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洪亮吉的這份上書實為一份上佳的奏言,不僅直言無隱,且分析透徹,有理有據,文中雖然也透出文人的那種難以實施的弊病,但充分表達的對於國事和社會的關心卻是實實在在的。這本來是一份難得的諫言,但可惜的是,剛剛親政的嘉慶並聽不進這些逆耳的忠言,他發下諭旨,說洪亮吉實是妄佞小人,下令將其革職,發配伊犁嚴行管束。

  次年四月,洪亮吉剛到伊犁不久,嘉慶帝對此事有所感悟,便把洪亮吉召回原籍看管。但是,嘉慶帝對洪亮吉的處理已經傷害了很多直諫之臣的積極性,導致嘉慶本來可以大展宏圖最後卻只能守著父輩留下的江山吃老本。

  紫禁城裡的雨水如何排出

  紫禁城裡的排水方法,主要利用地面坡度,使雨水通過石槽流入排水溝道。各宮殿的庭院都是中高邊低,北高南低,使雨水首先流入四周房基下的石水槽,這叫明溝。明溝遇有台階或建築物,則在其下開有劵洞,這種劵洞口叫“溝眼”,溝眼是地面水穿過障礙物的進口和出口。地面或明溝的水流入地下,需通過入水口,這種入水口多為方石板鏤雕成錢幣形,稱為“錢眼”,錢眼是雨水由地面流入地下溝道的入口。雨水就這樣排了出去。

  使嘉慶警醒的李毓昌之死

  李毓昌,嘉慶朝一代廉吏,山東即墨縣城西閣人。嘉慶十三年李毓昌中進士,以即用知縣分發江蘇候補。是年,黃淮泛濫,江蘇淮安一帶洪水成災,清朝廷發放賑銀救濟災民。李毓昌等十人受兩江總督鐵保委派赴山陽縣查賑。山陽知縣王伸漢把清廷發放的賑災銀盡數都收到了自己的腰包中,聽到有人來查,他擔心出事,便精心賄賂前來查賑的官員。十名官員中只有李毓昌不吃他的這一套。

  第24章 仁宗 嘉慶(2)

  李毓昌來到山陽後,不畏艱難,深入民宅與放賑名單逐一核對,不久便掌握了王伸漢虛報戶口,剋扣賑銀的底細,憤怒的李毓昌準備報告淮安府。李毓昌的動向並沒有逃出王伸漢的眼睛,他知道如果此事暴露後果將不堪設想,他開始想法補救,他先是假惺惺地設宴利誘李毓昌,但遭到他的嚴辭拒絕。王伸漢此時急紅了眼,他買通了李毓昌的三個僕人將投了毒的茶水給李毓昌喝,結果李毓昌大量吐血,見李毓昌還是沒死,王伸漢又用絲帶勒死了他,並偽造了李毓昌自縊身亡的假象。隨後,王伸漢又與淮安知府勾結一氣,密謀定案,使李毓昌受冤蒙屈。

  嘉慶十四年,李毓昌的妻子在整理丈夫遺物的時候發現了一件血衣和寫有“山陽冒賑,以利啖毓昌,毓昌不敢受,恐上負天子”的稟帖殘稿,李毓昌的妻子頓時對丈夫的死起了疑心。她要求開棺驗屍,得知了李毓昌的死亡真相後,李毓昌的叔父便赴京城向都察院告狀,嘉慶皇帝本來就對貪官污吏十分討厭,得知這一情況後,決心藉機整頓吏治,以李毓昌這樁蒙冤命案為藉口向貪官開刀。

  案情很快大白,嘉慶皇帝下令將謀害李毓昌的貪官污吏處死,並把兩江總督和江蘇巡撫革職流放,還懲處了其他涉案的官吏和九名查賑大員。李毓昌冤案最終得以昭雪。

  紫禁城裡隨處可見的大缸有什麼用途

  在紫禁城裡,有很多銅製的大缸,這些缸都是幹什麼用的呢?原來,這些缸主要是用來儲存水防火用的,當然也是一種裝飾品。清代的大缸是內務府營造司營造的。一般大缸都設置在宮殿前後,或行路兩旁。平日缸內貯滿清水,用來防火。按照規定,每年到農曆小雪的時候,要在缸下的石座內置炭火,給缸加上棉套,上覆木蓋,以防凍冰,到來年驚蟄時才可撤火。

  官員私造假印案

  清朝前期,官場風氣雖然不是很好,但因為皇帝的聖明,這些權臣也不至於敢明目張胆地朋比為奸。到了乾隆後期和嘉慶朝,因為和珅的專權,這種情況開始嚴重起來。在嘉慶十一年,終於爆發了一次大規模的吏治腐敗的案件。

  嘉慶十一年八月,直隸布政使慶格上奏稱查出司書私雕假印、勾結舞弊一案。嘉慶帝看完奏章後十分震驚,認為一個小小的司書敢於做下這種大逆不道的案子,實在是出乎情理之外,於是,他派大學士費淳等人趕往保定嚴加審問。經過審問才知道事情的原委,原來,直隸歷年庫中出入的銀數混亂不清,慶格向司書查詢,司書支吾不語,所以慶格就把歷年的糧冊拿來詳加查核,發現歷年徵收的地丁錢糧等都有虛收的款項。他馬上將有關人員叫來查問,這才知道發生了私雕假印的事情。嘉慶在得知事情的原委後,非常氣憤,下令把這些涉案人員該處死的處死,該發配的發配,一網打盡。

  嘉慶十四年,京中又發生一起私造假印舞弊案,而且比十一年發生的那起更為嚴重。當時有工部書吏王書常,私刻假印,冒領庫銀。每當朝廷批准歲修工程時,他就捏造大員姓名,重複到內務府或戶部等衙門支領銀兩,到此事案發的時候,他已經冒領了十四次之多,冒領的白銀數目達十萬兩。此案發生後,王書常伏法,戶部和工部的大員都受到降職或黜革處分。

  養心殿書架上是什麼書

  我們在很多電視劇中,可以看到養心殿內陳設的格局搭置布景,而養心殿內最最醒目的標誌物就是正中一座御書案,背後兩排大書架,書架每層均置有藍色綢子簾。那麼,在這綢子簾後面,擺放的是什麼書呢?這部書不是什麼《論語》、《大學》、《孟子》,原來是清朝嘉慶年間收藏在這裡的《宛委別藏》,分裝在一百個楠木匣中,內容是一百六部古書的手抄本。這部《宛委別藏》是清朝學者阮元花費幾十年心血收集、編纂、抄錄而成的,沒有副本,只此一套。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