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6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可以做哪些事情來阻止革命呢?答案很簡單但很難實行:進行改革以消除滋生革命的不公正。秘魯和菲律賓所進行的土地改革、波斯灣地區所進行的自由選舉,都會消解或甚至終止這些國家的革命運動。但地主並不願放棄他們所擁有的財產,並且他們在政治上是有權力的。波斯灣地區的統治者擔心如果實行民主的話,他們會失去自己的財富和權力,並認為這個時候實現自由化只會讓極端分子掌權。如果沙烏地阿拉伯實現自由化和平等的選舉,那麼像奧薩馬·本·拉登那樣的人就可能會獲勝。解決的辦法是緩慢和漸進的改革以消除腐敗。

  很多第三世界的中央集權政府不願承認它們的腐敗官員直接將經濟增長——尤其是石油收入——吸收進自己的口袋而不顧民眾怨聲載道。實際上,改革由於來自權力階層的強烈反對而很難實行,這些權力階層在改革中會失去很多。例如在越南南部,美國不斷地敦促西貢政權進行大範圍的土地改革,以將農民從共產黨的游擊隊那裡爭取過來。但地主不會讓土地改革的議案通過,因為他們中的許多人要從佃農那裡收取很高的地租。如果他們放棄自己的土地,他們可能還會挽救自己的國家,而事實與之相反,他們失去了全部。由此得到的啟示是,應該在革命的情感被牢固樹立以前進行改革,在問題變得危險以前阻止它的發展。

  關鍵術語

  體制失效 政變 原生型 恐怖主義 聖戰分子 軍人專制主義 時事短評 不可比性 相對剝奪 知識分子 革命 烏托邦 熱月 沙阿 阿亞圖拉 天鵝絨革命

  參考文獻

  Bell-Fialkoff, Andrew. Ethnic Cleansing, rev. ed. New York: Palgrave, 1999.

  Benjamin, Daniel, and Steven Simon. The Next Attack: The Failure of the War on Terror and a Strategy for Getting It Right. New York: Henry Holt, 2006.

  Goldstone, Jack A., ed. Revolutions: Theoretical, Comparative, and Historical Studies , 3rd ed. Belmont, CA: Wadsworth, 2002.

  Greene, Thomas H. Comparative Revolutionary Movements, 3rd ed. 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 Hall, 1990.

  Halliday, Fred. Revolution and World Politics: The Rise and Fall of the Sixth Great Power. Durham, NC: Duke University Press, 1999.

  Heymann, Philip B. Terrorism, Freedom, and Security: Winning Without War.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3.

  Katz, Mark N., ed. Revolution: International Dimensions. Washington, DC: CQ Press, 2000.

  Laqueur, Walter. No End to War: Terrorism in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New York: Continuum, 2004.

  Parsa, Misagh. States, Ideologies, and Social Revolutions: A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Iran, Nicaragua, and the Philippines.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0.

  Rapoport, David C., and Leonard Weinberg, eds. The Democratic Experience and Political Violence. Portland, OR: Frank Cass, 2001.

  Skocpol, Theda. States and Social Revolutions: A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France, Russia and China.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79.

  Snow, Donald M. Distant Thunder: Patterns of Conflict in the Developing World, 2nd ed. Armonk, NY: M. E. Sharpe, 1997.

  Whittaker, David J. Terrorism: Understand- ing the Global Threat, rev. ed. New York: Longman, 2007.

  Wright, Lawrence. The Looming Tower: Al-Qaeda and the Road to 9/11. New York: Knopf, 2006.

  * * *

  體制失效:主要的政治故障或不穩定性。

  政變:從法語的coup d’état中來,表示對國家的打擊;法外接管國家,通常通過軍事手段。

  原生型:人們生來就身處的群體,例如宗教和部落。

  恐怖主義:對暴力的政治使用,以削弱為其所憎恨的權威當局。

  聖戰分子:參與聖戰(“神聖戰爭”),穆斯林神聖的戰士。

  軍人專制主義:源自古羅馬的禁衛隊,軍事接管的一種趨勢。

  時事短評:建立在邏輯而非肯定的證據之上的評論。

  不可比性:表明一個事物不適合作為另一事物的範例。

  相對剝奪:一些群體感覺自身在經濟增長中被遺忘。

  知識分子:那些對事情深入思考的受教育者。

  革命:舊體系突然被新體系取代。

  烏托邦:一種想像和理想化的完美體系。

  熱月:當時法國革命後的夏日月份,標誌著革命極端主義的終結。

  沙阿:波斯語對國王的稱呼。

  阿亞圖拉:伊斯蘭什葉派的最高傳教士。

  第18章 國際關係

  2010年,來自伊拉克的美國第三步兵師的戰士重回喬治亞班寧堡。(Erik Lesser/Corbis)

  思考題

  國內政治與國際政治有何不同?

  為什麼在國際關係中“權力”顯得如此突出?

  國家利益有哪幾種類型?

  哪種戰爭理論是最令人滿意的?

  民主與和平有關係嗎?它們如何關聯?

  有預防戰爭的有效途徑嗎?

  什麼是冷戰?它因何而起又因何而終?

  哪個超國家組織發揮的積極作用最大?

  國際關係和我們一直在研究的國內政治不同,因為不存在使各國都遵守法律與維持和平的世界主權。同國內政治相比,國際關係更加無序和複雜。正如我們在第1章所探討的,主權意味著你在自己的地盤上做主,在一個國家中居於支配地位。犯罪、叛亂、分裂等要素,在理論上都要受到主權的控制或壓制,當然,現在主權的行使者不再是國王或女王,而是國家的政府。主權也意味著,外國勢力不得干預他國事務。它們所能干預的——還是從理論上說——都止步於他國的邊界。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