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7頁
我要說:是的,我熱愛我的第二故鄉中國,這是一個成熟的人發自內心的愛,他既深諳這個廣大國家的眾多優點,也看到她的缺點並且堅信這些缺點將會在未來逐步克服。我走我路當我結束在中國的公使任職時,我曾經編寫並朗誦一首詩作為我的告別辭。詩的題目叫《我走我路》,是仿照美國著名歌唱家和作曲家鮑爾.安卡的一首歌詞《我的路》改寫的。在結束中國之行寫作的此刻,我想借它來告別讀者。朋友,我的任職即將屆滿,飛機就要飛離跑道。朝陽尚未露臉,指揮塔已經燈火通明。是公開說明的時候了,我要對你放聲直言,而不是竊竊私語,讓朋友為此感到驕傲。決心已經下定,我要向你坦露胸襟,在結束公職的此刻,不帶任何虛情。我在這裡日夜操勞,現在我敢對你說:我有自己的抱負,-我走我路。崗位上事務萬千,我跨過橫陳的溝坎,衝破重重艱險,從不畏懼也不抱怨。不等曙光初現,我便起身四處奔波。你問我這是為什麼?告訴你:我走我的路。我滿懷奮鬥豪情,對官僚習氣嫉惡如仇,從來不優柔寡斷,更不會因循保守。我有過成功也有過失敗,一切都坦然對待任憑它已經煙消雲散,或者形影尚在。我做我該做的事情,從不期望別人賞賜,也永遠不感疚愧,因為我自有抱負,-我走我的路 。我凡事不敢掉以輕心,但求精益求精;我不指望得到回饋,因為我自有抱負,-我走我的路。請告訴我:這算什麼人他竟然看不見前面的目標與成就,將來的進步與發展?他對頂頭上司如此言聽計從,哪怕延誤大事,也要彎腰稱臣?讓我最後對你說,我一向自有作為。讓我再次重複:我走我的路。
跋 我的以色列朋友歐慕然/唐建文
中國人過去多是從書本上聽說過猶太人,留下猶太人智慧、精明、善於經商同時有些狡猾的神秘印象。19-20世紀之交猶太難民開始從西方湧入中國一些城市,中國人和這個帶有神秘色彩的民族有了零散但直接的接觸,漸漸知道他們的苦難歷史和身世,知道他們對人類文化的巨大貢獻,好奇之中, 對猶太人 心懷欣佩和同情。直到近二、三十年,隨著我國改革開放之深入和中以兩國建立外交關係,在國人面前逐步揭開了智慧和充滿活力的猶太民族的神秘面紗。以色列人和猶太人進入了普通中國人的生活。在超級市場,以色列優質櫻桃西紅柿十分搶手;在書店的書架上,堆滿了有關猶太人的著作。在中國人日常與之交往的“老外”中,又多了個猶太人。 猶太人日益受到中國大眾的關注。但是說實在的,我們的確說不清這個重新認識的老外是西方人還是東方人。他們民族起源於兩河流域,國家的地域屬東方的亞洲,但他們的文化和生活方式帶有更多的西方色彩,而且有大約一半人口生活在現代的西方國家。我們中國人是分不清一般西方人和猶太人的,感性上都把他們當西方人看待。不過以我個人的實際經歷和體驗, 卻有個無意的發現。我自從上世紀80年代起,由於工作關係有機會和以色列猶太人直接接觸,倒不見他們和一般西方人有什麼太大的不同,除了宗教信仰和某些生活習慣。漸漸地,我還發現他們也沒有什麼傳說中特別神秘的地方,當中有不少人甚至有點像我們的同胞中國人。我說的是個人感情和性格,像我最早接觸的波哈萊斯教授,還有“中國通”尤丹先生,但最為突出的當是歐慕然,本書的共同作者和故事的主人翁。我這位以色列朋友的祖輩和父輩曾經在中國生活,他頗以自己的“根”在中國引為自豪,經常向人誇耀他是“哈爾濱人”的後裔,心中埋藏著深厚的中國情結。他最重感情,對家人、對朋友、對自己的祖國和第二故鄉中國的感情是如此深沉和執著, 我似乎在他身上看到一個普通中國人的身影。以他的性格特點,吃苦耐勞、 樸實、平易近人 ,怎麼看也都像是個熟悉的中國老鄉 。 我們從書中讀到的大多是平常瑣事,有些還是比較枯燥的專業論述,沒有什麼驚天動地的事跡,但這是生活的真實,像歐慕然本人一樣樸實。以色列媒體對他的個性和人格有過這樣一段生動的描述:“他個性中最突出之 處就是不利己,不自大,不歧視他人。他今天剛和總統或總理在什麼地方見過面, 第二天回到自己居住的城市,轉身就看到他漫步在蔬菜和水果市場,向過往的行人 問寒問暖,仿佛這些都是他最要好的朋友。我記得有一次,他剛從贖罪日戰爭前線 回來,還來不及脫掉一身上下的軍裝,便急忙趕到農家田地里查看有無遭到破壞, 幫助農民想辦法出主意。”文章對歐慕然在開展以色列農業國際合作方面所作的貢獻給予如是評價: “他是個非常出色的人物,從不拋頭露面,卻給以色列帶來 重以噸計 的榮耀。”應當說,歐慕然作為一位農業專家,在以公司總經理或者外交官的以色列公職人員身份在華工作期間,為中國-以色列的合作事業表現了同樣的敬業精神,作出了值得讚揚的貢獻。歐慕然是農民家庭出身,自小生活在農村,長大了當過兵打過仗,後來上大學並作為技術專家進入國家機關工作。我對他開玩笑說,像他這樣的出身和經歷,在中國最受羨慕和尊敬,他完全可以為他中文名字的含義感到驕傲。難怪我們相處得如此融洽, 也難怪他在中國接觸所到之處人氣這麼好,有這麼多好朋友,還結了一門親戚,認了一個中國干閨女。不敢說我看到的歐慕然能代表一般猶太人,其實現實生活中的猶太人各有不同,歐慕然深深的中國情結和他的性格品德,自有他家庭和個人的獨特原因。
跋 我的以色列朋友歐慕然/唐建文
中國人過去多是從書本上聽說過猶太人,留下猶太人智慧、精明、善於經商同時有些狡猾的神秘印象。19-20世紀之交猶太難民開始從西方湧入中國一些城市,中國人和這個帶有神秘色彩的民族有了零散但直接的接觸,漸漸知道他們的苦難歷史和身世,知道他們對人類文化的巨大貢獻,好奇之中, 對猶太人 心懷欣佩和同情。直到近二、三十年,隨著我國改革開放之深入和中以兩國建立外交關係,在國人面前逐步揭開了智慧和充滿活力的猶太民族的神秘面紗。以色列人和猶太人進入了普通中國人的生活。在超級市場,以色列優質櫻桃西紅柿十分搶手;在書店的書架上,堆滿了有關猶太人的著作。在中國人日常與之交往的“老外”中,又多了個猶太人。 猶太人日益受到中國大眾的關注。但是說實在的,我們的確說不清這個重新認識的老外是西方人還是東方人。他們民族起源於兩河流域,國家的地域屬東方的亞洲,但他們的文化和生活方式帶有更多的西方色彩,而且有大約一半人口生活在現代的西方國家。我們中國人是分不清一般西方人和猶太人的,感性上都把他們當西方人看待。不過以我個人的實際經歷和體驗, 卻有個無意的發現。我自從上世紀80年代起,由於工作關係有機會和以色列猶太人直接接觸,倒不見他們和一般西方人有什麼太大的不同,除了宗教信仰和某些生活習慣。漸漸地,我還發現他們也沒有什麼傳說中特別神秘的地方,當中有不少人甚至有點像我們的同胞中國人。我說的是個人感情和性格,像我最早接觸的波哈萊斯教授,還有“中國通”尤丹先生,但最為突出的當是歐慕然,本書的共同作者和故事的主人翁。我這位以色列朋友的祖輩和父輩曾經在中國生活,他頗以自己的“根”在中國引為自豪,經常向人誇耀他是“哈爾濱人”的後裔,心中埋藏著深厚的中國情結。他最重感情,對家人、對朋友、對自己的祖國和第二故鄉中國的感情是如此深沉和執著, 我似乎在他身上看到一個普通中國人的身影。以他的性格特點,吃苦耐勞、 樸實、平易近人 ,怎麼看也都像是個熟悉的中國老鄉 。 我們從書中讀到的大多是平常瑣事,有些還是比較枯燥的專業論述,沒有什麼驚天動地的事跡,但這是生活的真實,像歐慕然本人一樣樸實。以色列媒體對他的個性和人格有過這樣一段生動的描述:“他個性中最突出之 處就是不利己,不自大,不歧視他人。他今天剛和總統或總理在什麼地方見過面, 第二天回到自己居住的城市,轉身就看到他漫步在蔬菜和水果市場,向過往的行人 問寒問暖,仿佛這些都是他最要好的朋友。我記得有一次,他剛從贖罪日戰爭前線 回來,還來不及脫掉一身上下的軍裝,便急忙趕到農家田地里查看有無遭到破壞, 幫助農民想辦法出主意。”文章對歐慕然在開展以色列農業國際合作方面所作的貢獻給予如是評價: “他是個非常出色的人物,從不拋頭露面,卻給以色列帶來 重以噸計 的榮耀。”應當說,歐慕然作為一位農業專家,在以公司總經理或者外交官的以色列公職人員身份在華工作期間,為中國-以色列的合作事業表現了同樣的敬業精神,作出了值得讚揚的貢獻。歐慕然是農民家庭出身,自小生活在農村,長大了當過兵打過仗,後來上大學並作為技術專家進入國家機關工作。我對他開玩笑說,像他這樣的出身和經歷,在中國最受羨慕和尊敬,他完全可以為他中文名字的含義感到驕傲。難怪我們相處得如此融洽, 也難怪他在中國接觸所到之處人氣這麼好,有這麼多好朋友,還結了一門親戚,認了一個中國干閨女。不敢說我看到的歐慕然能代表一般猶太人,其實現實生活中的猶太人各有不同,歐慕然深深的中國情結和他的性格品德,自有他家庭和個人的獨特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