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0頁
小人問他道:“如果軍中將士知道了岳相公被罷職的消息,亂了起來,怎麼辦?”
姚觀察道:“一定要想法平亂,不能毀了這支軍隊。你代我轉告張憲太尉,看在國家患難的面上,千萬不能讓軍隊亂了。”姚觀察既然都這樣說了,我就沒把張憲的真實想法跟他說,各自散了。
到了張憲家,張憲問小人:“我交代的事你辦得怎麼樣了?”
小人據實回答道:“還沒請王剛等人,只跟姚觀察說了,他讓我轉告你,他非常擔心兵亂後彈壓不住,他會嚴加約束他的游奕軍,一定不會亂動。”
張憲冷笑道:“既然姚觀察這麼會耍乖賣巧,我會想法收拾他的,你先不要管他了,安排其他人就行。”小人便退下來了。
這之後一直到了九月初一日,張憲按照朝廷的要求要赴鎮江樞密行府向張俊述職,小人去送行,他特別囑咐小人說:“王統制,一切按原計劃進行,我先去鎮江,回來就行動。”
按照王俊這番描述,林大聲幫他用文字詳細抄了下來,寫成狀紙,趁張憲不在,上呈給了在鄂州坐衙的王貴。顯然,林大聲是在照搬前一次秦檜搞垮韓世忠的行動步驟。
這一次,王俊客串的是胡紡的角色,張憲不幸成了即將下冤獄的耿著,而岳飛,就是當時的韓世忠,不,比韓世忠更慘,韓世忠好歹還保住了一條小命,岳飛卻必須死。
秦檜早聽說了,有一次民房失火,王貴手下的部卒趁火起鬨,拿了民家的蘆筏,岳飛為此曾責打過王貴一百軍棍。另外,王貴在紹興十年七月中旬的穎昌大戰中曾有怯戰表現,一度動搖軍心,岳飛曾要將他斬首,因眾將求情,才得倖免。如此說來,王貴一定會對岳飛心生怨恨。而且,根據王俊所說,王貴和張憲兩人一向關係不好,有矛盾。
所以,秦檜又派人去拉攏王貴,大講岳飛的壞話。
王貴卻答道:“岳相公身為大將,自然得以賞罰治軍,我被治以軍法,是罪有應得,沒什麼好埋怨的!”(“相公為大將,寧免以賞罰用人,苟以為怨,將不勝其怨矣!”)拒絕了秦檜的引誘。
回頭,王貴認真閱讀了王俊的大作,文字雖然粗俗,他還是看明白了,知道這是十足的誣告,卻無能為力,只好按相關程序將狀書轉呈鎮江樞密行府。
九月八日,在鎮江樞密行府的張俊接到了這份狀紙,不由驚喜萬分,命人將張憲拿下,指派樞密行府小吏嚴師孟和令史劉興仁對張憲進行審訊。
嚴師孟和劉興仁卻是正直之士,看了王俊這封“甚為鄙俚之言”、不堪入目的狀紙後,推說樞密院“無推勘法”,沒有權力私設公堂,如果硬要對張憲審訊的話,“恐壞亂祖宗之制”,拒絕辦理。
張俊勃然大怒,置國家的法律法規於不顧,改由親信王應求“推勘”,私設公堂,自己跟著“親行鞫煉”,嚴刑拷打,要張憲招認謀反事實。
張憲被打得皮開肉綻,死去活來,但鐵骨錚錚,寧死不認。
張俊氣得直吹鬍子。
實在沒辦法了,只好將他打昏,取下他的手印,聲稱他本人已招認,還說他之所以“欲劫諸軍為亂”,是因為岳雲寫信讓他這樣做的。
至於岳雲的信,已被燒掉了,暫時沒有物證。
張俊向趙構報告說:“張憲供認,為收岳飛處文字後謀反。”
趙構神領意會,立即命人將岳飛收入大理寺監獄。
兵權已經被解,官職也已經被罷免,趙構為什麼還不肯罷手,還要繼續把岳飛往死里整呢?
問題的答案,一如剃刀般鋒利。
和議進行時
趙構之所以如此急切地奪取了三大將的軍權,除了他對武將本能的恐懼之外,難道就沒有其他原因了嗎?讀者一定了解,這當然有其他原因了。
《皇帝中興兩朝聖政》上記錄有趙構本人極為自得的一段話:“紹興以來,所以為國者有二:金欲戰,則分江淮之鎮以授將帥;金欲和,則收將帥之權以歸朝廷。規模既立,守備益固,操縱自我,比之謂定論。”從這段話中,不難看出,之所以緊鑼密鼓地“收將帥之權以歸朝廷”,是因為金人同意講和了。
早在穎昌大戰結束,戰爭狂人兀朮就不斷放出和談的訊息了。
是什麼原因使得這位金國內部主戰呼聲最高的統帥一改初衷,開始熱衷於和議了呢?一仗打出十年和平!一語道破了戰爭與和平之間的辯證關係!
順昌、郾城、穎昌幾場硬仗下來,兀朮仁兄被打得七葷八素,服了。
既然宋金雙方戰略態勢已經發生了根本性的逆轉,強攻難以取勝,而趙構又這麼渴望和議,那就和議吧,說不準和議獲取的東西比戰場上得到的更豐厚呢。
這年(紹興十一年,1141年)九月,他調整了侵宋思路,親自寫了一封信,讓羈押在金國一年半之久的宋使莫將和韓恕帶回來交給趙構。
這就意味著宋金雙方的和議從互相試探階段轉入實質性的操作階段了。
在信中,兀朮倒打一耙,橫加指責趙構不該破壞了兩國在紹興八年(1138年)時簽訂的和約。
讀到兀朮在信里的抱怨,趙構笑了。
他回了一封言辭極其謙卑的信,說:“是是是,我錯了,我該死,這一次能得到四太子您的書信,不勝榮幸。上一次蒙上國皇帝割賜河南之地,德厚恩深,可惜小構我愚識淺慮,處事不慎,致使兩國產生了誤會,戰禍重開。唉,這件事,都怪我,怪我,現在我每一念及,真是又慚愧又後悔。上國遠道征討,我們恐懼萬分,正不知如何是好,四太子您又慈悲為懷,放還莫將、韓恕,可見您還不忍心拋棄我們,我們更加慚愧難當。從今以後,我一定謹遵訓諭,唯命是從。”
姚觀察道:“一定要想法平亂,不能毀了這支軍隊。你代我轉告張憲太尉,看在國家患難的面上,千萬不能讓軍隊亂了。”姚觀察既然都這樣說了,我就沒把張憲的真實想法跟他說,各自散了。
到了張憲家,張憲問小人:“我交代的事你辦得怎麼樣了?”
小人據實回答道:“還沒請王剛等人,只跟姚觀察說了,他讓我轉告你,他非常擔心兵亂後彈壓不住,他會嚴加約束他的游奕軍,一定不會亂動。”
張憲冷笑道:“既然姚觀察這麼會耍乖賣巧,我會想法收拾他的,你先不要管他了,安排其他人就行。”小人便退下來了。
這之後一直到了九月初一日,張憲按照朝廷的要求要赴鎮江樞密行府向張俊述職,小人去送行,他特別囑咐小人說:“王統制,一切按原計劃進行,我先去鎮江,回來就行動。”
按照王俊這番描述,林大聲幫他用文字詳細抄了下來,寫成狀紙,趁張憲不在,上呈給了在鄂州坐衙的王貴。顯然,林大聲是在照搬前一次秦檜搞垮韓世忠的行動步驟。
這一次,王俊客串的是胡紡的角色,張憲不幸成了即將下冤獄的耿著,而岳飛,就是當時的韓世忠,不,比韓世忠更慘,韓世忠好歹還保住了一條小命,岳飛卻必須死。
秦檜早聽說了,有一次民房失火,王貴手下的部卒趁火起鬨,拿了民家的蘆筏,岳飛為此曾責打過王貴一百軍棍。另外,王貴在紹興十年七月中旬的穎昌大戰中曾有怯戰表現,一度動搖軍心,岳飛曾要將他斬首,因眾將求情,才得倖免。如此說來,王貴一定會對岳飛心生怨恨。而且,根據王俊所說,王貴和張憲兩人一向關係不好,有矛盾。
所以,秦檜又派人去拉攏王貴,大講岳飛的壞話。
王貴卻答道:“岳相公身為大將,自然得以賞罰治軍,我被治以軍法,是罪有應得,沒什麼好埋怨的!”(“相公為大將,寧免以賞罰用人,苟以為怨,將不勝其怨矣!”)拒絕了秦檜的引誘。
回頭,王貴認真閱讀了王俊的大作,文字雖然粗俗,他還是看明白了,知道這是十足的誣告,卻無能為力,只好按相關程序將狀書轉呈鎮江樞密行府。
九月八日,在鎮江樞密行府的張俊接到了這份狀紙,不由驚喜萬分,命人將張憲拿下,指派樞密行府小吏嚴師孟和令史劉興仁對張憲進行審訊。
嚴師孟和劉興仁卻是正直之士,看了王俊這封“甚為鄙俚之言”、不堪入目的狀紙後,推說樞密院“無推勘法”,沒有權力私設公堂,如果硬要對張憲審訊的話,“恐壞亂祖宗之制”,拒絕辦理。
張俊勃然大怒,置國家的法律法規於不顧,改由親信王應求“推勘”,私設公堂,自己跟著“親行鞫煉”,嚴刑拷打,要張憲招認謀反事實。
張憲被打得皮開肉綻,死去活來,但鐵骨錚錚,寧死不認。
張俊氣得直吹鬍子。
實在沒辦法了,只好將他打昏,取下他的手印,聲稱他本人已招認,還說他之所以“欲劫諸軍為亂”,是因為岳雲寫信讓他這樣做的。
至於岳雲的信,已被燒掉了,暫時沒有物證。
張俊向趙構報告說:“張憲供認,為收岳飛處文字後謀反。”
趙構神領意會,立即命人將岳飛收入大理寺監獄。
兵權已經被解,官職也已經被罷免,趙構為什麼還不肯罷手,還要繼續把岳飛往死里整呢?
問題的答案,一如剃刀般鋒利。
和議進行時
趙構之所以如此急切地奪取了三大將的軍權,除了他對武將本能的恐懼之外,難道就沒有其他原因了嗎?讀者一定了解,這當然有其他原因了。
《皇帝中興兩朝聖政》上記錄有趙構本人極為自得的一段話:“紹興以來,所以為國者有二:金欲戰,則分江淮之鎮以授將帥;金欲和,則收將帥之權以歸朝廷。規模既立,守備益固,操縱自我,比之謂定論。”從這段話中,不難看出,之所以緊鑼密鼓地“收將帥之權以歸朝廷”,是因為金人同意講和了。
早在穎昌大戰結束,戰爭狂人兀朮就不斷放出和談的訊息了。
是什麼原因使得這位金國內部主戰呼聲最高的統帥一改初衷,開始熱衷於和議了呢?一仗打出十年和平!一語道破了戰爭與和平之間的辯證關係!
順昌、郾城、穎昌幾場硬仗下來,兀朮仁兄被打得七葷八素,服了。
既然宋金雙方戰略態勢已經發生了根本性的逆轉,強攻難以取勝,而趙構又這麼渴望和議,那就和議吧,說不準和議獲取的東西比戰場上得到的更豐厚呢。
這年(紹興十一年,1141年)九月,他調整了侵宋思路,親自寫了一封信,讓羈押在金國一年半之久的宋使莫將和韓恕帶回來交給趙構。
這就意味著宋金雙方的和議從互相試探階段轉入實質性的操作階段了。
在信中,兀朮倒打一耙,橫加指責趙構不該破壞了兩國在紹興八年(1138年)時簽訂的和約。
讀到兀朮在信里的抱怨,趙構笑了。
他回了一封言辭極其謙卑的信,說:“是是是,我錯了,我該死,這一次能得到四太子您的書信,不勝榮幸。上一次蒙上國皇帝割賜河南之地,德厚恩深,可惜小構我愚識淺慮,處事不慎,致使兩國產生了誤會,戰禍重開。唉,這件事,都怪我,怪我,現在我每一念及,真是又慚愧又後悔。上國遠道征討,我們恐懼萬分,正不知如何是好,四太子您又慈悲為懷,放還莫將、韓恕,可見您還不忍心拋棄我們,我們更加慚愧難當。從今以後,我一定謹遵訓諭,唯命是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