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9頁
彈琵琶和彈古箏的兩個中年人表情並不豐富,甚至有點過於呆板。他們兩個原來都是穰縣劇團的,劇團倒閉,成員就組成演出隊,去做各種婚慶、開業等的表演嘉賓,掙一些外快。那個中年人一直帶著羞澀的笑容,輕聲地、拘謹地給我講他的經歷。
一個面容白淨的老人走到一張凳子前,側對著聽眾,坐了下來。他向彈古箏的中年人示意一下,彈古箏者撥出一長串清越、悠長的音調。正在說著、笑著、下棋和吃著瓜子的人立刻靜了下來,轉向了樂隊。
演唱開始了,曲目是《吉慶辭》,一首祝壽曲:
一門五福三多九如,七子八婿滿窗呼,肚似文王百子圖;壽星老祖雲端坐,左邊仙鶴右邊鹿;仙鶴口噙靈芝草,麋鹿身背萬卷書;韓湘子,何仙姑,鐵拐李身背藥葫蘆,葫蘆裡面有寶物;童兒打開葫蘆看,吐嚕嚕,吐嚕嚕,直飛出九千九百九十九隻燕蝙蝠;童兒身背八個字,上寫著金玉滿堂福祿財富。
這是一段明快的唱腔,曲調簡單,全場人都跟著老人哼唱著,按著節拍上下晃著腦袋,神情陶然。幾位彈者隨著彈奏的快慢、強弱仰俯著身體,手指在弦上飛快地撥動著。三弦的雅致,古箏的清越,琵琶的婉柔,三者配合出的不是《漁舟唱晚》那樣典雅脫俗的幽空意境,卻是民間喧鬧的喜樂人生,透著踏實的煙火味兒。
一個膚色黝黑的老年農民坐了過去。手掌糙厚,關節粗大,這是一個長期在田地勞作的人。咳了幾咳,他示意樂隊開始。他閉上眼睛,一隻手拿著牙板打拍子,一隻手放在腿上,緊緊攥著拳頭,唱岳飛的《滿江紅》:
怒髮衝冠,憑闌處、瀟瀟雨歇。抬望眼、仰天長嘯,壯懷激烈。三十功名塵與土、八千里路雲和月。莫等閒、白了少年頭,空悲切。
靖康恥,猶未雪;臣子恨,何時滅。駕長車踏破、賀蘭山缺。壯志飢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待從頭、收拾舊山河,朝天闕!
鏗鏘有力,又悲涼婉轉。唱者的嗓音嘶啞著,沒有任何技巧,只是拼力從心裡喊出來的。而他也似乎根本不在乎那唱詞是什麼,眼睛一直閉著,完全沉浸在其中。到了最後,一陣舒緩的曲調之後,開始了抑揚頓挫、完全無詞的尾曲。他持續哼唱著,脖子下端鼓出一個大氣團,上端是憋得紅紅粗粗的筋,這筋在脖頸上不斷地顫動,又保持著那僵硬的鼓起,好似正在撥動的琴弦,發出強力的掙扎。不斷地頓挫、起伏,啊、呀、唉,咿咿呀呀,沒有盡頭。唱者閉著眼睛,不顧一切、無休無止地吟唱著,那無詞的旋律不斷拉長、迴旋、呼喊、訴求,莫名地生出一種哀愁來。
這個沉浸在自創的調子中的老農在訴說什麼?在祈求什麼?那無盡的命運,無休無止的悲傷,還是無窮的忍受之後那天大地闊、悠遠安靜?一時間,我有點迷失:這是怎樣的中國,如此歡樂又有著哀愁的中國?
一個中年漢子的臉漲紅著,看樣子是喝醉了。他坐在一張低矮的小桌前,弓著腰,閉著眼,晃著頭,跟隨著旋律,手指在桌面上敲打著節拍,一下,一下,一下,“梆、梆、梆”,簡短、斬釘截鐵地敲著,好像要把手指敲斷,要把自己的心敲進去,渾然忘記了時間和外部的存在。我仿佛也被他敲了進去,眼角有點潮濕,很想流淚。這吟唱聲把我壓抑了一天的情緒給釋放了出來。我無法忘掉奶奶朝我看時的神情和黑女兒的遲鈍與天真。我知道,和大家一樣,我是把那祖孫倆拋棄了的。我努力了一下,沒有辦法,也就算了。不久之後,我們會把她們忘記。
面對奶奶滔滔的淚水和期待的眼神,我甚至有些煩躁,我想逃跑。不只是無力感所致,也有對這種生活本身和所看到鏡像的厭倦。我不知道該怎麼辦,不知道該作哪一種選擇,更不知道該如何想像那正在趕著回家過年的媽媽會如何面對她被傷害的女兒。
我只想離開。只想沉浸在這悲涼的曲調之中,以逃避我心中的悲涼和清晰的漠然。就像我和小柱,就像我對待小柱那樣,我們血肉相連,卻又冷漠異常。
我終將離梁莊而去。
後記
土耳其的當代作家帕慕克在凝視他的城市——土耳其的伊斯坦堡時,他說他的內心充滿了“呼愁”(huzn)。“呼愁”,在土耳其語中,有宗教的含義。“呼愁”不是某個孤獨之人的憂鬱,而是數百萬人共有的陰暗情緒。用中文來翻譯,“呼愁”或可以用“憂傷”來對應。“憂傷”,憂鬱、傷感、鬱結、凝聚、懷念,與真實的事物和情緒本身已稍有距離,有間隔,有審視的意味。它是一種集體情緒和某種共同氛圍,蘊藏在這個時代的每一處廢墟之中。並且,我們越是決心清除這一廢墟,“憂傷”就越是清晰地存在於生活在這個時代的每個人心中。
是的,憂傷,當奔波於大地上各個城市和城市的陰暗角落時,當看到那一個個人時,我的心充滿憂傷,不是因為個體孤獨或疲憊而產生的憂傷,而是因為那數千萬人共同的命運、共同的場景和共同的凝視而產生的憂傷。憂傷不只來自這一場景中所蘊含的深刻矛盾、制度與個人、城市與鄉村等等,也來自它逐漸成為我們這個國度最正常的風景的一部分,成為現代化追求中必須的代價和犧牲。它成為一種象徵存在於我們每個人的心靈中。我們按照這一象徵分類、區別、排除、驅逐,並試圖建構一個摒除這一切的新的自我的堡壘。
一個面容白淨的老人走到一張凳子前,側對著聽眾,坐了下來。他向彈古箏的中年人示意一下,彈古箏者撥出一長串清越、悠長的音調。正在說著、笑著、下棋和吃著瓜子的人立刻靜了下來,轉向了樂隊。
演唱開始了,曲目是《吉慶辭》,一首祝壽曲:
一門五福三多九如,七子八婿滿窗呼,肚似文王百子圖;壽星老祖雲端坐,左邊仙鶴右邊鹿;仙鶴口噙靈芝草,麋鹿身背萬卷書;韓湘子,何仙姑,鐵拐李身背藥葫蘆,葫蘆裡面有寶物;童兒打開葫蘆看,吐嚕嚕,吐嚕嚕,直飛出九千九百九十九隻燕蝙蝠;童兒身背八個字,上寫著金玉滿堂福祿財富。
這是一段明快的唱腔,曲調簡單,全場人都跟著老人哼唱著,按著節拍上下晃著腦袋,神情陶然。幾位彈者隨著彈奏的快慢、強弱仰俯著身體,手指在弦上飛快地撥動著。三弦的雅致,古箏的清越,琵琶的婉柔,三者配合出的不是《漁舟唱晚》那樣典雅脫俗的幽空意境,卻是民間喧鬧的喜樂人生,透著踏實的煙火味兒。
一個膚色黝黑的老年農民坐了過去。手掌糙厚,關節粗大,這是一個長期在田地勞作的人。咳了幾咳,他示意樂隊開始。他閉上眼睛,一隻手拿著牙板打拍子,一隻手放在腿上,緊緊攥著拳頭,唱岳飛的《滿江紅》:
怒髮衝冠,憑闌處、瀟瀟雨歇。抬望眼、仰天長嘯,壯懷激烈。三十功名塵與土、八千里路雲和月。莫等閒、白了少年頭,空悲切。
靖康恥,猶未雪;臣子恨,何時滅。駕長車踏破、賀蘭山缺。壯志飢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待從頭、收拾舊山河,朝天闕!
鏗鏘有力,又悲涼婉轉。唱者的嗓音嘶啞著,沒有任何技巧,只是拼力從心裡喊出來的。而他也似乎根本不在乎那唱詞是什麼,眼睛一直閉著,完全沉浸在其中。到了最後,一陣舒緩的曲調之後,開始了抑揚頓挫、完全無詞的尾曲。他持續哼唱著,脖子下端鼓出一個大氣團,上端是憋得紅紅粗粗的筋,這筋在脖頸上不斷地顫動,又保持著那僵硬的鼓起,好似正在撥動的琴弦,發出強力的掙扎。不斷地頓挫、起伏,啊、呀、唉,咿咿呀呀,沒有盡頭。唱者閉著眼睛,不顧一切、無休無止地吟唱著,那無詞的旋律不斷拉長、迴旋、呼喊、訴求,莫名地生出一種哀愁來。
這個沉浸在自創的調子中的老農在訴說什麼?在祈求什麼?那無盡的命運,無休無止的悲傷,還是無窮的忍受之後那天大地闊、悠遠安靜?一時間,我有點迷失:這是怎樣的中國,如此歡樂又有著哀愁的中國?
一個中年漢子的臉漲紅著,看樣子是喝醉了。他坐在一張低矮的小桌前,弓著腰,閉著眼,晃著頭,跟隨著旋律,手指在桌面上敲打著節拍,一下,一下,一下,“梆、梆、梆”,簡短、斬釘截鐵地敲著,好像要把手指敲斷,要把自己的心敲進去,渾然忘記了時間和外部的存在。我仿佛也被他敲了進去,眼角有點潮濕,很想流淚。這吟唱聲把我壓抑了一天的情緒給釋放了出來。我無法忘掉奶奶朝我看時的神情和黑女兒的遲鈍與天真。我知道,和大家一樣,我是把那祖孫倆拋棄了的。我努力了一下,沒有辦法,也就算了。不久之後,我們會把她們忘記。
面對奶奶滔滔的淚水和期待的眼神,我甚至有些煩躁,我想逃跑。不只是無力感所致,也有對這種生活本身和所看到鏡像的厭倦。我不知道該怎麼辦,不知道該作哪一種選擇,更不知道該如何想像那正在趕著回家過年的媽媽會如何面對她被傷害的女兒。
我只想離開。只想沉浸在這悲涼的曲調之中,以逃避我心中的悲涼和清晰的漠然。就像我和小柱,就像我對待小柱那樣,我們血肉相連,卻又冷漠異常。
我終將離梁莊而去。
後記
土耳其的當代作家帕慕克在凝視他的城市——土耳其的伊斯坦堡時,他說他的內心充滿了“呼愁”(huzn)。“呼愁”,在土耳其語中,有宗教的含義。“呼愁”不是某個孤獨之人的憂鬱,而是數百萬人共有的陰暗情緒。用中文來翻譯,“呼愁”或可以用“憂傷”來對應。“憂傷”,憂鬱、傷感、鬱結、凝聚、懷念,與真實的事物和情緒本身已稍有距離,有間隔,有審視的意味。它是一種集體情緒和某種共同氛圍,蘊藏在這個時代的每一處廢墟之中。並且,我們越是決心清除這一廢墟,“憂傷”就越是清晰地存在於生活在這個時代的每個人心中。
是的,憂傷,當奔波於大地上各個城市和城市的陰暗角落時,當看到那一個個人時,我的心充滿憂傷,不是因為個體孤獨或疲憊而產生的憂傷,而是因為那數千萬人共同的命運、共同的場景和共同的凝視而產生的憂傷。憂傷不只來自這一場景中所蘊含的深刻矛盾、制度與個人、城市與鄉村等等,也來自它逐漸成為我們這個國度最正常的風景的一部分,成為現代化追求中必須的代價和犧牲。它成為一種象徵存在於我們每個人的心靈中。我們按照這一象徵分類、區別、排除、驅逐,並試圖建構一個摒除這一切的新的自我的堡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