受到重視,但元和年間在朝廷攻打淮西鎮的時候,他終於脫穎而出,成就了一個傳奇,維繫了家族的將門威風。

  元和是唐憲宗的年號,憲宗是德宗的孫子(中間的順宗做皇帝不到一年就死了)。他一上台,就完全改變了德宗的作風,積極謀求平定跋扈割據的藩鎮們。到了元和十一年(816),這個計劃到了最關鍵的一步——平定淮西。

  淮西是淮南西道的簡稱,治所在蔡州(今汝南),常領申、光、蔡三州,位於今河南南部一帶。淮西地處中原腹地,位置很重要,一直是個老牌的強藩。早在德宗建中年間,李希烈就曾在淮西叛亂稱帝,後被手下將領吳少誠幹掉,算是平定了叛亂。但淮西鎮的這些將士,這些割據的基礎,根本就沒有動過,只不過換了一個頭子而已。到元和十一年的時候,吳少誠死,兒子吳元濟很想繼續世襲下去。淮西的割據狀態幾乎已經保持了六十年之久,整整有兩代人的時間了,老百姓只知道有節帥,而不知道有皇帝,“雖在中原,心如貊異”,割據的基礎與河北幾乎沒有什麼分別。對唐朝廷和唐憲宗來說,這塊骨頭是異常的堅硬,但不啃不行。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