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9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五、更重要的是,張鳴教授還聯繫新中國教育制度的演變,把對這個問題最尖銳也最深刻的思考展現出來。

  張鳴說:後來的民國政府,考試作為一權獨立出來,表明國人已經注意到了這個傳統資源的重要性,而且,學校不再和選官考試捆綁在一起。應該說,民國的教育,比較成功地將教育和選官分離開了。可是,新中國建立以後,在計劃體制下,科舉居然以一種非常特殊的形式復活了。不僅科舉復活,而且當年的科舉制度下選官和學校制度不分的老病再次復發。新中國的高考,怎麼看都像是科舉的變種,不僅形式像,而且考試內容也充斥了八股味道。凡是高考及第者,一律轉戶口、糧食關係,畢業就是“國家幹部”—好像是23級?

  所有這些都顯示出張教授的豐富學識和思想的敏銳性和深刻洞察力。

  我談一點張鳴教授的研究風格。我們知道,在研究的道路上,一個初學者是談不上風格的,即便許多研究有年、術業有專攻的學者,在已成制式的學術生產鏈上,儘管不斷有作品產出,但也很難說有什麼自己的特色。我以為這有兩方面的原因,一是學術生產鏈對學術產品事實上存在的那種同一化、制式化的產品要求,限制了學者自主性及其個性風格的發展;再一個就是學者本身素養、眼界的問題。我們往往屈從於學術機器的要求,久而久之,思維呆滯,語言乾癟,一下筆就是教科書式的論述,無非是“三個原因”、“五個要素”等等,現在還把這一套往我們的下一代傳播,真是為害不淺。它的結果是什麼呢?就是寫出的東西只在小圈子裡看,專業外的讀者豪無興趣,說得嚴重一點,甚至有點自娛自樂的味道。

  張鳴教授是嚴肅的學者,又是一個優秀的史學隨筆作者,他的所有論述,都有堅實的史料基礎,他把淹沒在史海的史實打撈出來,靠的是什麼,就是一個傑出學者獨到的歷史眼光。他特別注意到那些被掩蔽在大敘述、大規律下的歷史細節,可又都是歷史的關鍵之點,經他的剖析,用生動酣暢的文字給予點化,給我們讀者以啟示。

  我記得馬克·布洛赫說過,理解現實生活的能力可以幫助我們理解歷史的現象,而理解歷史的現象又能幫助我們理解現實。張鳴教授從小在北大荒成長,經歷了從“文革”到改革開放的歷史過程,對社會、對人和人性有很敏銳的觀察,這些和歷史結合起來,就有一種高度。沒有豐富的人生閱歷,沒有對歷史和現實的聯繫性的深刻體會,沒有很好的文字功底,是寫不出像張鳴教授這樣優秀的、發人深省的歷史隨筆的。所以聽張教授的報告,讀張教授的文字,我們能得到一種啟示,一種思想和智力的增長,而從中獲得一種智慧的喜悅。

  我對張教授報告中有關新中國教育制度和科舉選官制度的聯繫,有一點補充。張教授在報告中說:科舉的復活,是以一種扭曲的形式嫁接在我們的制度上,科舉中最陳腐和選官的內容,被絕然安在了高等教育體制上,而選官制度卻跟科舉沒有了關係。傳統就是這樣以錯位的方式被繼承了下來。我想,這在政策設計時可能是不自覺的,也就是說,在設計時並不一定考慮要從科舉制那兒吸取養分,我覺得還是較多從革命根據地的傳統而來,或從蘇聯經驗而來的,例如在革命根據地時期,就把高小畢業生納入幹部體系,所有各類根據地學校的畢業生都統由組織分配,而在學校的體制內,又都是行政部門的權威大大超過教師和教學部門,這樣的傳統在建國後被繼承了下來,成為學校的基本管理模式,大中專學生也成為我們幹部的重要來源之一。

  * * *

  * 2006年12月7日下午在南京大學科技館點評張鳴教授論文的發言。

  對周曉虹“中國農業集體化的動力”論文的評述*

  最近二十多年以來,中外學者對中國50年代農業合作化問題、人民公社問題有許多研究,這些研究,依我看有幾類:

  第一類最常見,就是對黨和國家有關敘述的再闡釋,依據政府的一些官方權威敘述進行論述。基本主題是:當年的行動舉措是必要的,運動的不足之處在於過急、過快。基本上,這類研究只是一種政策闡釋。

  第二類,運用社會學、人類學的概念,以田野調查入手,對發生的事件、過程作細部研究。這類研究有重要貢獻,提供了在一個同質化的社會裡表現出的豐富、複雜的差異性。如果有什麼不足的話,是對整體的把握有缺陷,還有就是對建構理論過於熱心,有學者批評,叫做“一村一理論”。

  第三類是某些研究眼下三農問題的學者,出於某種現實關懷,帶著某種理論預設的眼光,對當年這些事件之合理性進行新敘述。常見的看法是:集體化、公社化是中國工業化過程中的必然產物,有其內在鐵的邏輯,合作體制實現了國家獲取資料的利益最大化,等等。

  第四類不常見,就是運用社會學的概念、框架,再加以歷史學的考察,以原始資料和田野調查中獲得的信息,通過對局部地區的剖析,就重大的事件提出自己的解釋,所謂“小中見大”、“大中有小”。

  我認為周曉虹教授的論文就是這第四類研究中一個非常成功的範例。這和周教授的知識構成有重要關係,因為他的博士專業是中國近現代史,他不僅有社會學理論的背景,還有豐富的歷史學資源,這就使他的研究更加深入。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