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頁
秦復進兵攻之。後五年,秦卒滅燕,虜燕王喜。
為什麼沒有用?因為你的敵人有他的目的,沒達到他的目的之前,他怎麼可能放過你?你再怎麼諂媚求饒都是沒有用的!因為他非得達到目的,那就是滅亡燕國,統一天下。
讀完以上荊軻的故事,各位可以看出太史公對之前的野史《燕丹子》,做出了怎樣的補充、刪節和修正。這些更改和變動需要求證,需要考據,太史公的根據何在?由於時代久遠,太史公所參考的許多史料已不復傳世,因此這個問題很難予以論證。但至少荊軻在殿上刺秦王的經過,現在還可以看到太史公的根據。在《史記•刺客列傳》的“太史公曰”中,記載了如下的文字:始公孫季功、董生與夏無且游,具知其事,為余道之如是。
秦朝滅亡以後,夏無且還活著,一直活到漢代。公孫季功和董仲舒都還常跟夏無且來往,所以才從他口中知道了荊軻刺秦王的詳細經過,因為夏無且當時就在殿上。後來他們又跟太史公說了這件事,因此太史公才根據夏無且的口述歷史來修改了《燕丹子》的記載。
人文學,特別是歷史學,所研究的是相對的真實。什麼叫相對的真實?歷史是過去人類所有的活動,包括心智活動和物質活動;而歷史學是從史料中復原過去的人類活動,這些史料包括了“文”(文字記載)和“獻”(口述歷史),現在還要加上考古成果、文物圖像和新科技的幫助。像這裡太史公所根據的,就是口述歷史。
面對各式各樣的史料,必須找尋他認為最可信、最合理的記載,去修正不可信、不合理的記載,這就是史學家的工作,而我們後人所讀到的歷史,就是這樣一步一步撰寫完成的。一個歷史學者的工作,就是從各種史料之中不斷進行研究和比對,一步一步地找出你認為最合理、最好的說法,逐步地接近真實。隨著新史料的發現,隨著後人的新的認識,這個真相是能夠逐步更新的,這是一種相對的真實,這才是歷史學真正的樣子。
我曾經告訴各位,人文學沒有標準的答案,只有好的答案跟更好的答案。如果你覺得前人所記的不真實,那就請你努力去找出更有根據、更真實的答案,而不要只是批評這不是真實的,所以我們都不要相信它,這並非一種健康的態度。要找尋真相,需要一代一代的歷史學者不斷地努力。而從前面的故事,各位就可以看出,面對《燕丹子》這樣的野史傳聞材料和種種民間傳說,太史公是如何通過自己的努力逐步地去構築更可信、更合理的真相的。
接下來,《史記》還記載了高漸離的故事,這是《燕丹子》和《三秦記》都沒有記載的事情。
其明年,秦並天下,立號為皇帝。於是秦逐太子丹、荊軻之客,皆亡。高漸離變名姓為人庸保,匿作於宋子。
高漸離是荊軻的好朋友,秦始皇統一天下後,他只好改名換姓去做宋子家的用人。
久之,作苦,聞其家堂上客擊築,傍偟不能去。
做人家的用人是十分痛苦的事。他聽見家中廳堂上有客擊築,都會依依不捨地不願離去。為什麼?因為他是擊築高手,現在因為怕泄露身份不敢擊築,聽到別人擊築,難免心癢難耐。
每出言曰:“彼有善有不善。”從者以告其主,曰:“彼庸乃知音,竊言是非。”家丈人召使前擊築,一坐稱善,賜酒。
高漸離每次都會評論,別人擊築哪裡好哪裡不好,於是從者就去告訴主人:“那個用人是懂得音樂的,常常私底下評論別人擊築的好壞。”這一家的丈人於是“召使前擊築”,果然“一坐稱善,賜酒”。
而高漸離念久隱畏約無窮時,乃退,出其裝匣中築與其善衣,更容貌而前。舉坐客皆驚,下與抗禮,以為上客。
注意這句話,“高漸離念久隱畏約無窮時”。什麼意思?你改名換姓,你隱姓埋名,到底要到什麼時候?什麼時候才是個頭?你當初這麼做是因為你不想死,可是現在你發現你這樣活著更加痛苦,你該怎麼辦?於是高漸離做出了決定。
他先退下,拿出自己專用的樂器,只有這樣才能演奏出最好的音樂。接著又拿出他最好的衣服,整理自己的儀容後上殿。高漸離一走出來,所有在座的客人都很吃驚,大家都下來行平等之禮,推舉他為上客。為什麼?因為所有的人都知道這個人不是等閒之輩,不敢再拿他當用人看待。
使擊築而歌,客無不流涕而去者。宋子傳客之,聞於秦始皇。
你看高漸離的音樂演奏得多好,到了多麼動人的地步!宋子不敢再以他為用人,而是聘請他為門客。這樣厲害的人物,名聲又怎麼可能不傳到秦始皇耳中呢?
秦始皇召見,人有識者,乃曰:“高漸離也。”秦皇帝惜其善擊築,重赦之。
秦始皇聽說了這件事,於是召見了他。旁邊有認識的人就告訴秦始皇,這是高漸離。秦始皇本來應該殺他,但因為這個人的音樂才華實在太難得,於是赦免了他。各位覺得秦始皇這樣做仁慈不仁慈?這樣做實在太仁慈了!可是我們接著看下一句:乃矐其目,使擊築,未嘗不稱善。稍益近之,高漸離乃以鉛置築中,復進得近,舉築朴秦皇帝,不中。於是遂誅高漸離,終身不復近諸侯之人。
為什麼沒有用?因為你的敵人有他的目的,沒達到他的目的之前,他怎麼可能放過你?你再怎麼諂媚求饒都是沒有用的!因為他非得達到目的,那就是滅亡燕國,統一天下。
讀完以上荊軻的故事,各位可以看出太史公對之前的野史《燕丹子》,做出了怎樣的補充、刪節和修正。這些更改和變動需要求證,需要考據,太史公的根據何在?由於時代久遠,太史公所參考的許多史料已不復傳世,因此這個問題很難予以論證。但至少荊軻在殿上刺秦王的經過,現在還可以看到太史公的根據。在《史記•刺客列傳》的“太史公曰”中,記載了如下的文字:始公孫季功、董生與夏無且游,具知其事,為余道之如是。
秦朝滅亡以後,夏無且還活著,一直活到漢代。公孫季功和董仲舒都還常跟夏無且來往,所以才從他口中知道了荊軻刺秦王的詳細經過,因為夏無且當時就在殿上。後來他們又跟太史公說了這件事,因此太史公才根據夏無且的口述歷史來修改了《燕丹子》的記載。
人文學,特別是歷史學,所研究的是相對的真實。什麼叫相對的真實?歷史是過去人類所有的活動,包括心智活動和物質活動;而歷史學是從史料中復原過去的人類活動,這些史料包括了“文”(文字記載)和“獻”(口述歷史),現在還要加上考古成果、文物圖像和新科技的幫助。像這裡太史公所根據的,就是口述歷史。
面對各式各樣的史料,必須找尋他認為最可信、最合理的記載,去修正不可信、不合理的記載,這就是史學家的工作,而我們後人所讀到的歷史,就是這樣一步一步撰寫完成的。一個歷史學者的工作,就是從各種史料之中不斷進行研究和比對,一步一步地找出你認為最合理、最好的說法,逐步地接近真實。隨著新史料的發現,隨著後人的新的認識,這個真相是能夠逐步更新的,這是一種相對的真實,這才是歷史學真正的樣子。
我曾經告訴各位,人文學沒有標準的答案,只有好的答案跟更好的答案。如果你覺得前人所記的不真實,那就請你努力去找出更有根據、更真實的答案,而不要只是批評這不是真實的,所以我們都不要相信它,這並非一種健康的態度。要找尋真相,需要一代一代的歷史學者不斷地努力。而從前面的故事,各位就可以看出,面對《燕丹子》這樣的野史傳聞材料和種種民間傳說,太史公是如何通過自己的努力逐步地去構築更可信、更合理的真相的。
接下來,《史記》還記載了高漸離的故事,這是《燕丹子》和《三秦記》都沒有記載的事情。
其明年,秦並天下,立號為皇帝。於是秦逐太子丹、荊軻之客,皆亡。高漸離變名姓為人庸保,匿作於宋子。
高漸離是荊軻的好朋友,秦始皇統一天下後,他只好改名換姓去做宋子家的用人。
久之,作苦,聞其家堂上客擊築,傍偟不能去。
做人家的用人是十分痛苦的事。他聽見家中廳堂上有客擊築,都會依依不捨地不願離去。為什麼?因為他是擊築高手,現在因為怕泄露身份不敢擊築,聽到別人擊築,難免心癢難耐。
每出言曰:“彼有善有不善。”從者以告其主,曰:“彼庸乃知音,竊言是非。”家丈人召使前擊築,一坐稱善,賜酒。
高漸離每次都會評論,別人擊築哪裡好哪裡不好,於是從者就去告訴主人:“那個用人是懂得音樂的,常常私底下評論別人擊築的好壞。”這一家的丈人於是“召使前擊築”,果然“一坐稱善,賜酒”。
而高漸離念久隱畏約無窮時,乃退,出其裝匣中築與其善衣,更容貌而前。舉坐客皆驚,下與抗禮,以為上客。
注意這句話,“高漸離念久隱畏約無窮時”。什麼意思?你改名換姓,你隱姓埋名,到底要到什麼時候?什麼時候才是個頭?你當初這麼做是因為你不想死,可是現在你發現你這樣活著更加痛苦,你該怎麼辦?於是高漸離做出了決定。
他先退下,拿出自己專用的樂器,只有這樣才能演奏出最好的音樂。接著又拿出他最好的衣服,整理自己的儀容後上殿。高漸離一走出來,所有在座的客人都很吃驚,大家都下來行平等之禮,推舉他為上客。為什麼?因為所有的人都知道這個人不是等閒之輩,不敢再拿他當用人看待。
使擊築而歌,客無不流涕而去者。宋子傳客之,聞於秦始皇。
你看高漸離的音樂演奏得多好,到了多麼動人的地步!宋子不敢再以他為用人,而是聘請他為門客。這樣厲害的人物,名聲又怎麼可能不傳到秦始皇耳中呢?
秦始皇召見,人有識者,乃曰:“高漸離也。”秦皇帝惜其善擊築,重赦之。
秦始皇聽說了這件事,於是召見了他。旁邊有認識的人就告訴秦始皇,這是高漸離。秦始皇本來應該殺他,但因為這個人的音樂才華實在太難得,於是赦免了他。各位覺得秦始皇這樣做仁慈不仁慈?這樣做實在太仁慈了!可是我們接著看下一句:乃矐其目,使擊築,未嘗不稱善。稍益近之,高漸離乃以鉛置築中,復進得近,舉築朴秦皇帝,不中。於是遂誅高漸離,終身不復近諸侯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