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4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過去常常被描述為欠考慮的進攻如今被認為是勇敢的……考慮未來和等待僅僅是將某人說成懦夫的另外一種方式;任何適度的思想只是掩飾其怯懦性格的一種企圖;從所有方面來理解某個問題的能力,意味著一個人完全不適合行動。狂熱的激情是一個真正男子漢的標誌……任何持暴力主張的人通常都是可信的……社會開始分化成沒人信任其夥伴的多個陣營。

  這些對我們的現狀有所啟發吧?

  你們這代人最重要的任務是界定美國和中國的國家利益,使其和諧共處。平靜而又理性地看待日益崛起的中國,世界是能夠與之和平相處的。我們成功地度過了冷戰時期,也會順利地度過21世紀,隨著民主的不斷推廣,也許這將會是一個相對和平的時期。

  關鍵術語

  國內政治 國際關係 冷戰 國家利益 大規模殺傷性武器 微觀理論 權力平衡 集體安全 功能主義 第三方 條約 維和 國際維和部隊 執行部隊 交戰規則 超國家 兩極 多極 關稅 配額 保護主義 全球化 外交政策 干預主義 孤立主義 單邊主義 不干涉主義

  參考文獻

  Bacevich, Andrew J. Washington Rules: America’s Path to Permanent War. New York: Metropolitan Books, 2010.

  Bobbit, Philip. The Shield of Achilles: War, Peace, and the Course of History. New York: Knopf, 2002.

  Brzezinski, Zbigniew. Second 插nce: Three Presidents and the Crisis of American Superpower. New York: Basic Books, 2008.

  Calvocoressi, Peter. World Politics Since 1945, 9th ed. New York: Longman, 2009.

  Cashman, Greg, and Leonard C. Robinson. An Introduction to the Causes of War: Patterns of Interstate Conflict from World War I to Iraq. Lanham, MD: Rowman & Littlefield, 2007.

  Chua, Amy. Day of Empire: How Hyperpowers Rise to Global Dominance—and Why They Fall. New York: Knopf, 2009.

  Dunne, Tim, Milya Kurki, and Steve Smith, eds. Theories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Discipline and Diversity.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7.

  Gallarotti, Giulio M. The Power Curse: Influence and Illusion in World Politics. Boulder, CO: Lynne Rienner, 2010.

  Ikenberry, G. John, ed. American Foreign Policy, 6th ed. Belmont, CA: Wadsworth, 2011.

  Kennedy, Paul. Parliament of Man: The Past, Present, and Future of the United Nations. New York: Random House, 2006.

  Kissinger, Henry. Does America Need a Foreign Policy? New York: Simon & Schuster, 2001.

  Little, Ri插rd. The Balance of Power in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Metaphors, Myths, and Models.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7.

  Mahbubani, Kishore. The New Asian Hemisphere: The Irresistible Shift of Global Power. New York: PublicAffairs, 2008.

  McWilliams, Wayne C., and Harry Piotrowski. The World Since 1945: A History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7th ed. Boulder, CO: Lynne Rienner, 2009.

  Morgenthau, Hans J., Kenneth W. Thompson, and David Clinton. Politics Among Nations: The Struggle for Power and Peace, 7th ed. Burr Ridge, IL: McGraw-Hill, 2005.

  Sachs, Jeffrey D. Common Wealth: Economics for a Crowded Planet. New York: Penguin, 2008.

  Zakaria, Fareed. The Post-American World. New York: Norton, 2008.

  * * *

  國內政治:國家範圍內的互動。

  國際關係:國家間的互動。

  國家利益:在國際事務中,對作為整體的國家來說有益的東西。

  大規模殺傷性武器:核武器、化學武器和細菌武器。

  微觀理論:關注個體。

  權力平衡:一種由主要國家組成和重組聯盟以保持自己的體系。

  集體安全:在所有國家間達成共識,以自動地對付入侵者。

  功能主義:一種認為國家間在某個特定領域的合作將激發整體合作的理論。

  第三方:不捲入爭論而幫助解決問題的國家。

  條約:國家間的合同。

  維和:由外界的軍事力量來促進一個停火協議的平穩實施。

  國際維和部隊:聯合國的護衛軍隊。在20世紀90年代初期波士尼亞的維和努力中,它工作效率很低。

  執行部隊:在1995年達成《代頓協定》後,由北約發起穩定波士尼亞局勢的有效力量。

  交戰規則:明確維和部隊在何時可以予以還擊。

  超國家:在單個國家之上的治理實體(例如聯合國)。

  兩極:一種含有兩個大的敵對陣營的體系,它們各自由一個超級大國領導,就如同冷戰期間一樣。

  多極:一種分成幾個權力中心的體系。

  關稅:對進口徵稅。

  配額:對某項進口的數量限制。

  保護主義:把國外產品拒之門外以保護國內相關生產商的政策。

  全球化:超越國界的自由商品流動,使世界形成一個大市場。

  外交政策:國內政治與國際政治的分界面,用李普曼的話說,就是“共和國的防護罩”。

  干預主義:在其他國土上使用軍隊。

  孤立主義:美國將外部世界的重要性最小化的趨勢。

  單邊主義:違背盟友的意願而以我們的方式來行事。

  不干涉主義:一種不向海外派軍的政策。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