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0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事實上,當你當著眾人的面回贈禮物給他們的領導,這就表示你理解和尊重主人的心意和習慣,他們會把你當成可交的朋友看待,這是建立良好關係的起點,是一小步但意義重要的一步。我喜歡送以色列的畫冊,上面印有中文說明,精裝的送領導,簡裝的送下屬。我還喜歡送以色列的一種紀念品“哈姆薩”,陶瓷或紅銅製作的手掌形飾品,我的話友管它叫“福手”。福手分開五指,在阿拉伯語裡“哈姆薩”的意思是五個,顧名思義。每送上這份禮物,我都說明要將它掛在臥室里靠床頭一邊,或者掛在辦公室的座位上面,這樣福氣和官運就會降臨。中國朋友都特別高興,因為這兩種祝福正好說到人們的心坎上。受禮的上司和他的下屬皆大歡喜,誰不期望步步高升呢?我和夫人到中國來的時候,我總擔心我們隨身攜帶的箱子不夠用,因為在中國的市場上有許多東西要買。夫人說:“怕什麼呢?把禮物送完,留下空出的地方,買什麼都足夠裝了。”但她想的並不周全,她沒有考慮到,我們的禮物送完了,中國的朋友又會將我們的箱子塞滿一大堆回贈的禮物!“關係”種種“關係”這個詞,在西方是太熟悉了。實際上,英文裡沒有一個恰當的詞彙可以翻譯中文的“關係”,“connections”只是不得已的代用而已。我以為,西方許多人並不真正懂得“關係”的真實含義。在以色列有一個流行的說法:“有了關係就有了一切,無須其他任何幫助。”。我遇到過一些人對我說,關係同賄賂和腐敗形影不離。我不以為然,這和我的想法相差遠去了,在我看來,這和關係的真正含義風馬牛不相及。許多西方人並不明白,中國人的關係不是組織對組織、或者公司對公司的關係,而是人與人之間的關係。當然,個人 關係至關重要,它會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今後真正有影響的關係的形成。中國人的正常關係是建立在相互信任、共擔責任、風雨同舟的基礎之上的。在家庭里有互信互愛的家人關係,是非常合乎情理的事情。同學之間也有同學之間的關係,而且我在中國工作期間,親眼看見同學之間相互信賴相互幫助的情誼是多麼之深!我在大使館裡的一位女秘書要離職,她跑來同我商量說,她有一位要好朋友可以替代她繼續給我當秘書,這是位很好的人選。我問她這位朋友的來歷,她說他們是大學同學,現在在另一家大使館工作。“你為什麼要她辭去現在的工作到我這裡來?”我問。“因為這裡比那邊工資高。”她回答說。我接見了她的朋友,談過話,收下了,她後來一直表現很好。後來我同這位新來的秘書談起同學關係這個話題,她告訴我,他們班上的同學都互相關心,彼此幫忙。有一次我到青島農業大學,副校長領我到下面訪問。在一個地方用餐的時候,副校長的一些老同學都來了。他們有的原本住在青島,有的則從別的地方老遠趕來,為的是參加一次同學聚會。談話之間,他們反覆提到另外一些需要幫助的同學。在以色列也有類似情況,像一塊當過兵的朋友總保持接觸和聯繫,但不是如此關係緊密。我非常羨慕中國人的這種友誼。應當看到,中國現在社會存在嚴重的腐敗現象,利用各種關係進行收買賄賂、 為非作歹者屢見不鮮,而且越演越烈,反腐是中國政府面臨的嚴重挑戰。但是我認為,這不是中國人傳統上本來純情的關係本身的罪過。依我話友的看法, 是馬克思所說資本主義商品社會裡滲透一切的金錢銅臭在背後作祟,這在中國現時的商品經濟活動中,特別是在法制不夠健全、人們的道德觀念普遍淡薄的條件下,無法倖免。在一些人的手中,關係異化成為了特殊的商品。豐富的中國菜餚,各式各樣的禮物,這些在中國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應酬,確實在生活中給我帶來無盡的情趣,而且是為我與我的中國朋友搭建友誼聯繫的管道和橋樑。 讓我們在心中永遠珍惜我們人與人之間正常和可貴的關係。

  45 相逢何必曾相識

  在中國生活多年,偶爾也在路上遇到過黑計程車向我訛錢,或者在下榻的飯店裡受到為難的遺憾事,但最多感受到的還是人們熱情和友善的相待。無論走到哪裡,似乎有一雙看不見的友誼的手,聯繫著我和不期而遇的陌生路人,讓你感到無比親切和溫馨。身在異鄉但何為異客?陽朔江邊的導遊小姐中國的旅遊景點,我到過次數最多的要算廣西的灕江和陽朔。1989年第一次到中國,就曾經一睹桂林的風采, 後來從以色列大使館卸任以後, 直到我寫作本書的這兩年,每次重返中國,總要找機會游一游桂林和陽朔,數起來前前後後也有四五次了。不說那獨特的地理環境和奇山異水,壯、苗、瑤等少數民族紛呈各異的風情習俗,更有那濃濃的人間親情,一直吸引著我,不斷為我的照相機鏡頭提供豐富的題材, 讓我對它流連忘返。灕江,它讓我想起許多中國人的姓名“李”或者“黎”,但它真正的字面含義,是指水流的清切流暢。的確,在那波光粼粼的綠瑩瑩的水面上,乘坐一葉輕飄的竹筏,賞覽沿岸清潔如洗的青山綠樹,看月亮山慢慢飄過,有說不盡的心曠神怡。我們的小船,而且只有小船才能穿過狹窄的水簾洞,在這裡享受一次泥浴,然後租一輛三輪摩托或自行車逛一逛鄉間村落,或者隨漁民帶上鸕鶿去捕魚。如果你想學太極和功夫,這裡有兩家武功學校供你選擇;如果你想回味一下西方風情,可以走訪“西街”,那裡有各色餐館和許多酒吧,任你品嘗世界各地的啤酒,欣賞遠方的音樂。回想我最早一次到訪陽朔是在2001年。到達當天已是晚上,第二天早上醒來到西街一家餐廳用早餐,突然發現許多女孩子擁到跟前,爭著要給我們充當嚮導,我們都暫時婉言謝絕了。稍後又過來一位姑娘,她操著相當熟練的英語說,她是職業旅遊嚮導,可以帶我們去遊覽許多一般見不到的地方,讓我們了解更多有趣的風俗人情。她姓徐名桂榮,我們依照當地的習慣叫她“小榮”。我看她頗為開朗和喜慶,徵得夫人同意,也就跟她上路了。她領我們看過一般嚮導都去的地方,然後轉進一處偏僻的小路,往人們少到的村落走去。遠離現代化城市的近乎古樸的窮鄉僻壤,展現在我們面前,這裡的居民還在為求得最低限度的溫飽而夜以繼日地拼命幹活。看到這些情景,我不禁想到,建國50 年來中國領導人完成了大量工作,但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小榮將我們領到8公里路開外的第三個村子,是陽朔縣高田鎮歷村,算是到了她家住在的地方了。 他們家一共4個小孩,那時只有20來歲的小榮算是家中最小的。幼時家景貧困,沒吃沒穿,上學讀書是一種奢望,姐姐們都只讀完小學,她自己能勉強上到中學就算不錯了。村里從前以農業為主,現在隨著旅遊業的發展,人們在月亮山下做起了旅遊生意,開飯莊、賣土特產,生活漸漸富裕起來,小榮也有機會走上了導遊的門路。小榮說,“開始我也沒學過英語,可是與外國友人經常接觸,也漸漸學會了,可以進行最起碼的交流了。”她的刻苦學習終於有了報償。多虧小榮在家裡為我們準備了一頓午餐,一頓雖然簡便但十分可口的農家飯。 小榮說,到陽朔的遊客都是她的好朋友,給於熱情招待理所當然,請到家裡吃飯,不僅表達主人們的心意,也是為了讓遊客們感受到鄉間的生活氣息。在當地人看來,請到家裡吃飯,這是給最親近的親朋好友的最高招待。吃完飯小榮拿出她早已準備好的筆記本,要我為她留言。記得我題寫的內容大意是:“小榮,一個在中國農村長大的姑娘,領著世界各地的賓客遊覽,用英語和他們交談。而在新中國成立之前,這個村子的人目不識丁,小榮是他們當中一個優秀的新中國 產兒 。祝小榮萬事順遂,我們將你銘記在心。”顯然,小榮對我們來說,已經不是一個普通的導遊而是一位朋友。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