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可沒想到,小小的清苑縣也是塊硬骨頭。從正月一直打到五月,也沒有能啃下來。隨後,朱滔親自率軍救援,一戰擊潰神策軍。

  李晟退軍到定州後,一點想法都沒有了。於是一直從五月待到十月,從夏天待到了冬天。

  從清苑一戰來看,李晟和神策軍戰鬥力似乎並不強。其實,這和整體形勢、士氣有關。在當時情形之下,所有人都明白,單靠這一支神策軍孤軍,在河北戰場是絕對沒有可能打開局面的。敗局已定。唯一有點信心的,大概只有那有點偏執狂的德宗皇帝了。

  勝利眼看就要到手卻活活開溜,德宗不甘心啊,他已經抓狂了:他差不多把老底都掏出來了。自從戰爭打響,他是一次又一次地把神策軍派往全國各地的戰場,前後率軍的有陽惠元、莫仁擢、曲環、哥舒曜、尚可孤、劉德信等人。到最後,中央神策軍已經無兵可派,以至於當時的“神策軍使”白志貞甚至提出,讓曾經當過節度使、都團練使的人,出人馬組織成軍隊,讓神策軍將領劉德信帶隊,再赴前線。這真正叫做“窮兵黷武”,仗打到這個份上,危險可是隨時會爆發的啊。

  《資治通鑑》里說,此時“人心浮動”。當時的大臣陸贄和段秀實都直接向皇帝提出過警告。德宗完全聽不進去。其實危險真的臨近了。

  前線的膠著讓德宗很是上火,但真正起火的地方就在他的後院——長安。

  一支本來派往前線的涇原軍隊,在路過長安的時候,突然爆發了叛亂。倉猝之中,德宗逃往西北不遠的一個縣城——奉天。而長安很快出現了一個叛亂的政權,並隨後圍攻奉天。對唐朝來說,這次危機甚至比安史之亂更加兇險,因為這次皇帝都已經危在旦夕。

  還在定州百無聊賴的李晟,突然收到了一份十萬火急的聖旨——涇原兵變,皇帝出逃奉天,放下一切,趕回去救駕!

  大場面!大場面終於到來了。李晟就是為真正的大場面而生的,他註定要在大場面中寫就自己的輝煌。

  六、奉天救難(1)

  其實,嚴格來說,奉天救難功臣之中,就重要性而言,李晟並不是第一號人物。第一當屬渾瑊,第二肯定要算李懷光,第三才輪得上李晟。不過李晟是最後的,也是最成功的一個功臣。李晟就是讓德宗皇帝吃飽的最後那一碗飯,所以他的光輝掩蓋了所有人,幾乎成了救世主。

  其實對李晟來說,這幾乎是天上掉下來的餡餅。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涇原兵變,純屬意外。這樁意外的起因,居然是因為招待不周引發的。

  德宗在幾乎派遣了所有神策軍去前線後,開始動用西部藩鎮的軍隊,其中包括涇原鎮,徵兵五千。涇原軍隊是防守吐蕃的重兵,居然也被調到東邊去,足見德宗已經把吃奶的勁兒都用上了。

  十月三日,涇原軍來到了長安城外,統率軍隊的節度使姚令言離開軍隊,單獨進長安城內,他要面辭皇帝而去。而招待軍隊的工作,則是由當時的京兆尹(長安市長)負責。可能是因為當時戰爭不斷,財政困難,也沒有太多餘糧了;也可能是因為過於馬虎,對涇原軍隊的招待相當不周,說是犒賞軍隊,結果端上來的都是些粗茶淡飯。

  這與涇原鎮將士的期待差得太遠了。他們本來期待有很多的賞賜,所以這次出征,軍隊中還有很多“子弟軍”,都是準備吃“獎金”的。所謂子弟軍,就是志願軍。唐朝軍隊有很多義從軍,是一個傳統。唐後期,軍隊的編制都是定額的,稱為“官健”,相當於“正式工”。不過在作戰的時候,軍隊數往往會超過正式編制,那些新增人員相當於“臨時工”。雖然他們沒有固定的工資福利,但國家會發給他們很多補貼,相當於獎金。當然,這些人基本上都是“正式工”的子弟們,所以稱為“子弟軍”。在有些情況下,子弟軍人數甚至超過正式官健。比如後來李懷光的軍中,正式編制的軍人只有五萬,而子弟軍就有十萬,居然超過一倍。所以,唐後期藩鎮軍隊都希望打仗,喜歡打仗。只要打仗,就有利可圖。而國家則為此付出了巨大代價。

  回過頭來看這支涇原軍隊,他們本來就很有“驕兵”的風氣。面對這些粗茶淡飯,自然很是失望,並迅速變成了怒火。一干將士當場就踢翻了案桌,嚷道:“我們就要上前線去送死,居然還吃這等豬食!”越說越惱火,一點憤怒的情緒來回激盪,很快就成了熊熊烈火,整個軍隊一下變成了紅眼的公牛。惡從膽邊生,乾脆,打到長安城去,打到皇宮去,親自去要錢!於是乎,一大彪人馬,轉換方向,朝長安城奔去。

  城裡的姚令言聽說後,急忙跑出來制止,但已經完全指揮不了憤怒的軍隊了,反而被裹挾著去攻城。德宗皇帝急忙又派中使(宦官使者)來賞賜他們,每人兩匹絹!打發叫花子呢吧?將士們被氣得發笑,紛紛拿箭射中使。

  其實德宗皇帝此時除了金錢,已經沒有軍隊可用了。禁軍主力早就派往前線,剩下的都是些無賴市井之徒。因為當時禁軍收入特別高,所以有大量長安人賄賂取得禁軍“正式工”名額,領一份工資,卻完全沒有軍人素質。所以一旦事情危急,皇帝急召禁軍,居然無人聽命,整個地人間蒸發了!*真是害死人啊。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