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3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柘皋之戰,宋軍先勝後敗,其實是趙構乞和免戰心理在作祟,而前線宋軍指揮不力、各自為戰也是此戰失利的重要原因。嚴格來講,岳飛並無實際參戰,也未曾指揮作戰,作為元帥的張俊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但回朝後,卻被反誣逗留不進。未曾輸在戰場上,卻被黑在朝堂上,個人悲劇?抑或是大宋的悲哀?

  削兵權,不是新鮮事

  柘皋大戰先贏後輸,各路兵馬鬱悶地整軍而還。

  這次參戰的將領早期大多在張俊手下混過,特別是楊沂中,堪稱張俊的心腹(“俊與沂中為腹心”),張俊宣布,回去後向皇上申報戰功,人人皆有封賞。此言一出,眾人精神大振,齊聲歡呼,很快就從失敗的沮喪中走出來了。

  只有劉錡,張俊在心中極其排斥。很多人因為眼熱劉錡在順昌獨得大功,特別是張俊,極其嫉妒,故有意疏遠。很多人因為眼熱劉錡在順昌獨得大功(“錡以順昌之捷驟貴,諸將多嫉之”),在張俊的帶領下,故有意疏遠劉錡。

  而劉錡也猜到了張俊的心思,放慢腳步,獨領自己一軍,踽踽獨行。

  途中,張俊、王德、楊沂中等諸部合兵一起,熱鬧非凡。相較之下,劉錡一軍顯得分外孤單、冷落。

  單單這樣是不夠的,張俊一拍腦袋,滿肚子壞水又開始活泛起來了。張俊是一個小人兼暴發戶,他的所有行為模式都是依據這一身份而定位的,而像他這一類的暴發戶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嫉妒心強,看不得別人過得比自己好。這次,他竟然指使軍士縱火搶劫劉錡的軍中物資。身為一方統帥,竟如此肚量狹窄!

  “玩死他,就玩死他,看他以後還敢出風頭!”張俊邪惡地想。

  這下算是撩到虎鬚了。

  劉錡忍無可忍,親自出馬,“擒十六人,梟首槊上”。

  張俊仗著自己的官大,以為任由自己怎麼欺負,對方也只有忍氣吞聲的份兒,沒想到該死的劉錡敢動起了真格,不由氣得哇哇直叫。

  他怒不可遏地找到劉錡,破口罵道:“我官居宣撫,你僅為判官,你竟敢斬我手下?”火氣很大。

  劉錡神色自若道:“不知是宣撫的軍士,我斬的是搶劫財物的盜賊。”

  張俊怒氣沖沖道:“被你逐殺的士卒逃回來說,他們從來沒有搶劫過財物。”說完,還煞有介事地叫出一個兵卒要與劉錡對質。

  劉錡不屑爭辯:“劉錡為國家將帥,有罪,宣撫當上奏朝廷,豈能讓我與兵士對質?”長揖上馬而去。

  喂喂……靠!看著劉錡遠去的背影,張俊氣得渾身發抖,說不出話來。

  從此,張俊除妒恨岳飛之外,又增加了一個劉錡。

  回到朝廷,他和楊沂中組成一個說唱團,逢人就說:“岳飛不赴援,而錡戰不力。”

  趙構聽了張俊等人的抹黑之詞,立馬拿劉錡開刀,罷黜了其宣撫判官之職,貶為荊南知府。岳飛愛惜劉錡的將才,全然不顧自己身臨險境,給趙構上書,極力“奏留錡掌兵”。

  趙構不但不批覆,反又把劉錡從荊南知府發往了江州太平觀,一腳踩到底,頗有些殺雞給猴看的味道。

  趙構這樣做,似乎是得到了某種承諾和保證。

  南渡以來,趙構東躲西藏,過著顛沛流離的生活,能夠殘喘苟活到今天,全依仗一幫捨生忘死的武將在替他苦苦支撐,他對武將雖然心存忌憚,但表面上卻一直是客客氣氣,尊敬有加。

  這次對劉錡痛下殺手,有違他一貫的作風,讓人吃驚。

  然而,更瘋狂的事還在後頭。

  紹興十一年(1141年)四月十二日,趙構發出詔令,命張俊、韓世忠、岳飛三路宣撫使速來行朝奏事。

  雖然宋金雙方在淮西戰場上的大戰暫趨平息,但局部戰爭還在乒桌球乓打個不停,西部戰場上由吳璘領銜主持的大戰正進入高潮,宋金雙方你來我往打得難解難分,下一輪大規模的戰爭隨時都可能爆發,趙構怎麼竟如此不顧大局,在這種危險關頭將這三位軍區總司令召回行朝呢?

  張俊和韓世忠接到了旨意,因為路途較近,很快就到了。

  趙構親切地接見了他們,卻又沒有下文,只吩咐接待官員將他們引到西湖邊好酒好肉地哄著供著。

  顯然,他在等岳飛,等岳飛到了再一起宣布他蓄謀已久的大事。可是這岳飛愣是遲遲沒到。

  到底是什麼樣的大事,非要等三個軍區總司令到齊了才公布呢?

  接連好幾天,因為看不見岳飛的人影,趙構和秦檜等人食不甘味、夜不安寢,一天到晚嘀嘀咕咕,似乎有什麼難言之隱。

  韓世忠是個直腸漢子,喝了幾天悶酒,看上面沒什麼指示,忍不住了,提出要回家。秦檜大慌,一個勁兒地說:“姑待岳少保來,姑待岳少保來。”回頭吩咐廚子“豐其燕具”,將筵席弄得更加豐盛,好酒貪杯的張俊被灌得醉生夢死,日日笙歌。就這樣,這夥人又腐敗了五日。

  這五日對心懷鬼胎的趙構來說,簡直度日如年,整日疑神疑鬼,憂慮重重。在張俊和韓世忠的面前,他們又得強裝鎮定,竭力堆著笑臉,賠著小心,喝酒行令,消磨時光。

  第六日,趙構甚至懷疑自己的伎倆已被岳飛看穿,坐立不安,急得像熱鍋上的螞蟻團團轉。

章節目錄