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3頁
燕昭王大喜,召見樂毅:“武安君建議寡人,明尊齊湣王為霸主,暗尊秦昭王為西帝,策動諸侯連橫伐齊。先生以為如何?”
樂毅說:“齊國久霸中原,地廣人眾,國富兵強,大王難以獨攻。武安君之策甚佳!”
燕昭王於是派遣趙嚪使秦,鄭重囑咐:“你以私人身份至秦,勸說秦昭王策動諸侯連橫伐齊。不可泄露是奉寡人之命。”
趙嚪從燕至秦,晉見秦昭王:“齊湣王伐滅與秦結盟的宋國,大王若不伐齊存宋,今後諸侯必將不願與秦結盟。秦、齊遠隔,大王不便單獨伐齊,不如策動山東諸侯連橫伐齊,諸侯必將響應!”
秦昭王問:“山東諸侯無不敵視秦國,為何響應寡人?”
趙嚪說:“齊湣王伐宋三年,不僅師疲國貧,而且得罪天下諸侯。齊湣王滅宋之前,把定陶、蒙邑預封給奉陽君,又把薛邑、平陵預封給孟嘗君,誘使他們支持齊國伐宋。然而齊湣王滅宋之後,竟然食言,奉陽君、孟嘗君均被激怒。趙惠文王聽命於奉陽君,魏昭王聽命於孟嘗君,趙、魏必將響應大王。韓釐王與魏結盟,燕昭王與趙結盟,韓、燕也必隨之響應大王。楚國淮北被宋康王攻取,如今歸於齊國,楚頃襄王也必響應大王。”
秦昭王說:“魏、韓、楚皆弱,趙惠文王未必聽命於奉陽君,燕昭王又聽命於蘇秦而親齊。”
趙嚪說:“大王只要進號西帝,邀請趙惠文王進號中帝,邀請燕昭王進號北帝,就能確保趙、燕響應。秦、趙率領魏、韓、楚正面伐齊,燕軍背後襲齊,齊國必破!”
秦昭王大為心動,轉問魏冉:“相國以為如何?”
魏冉擔心連橫伐齊一旦失敗,齊湣王可能收回定陶,於是反對:“大王如果採納三帝之策,趙惠文王受制於反對稱帝的奉陽君,燕昭王聽命於反對稱帝的蘇秦,必定不會響應。齊滅宋後,氣勢正盛,大王暫時不宜連橫伐齊。”
秦昭王聽從魏冉,不取三帝之策,又聽從趙嚪,決意連橫伐齊。遣使通報天下諸侯:“齊湣王與寡人四次結盟,四次欺騙寡人,三次挑起諸侯合縱伐秦,如今又伐滅與秦結盟的宋國,罪大惡極!寡人發誓:有齊無秦,有秦無齊!”
秦昭王親往涇陽君的封地宛邑(河南南陽)會見楚頃襄王,邀約加入連橫伐齊。
楚頃襄王拒絕。
秦昭王又親往趙地中陽(山西呂梁)會見趙惠文王,邀約加入連橫伐齊。
趙惠文王拒絕。
起賈奉秦昭王之命使魏,邀約魏昭王加入連橫伐齊。
孟嘗君大悅,勸說魏昭王:“趙相奉陽君,趙將韓徐為,全都願意伐齊。秦、趙兩強共同伐齊,必能破齊。大王應該加入伐齊!”
魏昭王不聽:“奉陽君、韓徐為固然願意伐齊,趙惠文王未必願意伐齊。魏國西有秦禍,東有齊患,唯有依靠趙國,才能抵禦秦、齊威脅。寡人願與趙惠文王同進退!”
孟嘗君於是親自使趙,與李兌、韓徐為一起勸說趙惠文王加入連橫伐齊。
趙惠文王二十五歲,親政已經六年,仍然受制於李兌,被迫同意加入連橫伐齊。
孟嘗君又親自使燕,晉見燕昭王:“大王對於齊宣王破燕殺父,忍辱負重。對於齊湣王誅殺張魁,表示感謝。對於力主伐齊的忠臣田代、孫去疾,罷黜誅殺。大王如此忍恥事齊,乃是畏懼齊國強大。如今秦昭王策動諸侯連橫伐齊,趙惠文王已經響應。大王追隨秦、趙兩強,必能報仇雪恥。”
燕昭王牢記蘇秦秘囑,拒絕加入連橫伐齊。
齊湣王急召蘇秦:“秦昭王策動諸侯連橫伐齊,奉陽君已經說服趙惠文王響應,孟嘗君已經說服魏昭王響應,如今又去勸說燕昭王響應。寡人十分憂慮!”
蘇秦說:“燕昭王忠於大王,大王不必憂慮!秦國太遠,魏國太弱,同樣不足為慮!趙國強大,與齊相鄰,才是可慮之事。但是奉陽君固然願意伐齊,趙惠文王未必願意伐齊。趙惠文王親政六年,必對奉陽君不肯歸政極度不滿。我只要修書一封,必能說服趙惠文王退出連橫伐齊。”
齊湣王仍然憂心忡忡。
蘇秦派遣公孫弘使趙,致信趙惠文王:“個別趙國大臣,鼓動大王親秦敵齊,我勸大王切勿聽從!秦昭王意在伐滅韓國,吞併二周,才以瓜分齊地為誘餌,引誘中原諸侯加入伐齊。天下有識之士無不明白,秦國一旦滅韓吞周,必將滅魏,禍將及趙。況且天下固有處勢雖異,所患相同者。三年前秦、齊相約稱帝伐趙,諸侯伐趙之兵已在途中,齊湣王卻與大王會於阿邑,相約伐秦去帝,於是秦昭王被迫聽命,撤銷帝號,把溫邑、軹邑、高平還給魏國,把王公、符逾還給趙國。此事天下無人不知!齊國如此厚待趙國,假如大王反而聯秦伐齊,將來哪個諸侯還敢厚待趙國?大王只有同樣厚待齊國,天下諸侯才會認為大王深明大義,敬畏並且聽命大王。但願大王聽我良言,三思後行,不要被個別大臣蠱惑!”
趙惠文王聽從蘇秦,立刻罷免李兌,驅逐李兌死黨韓徐為,宣布退出連橫伐齊。
公孫弘返齊復命。
齊湣王大悅。
蘇秦說:“大王如果仍不放心燕昭王,我再返燕一趟。”
樂毅說:“齊國久霸中原,地廣人眾,國富兵強,大王難以獨攻。武安君之策甚佳!”
燕昭王於是派遣趙嚪使秦,鄭重囑咐:“你以私人身份至秦,勸說秦昭王策動諸侯連橫伐齊。不可泄露是奉寡人之命。”
趙嚪從燕至秦,晉見秦昭王:“齊湣王伐滅與秦結盟的宋國,大王若不伐齊存宋,今後諸侯必將不願與秦結盟。秦、齊遠隔,大王不便單獨伐齊,不如策動山東諸侯連橫伐齊,諸侯必將響應!”
秦昭王問:“山東諸侯無不敵視秦國,為何響應寡人?”
趙嚪說:“齊湣王伐宋三年,不僅師疲國貧,而且得罪天下諸侯。齊湣王滅宋之前,把定陶、蒙邑預封給奉陽君,又把薛邑、平陵預封給孟嘗君,誘使他們支持齊國伐宋。然而齊湣王滅宋之後,竟然食言,奉陽君、孟嘗君均被激怒。趙惠文王聽命於奉陽君,魏昭王聽命於孟嘗君,趙、魏必將響應大王。韓釐王與魏結盟,燕昭王與趙結盟,韓、燕也必隨之響應大王。楚國淮北被宋康王攻取,如今歸於齊國,楚頃襄王也必響應大王。”
秦昭王說:“魏、韓、楚皆弱,趙惠文王未必聽命於奉陽君,燕昭王又聽命於蘇秦而親齊。”
趙嚪說:“大王只要進號西帝,邀請趙惠文王進號中帝,邀請燕昭王進號北帝,就能確保趙、燕響應。秦、趙率領魏、韓、楚正面伐齊,燕軍背後襲齊,齊國必破!”
秦昭王大為心動,轉問魏冉:“相國以為如何?”
魏冉擔心連橫伐齊一旦失敗,齊湣王可能收回定陶,於是反對:“大王如果採納三帝之策,趙惠文王受制於反對稱帝的奉陽君,燕昭王聽命於反對稱帝的蘇秦,必定不會響應。齊滅宋後,氣勢正盛,大王暫時不宜連橫伐齊。”
秦昭王聽從魏冉,不取三帝之策,又聽從趙嚪,決意連橫伐齊。遣使通報天下諸侯:“齊湣王與寡人四次結盟,四次欺騙寡人,三次挑起諸侯合縱伐秦,如今又伐滅與秦結盟的宋國,罪大惡極!寡人發誓:有齊無秦,有秦無齊!”
秦昭王親往涇陽君的封地宛邑(河南南陽)會見楚頃襄王,邀約加入連橫伐齊。
楚頃襄王拒絕。
秦昭王又親往趙地中陽(山西呂梁)會見趙惠文王,邀約加入連橫伐齊。
趙惠文王拒絕。
起賈奉秦昭王之命使魏,邀約魏昭王加入連橫伐齊。
孟嘗君大悅,勸說魏昭王:“趙相奉陽君,趙將韓徐為,全都願意伐齊。秦、趙兩強共同伐齊,必能破齊。大王應該加入伐齊!”
魏昭王不聽:“奉陽君、韓徐為固然願意伐齊,趙惠文王未必願意伐齊。魏國西有秦禍,東有齊患,唯有依靠趙國,才能抵禦秦、齊威脅。寡人願與趙惠文王同進退!”
孟嘗君於是親自使趙,與李兌、韓徐為一起勸說趙惠文王加入連橫伐齊。
趙惠文王二十五歲,親政已經六年,仍然受制於李兌,被迫同意加入連橫伐齊。
孟嘗君又親自使燕,晉見燕昭王:“大王對於齊宣王破燕殺父,忍辱負重。對於齊湣王誅殺張魁,表示感謝。對於力主伐齊的忠臣田代、孫去疾,罷黜誅殺。大王如此忍恥事齊,乃是畏懼齊國強大。如今秦昭王策動諸侯連橫伐齊,趙惠文王已經響應。大王追隨秦、趙兩強,必能報仇雪恥。”
燕昭王牢記蘇秦秘囑,拒絕加入連橫伐齊。
齊湣王急召蘇秦:“秦昭王策動諸侯連橫伐齊,奉陽君已經說服趙惠文王響應,孟嘗君已經說服魏昭王響應,如今又去勸說燕昭王響應。寡人十分憂慮!”
蘇秦說:“燕昭王忠於大王,大王不必憂慮!秦國太遠,魏國太弱,同樣不足為慮!趙國強大,與齊相鄰,才是可慮之事。但是奉陽君固然願意伐齊,趙惠文王未必願意伐齊。趙惠文王親政六年,必對奉陽君不肯歸政極度不滿。我只要修書一封,必能說服趙惠文王退出連橫伐齊。”
齊湣王仍然憂心忡忡。
蘇秦派遣公孫弘使趙,致信趙惠文王:“個別趙國大臣,鼓動大王親秦敵齊,我勸大王切勿聽從!秦昭王意在伐滅韓國,吞併二周,才以瓜分齊地為誘餌,引誘中原諸侯加入伐齊。天下有識之士無不明白,秦國一旦滅韓吞周,必將滅魏,禍將及趙。況且天下固有處勢雖異,所患相同者。三年前秦、齊相約稱帝伐趙,諸侯伐趙之兵已在途中,齊湣王卻與大王會於阿邑,相約伐秦去帝,於是秦昭王被迫聽命,撤銷帝號,把溫邑、軹邑、高平還給魏國,把王公、符逾還給趙國。此事天下無人不知!齊國如此厚待趙國,假如大王反而聯秦伐齊,將來哪個諸侯還敢厚待趙國?大王只有同樣厚待齊國,天下諸侯才會認為大王深明大義,敬畏並且聽命大王。但願大王聽我良言,三思後行,不要被個別大臣蠱惑!”
趙惠文王聽從蘇秦,立刻罷免李兌,驅逐李兌死黨韓徐為,宣布退出連橫伐齊。
公孫弘返齊復命。
齊湣王大悅。
蘇秦說:“大王如果仍不放心燕昭王,我再返燕一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