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謝振定,字一齋,一字薌泉,湖南湘鄉人。乾隆四十五年進士,改庶吉士,散館授編修。五十九年,考選江南道監察御史。六十年,遷兵科給事中。謝振定為人剛直不阿,對於一些為非作歹的事情是絕對容忍不了的。時下,朝廷上以和珅為佞臣,他早就對和珅的橫行不法不滿,立志要殺殺和珅的銳氣,滅滅和珅的威風。和珅有一個家奴,是和珅一個愛妾的弟弟,這個“小舅子”常乘坐一品大員的車轎前呼後擁招搖出入,人都畏懼其權勢,不敢詰問。嘉慶元年某日夜間,謝御史巡視北京東城,正碰見一人駕豪車在街上橫衝直撞,巷裡路人避讓不及即遭鞭笞。謝御史目睹此一幕,義憤填膺,即令手下將其攔住擒拿訊問,旁邊的護衛說這個人是和珅的家奴,還是少招惹他比較好,沒想到,這個家奴一點也沒把謝振定放在眼裡,惡聲惡氣叫道:“我是相府家人,你們敢怎麼樣?”謝振定絲毫不理會他,命人把這個惡奴揪出,一頓痛笞,直打得那傢伙威風掃地,並且又放火燒了那輛豪華的車子。京城眾百姓本就憎恨這班寵奴,此時眼見惡奴被笞車被燒,人人拍手稱快,稱譽謝御史為“鐵面御史”、“今之董宣”。

  謝振定燒了和珅的車後,和珅心裡恨之入骨,想方設法要報復他,他指示他的手下彈劾謝振定。謝振定還真為這件事被削職歸籍。但謝振定不畏和珅權勢、火燒和珅車的事跡傳遍了京城。

  紫禁城裡為什麼沒有煙囪

  紫禁城的建築都是磚木結構,所以最怕失火,因此,皇宮大內在用火方面是極為小心的。既要防火還要不讓煙塵污染,因此皇宮對燃燒材料的選擇非常講究,柴火、煤塊、草木料等在燃燒時會產生黑煙,所以木炭成了皇宮裡主要的燃燒材料。因此,我們在故宮裡看不到高大的煙囪,僅有一些通氣的孔道而已。在紫禁城的生活區,宮殿的金磚底下都有地道和燒炭的爐膛,宮裡習慣上把這裡稱之為暖閣。至於燒火做飯,自然也是和普通百姓不同的,用的是肚大口小沒有煙囪的特製爐子,燃燒炭火。

  和跌倒,嘉慶吃飽

  嘉慶帝對和珅的仇恨由來已久, 和珅在乾隆身邊時所做的一切違法亂紀的事情嘉慶都看在眼裡,當乾隆把皇位禪讓給嘉慶後,和珅知道如果乾隆死了,自己的靠山也就倒了,所以他加緊施展著限制嘉慶的種種手段,嘉慶帝把這一切都看在眼裡記在心裡,但是在臣子面前絲毫沒有表露出來,而是表現出將來要重用和珅的意圖,把和珅穩住。

  嘉慶四年,89歲的乾隆帝去世了,和珅的靠山終於沒了,嘉慶帝拿出雷厲風行的作風,開始懲治和珅。他先是命和珅和睿親王等人一起總理國喪大事,切斷他和外界的聯繫,然後秘密指示官員上奏彈劾和珅弄權舞弊,犯有十惡不赦的大罪。等一切都準備妥當後,他突然宣布將和珅革職,逮捕入獄。在嘉慶親政僅僅六天後,這個一手遮天的大貪官就鋃鐺入獄了。在和珅入獄後,嘉慶命儀親王和成親王等一起負責查抄和珅的家產,並會同審訊,最後裁定和珅“賜自盡”,了斷了這個權傾一時的大貪官。最後查抄和珅的家產有房屋五所,共二千七百九十間,還有當鋪七十五座、銀號四十二座、古玩鋪十三座、玉器庫二間,還有大量的金銀珠寶。和珅的財產到底有多少,現在這件事也是眾說紛紜,但有一句話可以說明和珅財產的多寡,就是“和珅跌倒嘉慶吃飽”,這句話很形象地說明了和珅的富有程度可以和國庫相媲美了。

  令人疑惑的是,和珅跌倒後,查抄出來的家產除了賞賜有關人員外,都不知去向了,而且嘉慶的國庫也是依然空虛,可見並沒有充到國庫中去,那麼這些錢都到哪裡去了呢?後來,有官員上奏說和珅的財產不止這些,應該再查,結果遭到了嘉慶的嚴厲駁斥,由此可見,和珅的財產可能大部分落到了嘉慶個人的腰包里,讓他實實在在地肥了一把。

  紫禁城內為什麼沒有廁所

  紫禁城裡住著那麼多的人,為什麼居然沒有廁所呢?其實這個問題很簡單,宮裡有一批人專門負責刷便盆和便壺。紫禁城裡的燃燒材料是木炭,木炭的灰燼又輕又乾燥,是很好的臭氣和水分的吸收劑,所以,宮裡的人都習慣用便盆和便壺,使用完後,就由專人收集起來刷乾淨。經過炭灰處理過的便髒物,當天就要運出宮外,所以紫禁城裡無論冬夏,絕無臭氣,也很少有蚊蠅。

  洪亮吉上書獲罪

  洪亮吉,清代文學家,生於乾隆十年,江蘇常州人。自幼喪父而刻苦讀書,與同里黃景仁、孫星衍友善,並得袁枚、蔣士銓的賞識。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考中進士,授翰林院編修,充國史館編纂官。後督貴州學政,嘉慶元年回京供職。

  嘉慶帝在處置了和珅後,致力於中興大清,他重視言官,讓言官們大膽言事,洪亮吉受到嘉慶這一政策的鼓勵,於嘉慶四年八月上書托人代達嘉慶。就是這份上書,讓他差點掉了腦袋。這份上書的前半部分主要是列舉了嘉慶朝各項不合理措施,後半部分才是事情的重點。洪亮吉在後半部分中歷數用人行政仍沿用舊習,對於和珅這樣的事情的防止再發生很不利;還指出考試制度的不完善,指出士大夫不顧廉恥,翰林大考行賄作弊之風盛行;還說了嘉慶賞罰不分明,而臣下蒙蔽欺妄時有發生;對於言路,洪亮吉認為雖然大力提倡,但實際並未實行;對於吏治,洪亮吉把矛頭直指各省大員,指出各地官員的貪污成風、行賄成性的後果。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